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说!中国科学家的硬核进展看进来

南京大学 2020-11-15

2月3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以《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新突破》为题,再次聚焦关注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谢臻达、龚彦晓等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他们首次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实现了量子纠缠分发,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对推进量子通信的实用化意义重大。让我们先来看看团队成员谢臻达老师从外地发来的邮件,听谢教授谈谈他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长假期的建议,再随新华社的报道,走进量子的世界。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日,愿每个南大人都在自己的哨位和跑道上,跑出精彩、跑出希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团队中的同学们都摩拳擦掌,纷纷主动缩短假期,准备尽快投入进一步的实验工作中。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部署,意外地给了大家一个超长的假期。结束了上学期紧张忙碌的工作,我希望大家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给自己充充电,啃几本经典书籍,读几篇优秀文献,看几部高质电影,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做好准备。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首先,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往往大家都把目光和精力集中在具体的科研课题和细节上,这个假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研究一方面是要揭示自然的奥秘,开拓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学会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发掘我们科研工作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次,科研工作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量。人们通常更关注于书本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但是往往其他能力在科研中也同样重要,例如实验研究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我们团队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的量子纠缠分发的实验中,涉及到纠缠源小型化、无人机移动平台的设计制作等许多具体的工程化问题。在具体实验中,更是涉及到机械设计、电学设计、控制软件编写和无人机驾驶等多个方面。这些已经超出了单一学科的知识界限,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充实和提高,这个假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电的良机。 

最后,也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好好陪陪父母,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享受难得的一家团圆的温馨生活,这也是以实际行动支持战胜疫情!祝大家新春快乐,学业进步。

谢臻达      

2020年2月4日



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新突破

新华社2020年2月3日报道


新华社南京2月3日电(记者陈席元)记者3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首次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实现了量子纠缠分发。相关成果近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取得该突破的是中科院院士祝世宁团队。据项目负责人谢臻达、龚彦晓介绍,量子纠缠分发是将两个纠缠量子分别发送到相距很远的两个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测量结果,来检验量子纠缠的存在,可以有效证明量子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为量子通信奠定基础。此前,量子纠缠分发已经在光纤链路以及卫星和地面之间的自由空间链路取得成功。

“而无人机的优势在于高度灵活性和快速组网能力,即需即建,以无人机作为基本节点,快速构建移动量子通信网络。”谢臻达说。



龚彦晓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团队辗转南京、石家庄、兰州等地,最终完成了首个基于无人机平台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测试了新系统在夜晚、白天、小雨等气象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团队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包括每秒可产生240万对纠缠光子、重量仅为468克的高性能集成化量子纠缠光源,以及轻量化光信号收发一体系统、便携式地面站等。



谢臻达表示,该系统还能够与高空无人机、高空气球建立长距离链路,并与现有的光纤和卫星量子网络连接,解决量子网络不同层次之间全天候、广覆盖的问题,对推进量子通信的实用化意义重大。

硬核突破!首次实现基于无人机的量子纠缠分发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来源:新华社

责编:丁丁、陈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