查看原文
其他

为大气污染“画像”!光明日报专访我校科学家新年新期盼

光明日报专访 南京大学 2020-11-15


庚子新年的第四天,严峻的“战疫”形势仍然牵动着我们的心。“不乱跑、不添乱、待家里就是做贡献”,宅了这么多天后,“多出来的假期,怎么过才不浪费、不无聊?”也成了难题。

今天,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教授给出了他的建议。收下建议后,让我们再随光明日报的专访,去看丁老师的“大白”与天空~





亲爱的同学们:

新年好!

在全国人民分力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相信你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一个别样的春节假期。你们在媒体新闻和朋友圈中应已充分了解到如何防疫,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按照目前各地和学校防疫的有关措施和安排,大家还得在家待一段时间,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可以做的事。

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这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看看文献甚至写写文章或论文的机会。当然,如果你不甘心在新春假期做这些,而自己却还有文章在导师手上在待修改的,不妨再发个问候给他(她)。在这个非常时期,你的导师不用开会和出差,相信有充足的时间来、也很乐意来和你一起完成论文的修改。对毕业班同学来说,也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从而在毕业的最后几个月里充分享受在校生活!

对于本科生同学,我想给大家推荐一套书《竺可桢全集》。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知道,竺可桢是著名的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南大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的创始人,在担任浙大校长前曾在原中央大学工作十余年。《竺可桢全集》如实展现竺老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大家可重点看其中的6-21卷《竺可桢日记》,其中收录了竺老1936~ 1974年的日记,达1300多万字,被誉为民国四大日记之首。相信从中你们可充分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初心“!


该书电子版可在网上购买,有兴趣者也可直接邮件联系我索取(dingaj@nju.edu.cn)。读完该书,大家不妨效仿竺老写写日记,记录一下这次防疫过程中每天所闻所想(包括对各类谣言的个人判断)。待得疫情烟消云散,开学后一起交流和分析,总结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举措以及可改进之处,也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心。

预祝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尽快取得成功!也祝各位同学能够度过一个充实的新春假期!

丁爱军

2020.1.28






丁爱军:为大气污染“画像”

《光明日报》2020年1月28日“新春走基层”报道


2019年年末,在南京大学上空流连数月的飞艇“大白鲸”,在履行科学使命的同时,也在全南京收获了一众“迷弟迷妹”。这只人见人爱的“白胖子”,学名叫“大载荷系留型浮空器”,俗称飞艇,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教授牵头的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我国东部沿海大气复合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中用来做科学试验的探测平台。


2012年6月南京出现的“黄泥天”和2013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雾霾,让丁爱军及其团队感到震撼,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污染能够短时间内积累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并且长时间难以消散?他们利用气象学与环境化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基于观测和计算机模拟,揭示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穹顶效应”,这一成果被美国双周刊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撰文报道,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柴油、秸秆等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碳,因为大气中有黑碳气溶胶的存在,吸收太阳辐射,把能量滞留在大气中,最后的结果就是静稳天气变得更稳定,使得城市污染排放被限制在更低高度。譬如,同样的排放强度,原来污染可以到达1公里的高度,现在就只有500米,那么地面的污染浓度就翻倍了。如果我们优先减排黑碳,可以让气象条件变得更好,使得污染减排可以‘事半功倍’。”丁爱军解释道。


这一发现也让丁爱军更加确信,污染不仅聚集在地面,同时也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以及水平方向更大空间尺度上发生双向交互作用,而立体探测是认识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此,2016年,他负责启动了“我国东部沿海大气复合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项目,2019年冬季这次为期近60天的大型观测试验则是该项目最后一次“大会演”和“大集成”。

丁爱军团队在飞艇试验现场合影


系留飞艇是这次试验的核心平台,它摆脱了地面测量系统的限制,可以进入到高空,对空气上方的各项数据进行测量。相对于快速掠过的飞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滞空性能,可以停在空中,通过一个点上的上下移动,给大气作“切片”。
如果在近处看到飞艇,就会发现它的下方有一个吊篮,这只吊篮里搭载着的是200多公斤重的先进的气溶胶质谱仪等,用来测量大气中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污染物的化学组分以及影响PM2.5生成的气体成分,这些数据将会为揭示污染成因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

系留飞艇(图源:科技日报)


除了飞艇之外,这次试验还有多架飞机、无人机、海洋科考船、地面和高山站,分别在从京津冀到长三角的整个东部地区以及渤海、黄海和东海等地开展观测,获得了高质量的第一手科学数据,有望更好地认识我国东部秋冬季节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1月23日,农历小年夜晚上8点,丁爱军还在实验室里忙碌。如今,外场试验部分已经初步结束,他正在把大气探测实验数据进行集成和深入分析,以期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更科学、精准的治理方案。
丁爱军说,这个项目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和计算机模型,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揭示很多以前从未认识的新机理。这些新的认识以及据此发展的新技术,不仅对我国当前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有用,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以及防灾减灾。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丁丁、张梦、韦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