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南大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南大引起热烈反响。在大会现场聆听的南大科技工作者、会外收听收看的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胡金波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南大师生正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以顶格的标准要求真抓落实、满格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合格的能力水平善抓落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四个服务”,弘扬“热腾腾奉献,静悄悄创新”的南大风格,面向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立足高水平多学科生态体系特色和基础研究优势,提升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服务社会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攻关平台,汇聚培养高水平人才团队,用基础研究这个“总机关”来撬动全局性、颠覆性、前瞻性创新,使南京大学成为原始创新和创造技术攻关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以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骄人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吕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南京大学正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持“四个面向”,发扬光大“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光荣传统,立足高水平学科生态体系和基础研究优势,将双一流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树立科研价值观新导向,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团队与人才的创造活力,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融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深化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为推动形成开放化、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贡献“南大智慧”、“南大方案”和“南大力量”,为解决重点领域科学问题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系统化方案,为解决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洪渊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我在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到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强决心,也意识到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这三个字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原始创新”为科研的核心。我们要针对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明确方向、穷究物性,发现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充分剖析和理解生命过程中内在的化学和物理属性,从而提出新的精准的测量方法和装置。“高水平”的科技发展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深入洞察事物内在的相互联系,深入思考,揭示其科学问题并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指明了基础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措施,十分重要。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三次产业革命,当前已进入到人工智能化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时代。基础研究属于科学革命范畴,为技术革命奠定基础,而技术革命又是产业革命的基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偏于基础研究,应当“勇于探索,突出原创”,为中国进入到第四次产业革命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李满春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深受鼓舞。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问题和目标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在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陆海统筹的全球变化与全球空间治理、海洋权益与国土生态安全遥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面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学院及相关平台从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等多维度发力,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和空间治理的渗透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学院继续积极开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立德树人,科技报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创新贡献。
张辰宇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现代科学学科中,生命科学是最全面覆盖“四个面向”的学科领域。因此站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角度,更加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对于推动生命科学事业创新发展、建设世界生命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今年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南大生科百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生命健康领域,继续发展0-1的原创性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并转化为核心技术平台。回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创造、发展出具有巨大价值的新兴生物产业集群,同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培养出学术大师和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社会和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丁明德
南京大学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紧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作为一名天文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我对此感触颇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引领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原创性成果有限。究其原因,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来自于一流的观测设备,而打造一流的设备,需要突破诸多的技术瓶颈。因此,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需要致力于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用于天文学探索的国之重器,取得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同时,要力争以创新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得创新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因。
孙智伟
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任
正值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两院院士与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科技人员,我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这对我们数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世纪至今,中国数学基本是在学习、追随西方的数学理论。中国要成为数学强国,在数学方面必须有重大的原创性工作。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深刻认识到在数学研究上要努力自主创新,争取做出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为中国科技的自强自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张海军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作为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心情异常激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基础研究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和前提。近些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并跑和领跑层次。作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我们要瞄准重大原创性难题,继续展开科研攻坚任务,不仅拓展人类的自然界认知,更要考虑把原创性成果与国家的迫切需求相结合,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
侯锡云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空间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受感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近年来,随着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我国相关任务团队在国际领域中崭露头角,作为一名研究方向与月球深空探测有关的科研工作者,由衷生发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为我国的科技强国事业继续努力奋斗。
吴锦慧
南京大学医学院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的研究要做到“顶天立地”,基础研究要“顶天”,做最原创、最具有探索性的工作,“立地”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的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如何解决血液紧缺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难题,我们课题组长期从事纳米氧载体的研究,期望通过最前沿的理念、最高端的技术构建人造血液,挽救患者的生命,造福于人类。未来,我们将继续踏踏实实地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努力实现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将我们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于国计民生。
李迁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关注新一轮科技改革、产业革命的突发猛进以及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从事管理科学研究者明确了研究目标、方向、路径和成果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团队一直从事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及江苏跨江通道群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凝练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以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系统科学来攻克重大工程管理的关键科学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与鼓舞,我们将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构建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侯旭东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级工程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的“动员令”,使我们更深入理解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的重要性、必要性,更真切体会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紧迫感。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力投身自主创新实践,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陆福志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018级博士研究生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作为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有幸遇到一批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南大优秀老师,我们南大学子要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矢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
陈立庚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17级直博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博士研究生,一方面,要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选定急迫需要攻坚的技术难题进行钻研,以求快速攻破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技术如果不为实际的业务服务的话,很难实际地推动产业发展。即将奔赴企业工作的我将尝试链接企业的需求和高校的研究能力,嫁接企业资源至高校,以高校的科研能力赋能企业的业务场景,最终实现双赢和快速发展的局面。
陈意冲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2019级本科生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要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新时代青年,能够在南京大学有时间夯实科研基础,有机会接触科技前沿知识,进而有能力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我感到非常欣喜和自豪。未来,我将以“四个面向”为重要遵循,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国家发展,针对国家在新材料、光电、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需求,以“可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抓鳖”的敢为斗志和锐进意志,活跃在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科技等高新研发领域,助推国家科技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邓尤亮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
2020级本科生
科技是强国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将科技发展视为强国战略目标,同时总结了我国科技实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牢记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心怀祖国、不忘初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家软件行业的自主创新研究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祖国,并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中激流勇进,为祖国的高水平科技自强添砖加瓦,为祖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勇攀高峰。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革故鼎新的勇气
坚忍不拔的定力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贡献力量
南大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知名学者齐聚南大!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
点击图片阅读:
只争朝夕!我校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点击图片阅读:
守岛卫国32年!“时代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校举行
尊重原创,从我做起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谢谢陪伴,期待投稿
邮箱:xuanchuan6@nju.edu.cn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张溪芸
责编: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