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认识吗?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的南大身影

南京大学 2021-05-20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明年是建校120周年,

我们即将与南京大学共庆百廿的生日。


回首建党百年,

南大青年留下了怎样的奋斗身影?

展望建校百廿年,

他们又该汲取怎样的力量昂首前行?


今天,小南带你一起听

走近“百年党史中的南大人”!


百年党史中的南大人


 





百年党史中的南大人





百余年来,南京大学的学脉中始终流淌着永不褪色的红,党史的字里行间也从来不乏一代代南大学人的奋斗身影。他们心怀一腔赤诚,以智慧、奉献和勇毅奔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独立、谋和平、促发展的伟大征程之中,他们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行、同心同德。


革命理想高于天

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曾有无数学子坚定选择了共产主义,甚至为这一信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顾衡,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南京党组织遭受大破坏,顾衡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南京特支书记。1934年,南京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顾衡留守南京后不幸被捕。在狱期间,反动派曾经许诺,只要顾衡改变信仰,就放他出狱,但顾衡却对来劝降的叛徒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就是你们都投降了,我还是干共产党,我死了,还要教育子孙后代永远干革命,做共产党人。”1934年12月,顾衡牺牲,年仅25岁 。


被誉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的成贻宾,194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在中大,他参加了我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49年4月1日,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成贻宾参加了游行示威,担任领呼口号的任务。后来在营救被国民党当局殴打的学生时,身受重伤,不治身亡,年仅22岁。他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他的那句信条——“要随时牺牲自己,为了大众”。


中山门外、雨花台前还有许多名字,也曾写在中大的录取通知书上。红色基因在南京大学的学统中传承,流淌在南大学子的胸膛里,传递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力量。

英勇担当多壮志

时光回溯至1947年。


抗战胜利后,和平安宁的生活并未如期而至,国民党政府违背人民的意愿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军费开支猛增,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货币空前贬值,物价飞涨,百业萧条。青年学生面临失学、失业威胁,普通百姓身处绝境,饥寒交加,生活难以为继。


“爱国心维系一国命脉”,国立中央大学的青年学子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毅然起身而战,他们通过学生社团,用壁报、诗文、漫画、民谣、话剧,宣传革命,传播进步思想,凝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凭一往无前的勇气,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燎原之火。从国立中央大学发起,在1947年的5月20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多所学校的5000余名学生汇聚中大,展开大游行。然而,这一正义行动却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残暴镇压,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惨案。迫害未能使爱国青年却步,在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势力的引导下,各地学生运动迅速汇成爱国民主运动的巨大洪流,各界人民反蒋反美斗争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斗争这两条战线上的胜利,使蒋介石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为纪念中大学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南京大学校委会于1954年将“五二〇运动”纪念日确定为校庆日,并在此日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冰霜不减嫣红色

新中国成立之际,南京大学校友曾联松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有人不曾听闻他的姓名,但他所设计的五星红旗让我们一生仰望。他曾凭一腔爱国激情参加“一二·九”游行,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也曾怀着忧国忧民的思绪写下“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 ,进入中央大学学习以报家国。


1949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布启事,全国政协开始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图案。国旗的公开征集吸引了国内外华人的热情关注,从开国元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拿起画笔,带着期待描绘新中国的国旗。曾联松,他不是艺术家,也不从事美术设计,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沪剧唱词给予他描绘星丛的灵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建新中国的历史现实指引他勾画红星的序列;一个多月殚精竭虑、蜗居阁楼、精雕细琢的钻研造就了他下笔的沉稳……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按电钮启动升旗装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面饱含着中国人民期待与喜悦的旗帜飘扬在中国大江南北,飘扬在世界各地,彰显着以曾联松为代表的南大人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

于无声处起惊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震惊世界。然而,有一人直至各项数据采集成功才露出欣慰的笑颜,他就是时任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两弹一星”元勋,被尊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物理学家程开甲。


上世纪五十年代,程开甲离开求学多年的英国,行李中满载着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资料回到了祖国。1952年,程开甲提出入党申请,1956年7月,他成为南京大学第一个“高知”党员。1960年3月,在南京大学任教八年的程开甲受命北上,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并于1963年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展核试验工作。为了自己钟爱的祖国和核事业,他把家从江南搬到了戈壁深处,隐姓埋名工作20余年。为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程开甲十年内四次转换自己的研究方向。20多年里,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30多次核试验任务,并且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铸就共和国的核盾牌。


正如程开甲一样,朱光亚、任新民、黄纬禄、赵九章、钱骥等南大人同样在“两弹一星”历史上留下了不朽功勋。多年来,南大孕育出一代代心系家国的科研赤子,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闪烁着熠熠光辉。

思想解放迎黎明

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风。而揭开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其主要作者正是时任南大哲学系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的讲师——胡福明。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敏锐察觉到思想解放最有利时机到来的胡福明义不容辞地参加了拨乱反正的理论工作。他开始思考,判断理论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如何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胡福明决心撰写一篇还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来面目的文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此后,该文在几个月间被上百家媒体转载 ,沉默的中国大地爆发出思想解放的第一声轰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经发表,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雄文六千字,激荡四十年。胡福明以共产党员的巨大勇气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勇开思想先河,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 。






承志立心更敦行




南大人是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更是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从雨花台烈士顾衡、成贻宾到“五二〇”运动的爱国青年,从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到在理论界炸响“春雷”的胡福明,回顾党的100年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有南大人的身影。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021年3月2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南京大学,充分肯定了“南京大学,是中国的一流大学”的办学地位,肯定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治学精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百年征程的起点上,全球三十万南大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创建第一个南大”的殷殷厚望和李克强总理“树立远大志向”的谆谆嘱托,继续秉承诚朴雄伟、至诚报国的南大风骨,以实际行动和显著业绩赓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南大基因,坚定“知、仁、勇”的南大品格,在党的领导下勇担求科学之进步、促人文之发展、寻人民之幸福、谋民族之复兴的责任,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正确选择!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祝贺!我校学子“挑战杯”再创历史佳绩!


点击图片阅读:

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


点击图片阅读:

吴为山教授当选新一届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



尊重原创,从我做起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谢谢陪伴,期待投稿

邮箱:xuanchuan6@nju.edu.cn



来源: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

编辑:陈意冲、刘婷婷

责编:佘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