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按下“快进键”!两城一校谱新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青年 Author 沈峥嵘、杨频萍
小南说
7月22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按下“快进键”,未来,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苏绣之乡,这两千多亩新土地,将会成为“南大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擎天人才的集聚地、国家战略的服务区、高端国际合作的桥头堡、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南大理想的新寄托”。百年名校与国内“最强地级市”牵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校区,名校名城强强联手的“破圈之举”一时引起不少关注。南小微转引新华日报的报道,走进光明与澎湃的视野,与你一起翻开历史新页的奋进故事~
校地合作新模式赋能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获批
《新华日报》7月23日头版报道
7月22日,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推进苏州和南京大学的全面合作,这是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标志着南大和苏州的校地合作进入崭新阶段。这是南京大学和苏州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南大”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两个指示的联动落实,也将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树立新的标杆。
据介绍,作为南京大学创建“第一个南大”的战略示范区,南大苏州校区将秉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产研融合”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按照“同等标准、错位发展、体制创新、国际一流”的标准,强化“新工科”建设,与南京大学其他校区实现错位发展,在四方面加强内涵式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政产学研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力争把苏州校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传承南京大学办学传统的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合作建设,既有南京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原生动力,也有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将给江苏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新的契机。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南大苏州校区的建设对苏州高等教育发展、科技创新集聚乃至城市能级提升是一个重大撬动点。”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建成后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和运行机制,面向世界招聘一流师资队伍,建立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立足“苏州所需、南大特色、前沿学科”方向,重点建设与苏州地方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等学科群,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增添新动力;紧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共同打造苏州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一体化创新平台新布局。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
“苏州校区将是南京大学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擎天人才的集聚地、国家战略的服务区、高端国际合作的桥头堡、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南大理想的新寄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向记者展望苏州校区在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中的战略性地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建设可谓“利在眼前、功在长远”“看似寻常、实为超常”,在江苏和全国都具有破冰意义。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说,“在发展方式上,将真正实行问题导向,回归大学本原。在办学方式上,将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无学科框架约束的新学科体系、无专业框架约束的新专业体系、以师生为中心的新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新组织结构、有组织式科研模式、新评价机制、多地办学新模式等,推进自身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并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贡献智慧、提供方案。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校区”建设品质,打造智能化、生命化、集约化、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校园。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板块,校区建设用地2000亩,计划建设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100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9月整体交付使用,其中东区部分将于2022年9月先期投入使用。
为什么要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新华日报》7月23日要闻版报道
7月22日,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地上热气蒸腾,空气中生机雀跃。上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苏州召开,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和苏州市的全面战略合作,这是继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的实质性之举,也意味着备受各界关注的南大苏州校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这将在南京大学的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这样的印记与突破,也会留在江苏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史上。
回应新时代呼唤,南大苏州“牵手”黄金期
苏州和南京大学的渊源其实颇深,此次合作并非无源之水。当天的会上,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开场先分享了南大和苏州的两个小故事。
蓝绍敏说,第一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人,一座城”。1981年, 南大老校长匡亚明一行到苏州调研,看到当时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遭受破坏,毅然上书中央,大声疾呼保护苏州古城,立即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批示,苏州古城价值得到高度重视。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就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开启了苏州发展的新篇章,一场调研拯救了苏州古城,匡校长对苏州古城功莫大焉!
第二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校区,一座园林”。在南大仙林校区,有一座以苏州风景名胜香雪海为蓝本的园林“南大香雪海园”,占地1万多平方米,由苏州校友捐赠。而南大苏州校区选址的地方,就与香雪海景区很近。“这里拥有天然的青山秀水!”蓝绍敏说。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如今双方迎来合作的新契机,期待新时代的同频共振。
南京大学需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开放竞争的高度,不断探索做好“‘科教兴国(省)’与‘国(省)兴科教’良性互动”这篇大文章,做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而苏州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正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要历史机遇,迫切需要高端智力资源赋能和顶尖高校科创力量的“加持加码”。
共荣共生,创建“第一个南大”战略示范区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和高教史,城市与大学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互动互荣的案例屡见不鲜。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说,南大苏州校区,不仅是与南大的鼓楼、仙林、浦口3个校区同质联动、优势互补的新校区,更应是南京大学创建“第一个南大”的战略示范区。
南大苏州校区将坚持“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的办学定位。突出以新工科为主,以不与南京几个校区的学科重复为主,以新、高、前沿为主,重点建设与苏州地方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化生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等学科群,促进工、文、商等多学科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苏州校区持续建设中,南大苏州研究院将发挥南大“智核”作用,依托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片区已有的创新资源,加强与姑苏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现有科技平台的互动联系,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创造更多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苏州总院,进一步统筹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承接更多国家、省部等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落地与产业化。
同时,南大将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学术标准和运行机制,以“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面向世界招聘一流师资队伍。运用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培养人才之要与苏州发展人才之需紧密衔接,以更优匹配度为苏州开放再出发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建立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把苏州校区打造成支撑引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辐射长三角及亚太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胡金波表示,南大苏州校区将打造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与苏州协同完善工作推进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力、企业有利、学校有得的协同高效创新环境。紧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个关键,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共同打造苏州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一体化创新平台新布局,成为国家战略的服务区。
内涵式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创新方案
近年来,南大深度参与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等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先后建立南大苏州研究生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创新载体,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从这些平台闪亮问世,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从这些平台脱颖而出。苏州校区的建成会为南大的内涵式发展展开新空间、提供新引擎、增添新动力,成为南京大学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擎天人才的集聚地。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透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坚持“内涵式、创新式、增量式”发展,真正实行问题导向,回归大学本源。在办学方式上将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无学科框架约束的新学科体系、无专业框架约束的新专业体系、以师生为中心的新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新组织结构、有组织式科研模式、新评价机制、多地办学新模式等,推进自身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并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交出答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是南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拿出的一整套探索方案。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南大苏州校区的现实模样呼之欲出,既有南京大学的文脉传承,又有天堂苏州的经典意蕴。创新名城需要一流大学作为创新高地和发展引擎,为城市建设提供原创技术、高端人才、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一流大学也需要在基础办学条件、科技平台建设、发展资源配置、发展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所在城市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名城名校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进。
延展阅读
光明日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获批
澎湃新闻:瞄准世界一流大学校区目标,南大苏州校区建设按下“快进键”
来源: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热心网友
责编: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