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廿征程 南雍回眸】毕飞宇:南大风骨——“水、石、帆”

毕飞宇 南京大学 2022-06-07


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百廿荣光不负弦诵,百廿风雨作育英才。一代代南大人在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里,镌刻着光华璀璨的独特印记。


诚朴始先哲,励学启后贤。在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南大官微特别推出“百廿征程 南雍回眸”专栏,带你一起回眸校史,感受源远流长的南雍底蕴,触摸旧时光里的不老传奇,读懂南大人的精气神。


在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我们的大学》中,毕飞宇教授曾深情讲述了南京大学王伯沆、胡小石、程千帆三位先生的故事,将南大精神妙喻为“南京大学的水、石、帆”。今天,让我们重温节目内容,再次体会南京大学一以贯之的精神风骨。


大家好,我是2012年来到南京大学的,然而我对南京大学的向往和尊敬却由来已久。南京大学是说不完的,今天我只给大家讲一讲南京大学的水、南京大学的石和南京大学的帆




南京大学有一个标志性的教授,他就是王伯沆。“沆”这个字我们现在已经不怎么用了,尤其是名字里面用得更少,它就是水面阔大的意思,其实呢,就是水。


我们都知道,抗战之后,南京大学有一个西迁,就是从南京迁到重庆去。非常不幸,就在西迁的时候,王伯沆中风了,行动非常不便,他只能和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留守在南京。那个时候的南京生活非常苦,王伯沆的一家是怎么生活的呢?“两粥尤不可得”。这话怎么讲?就是一天两顿稀饭都喝不上。那么王伯沆又是靠什么来生活的呢?卖书。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那可是王伯沆的书,都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古籍,可是卖书卖出麻烦来了。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到了王伯沆的家里头说:“你家里面的书我全要。”王伯沆一听非常警觉,这个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在过穷日子呢,谁的手上有那么多的闲钱呢?一问,果不其然,是日本人惦记上了王伯沆的书,王伯沆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此关上了他的大门,他的家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时间久了,邻居们觉得奇怪了,这个人家怎么回事呢?敲开门一看,吓死了!一家三口气息奄奄,躺在那儿呢,在那儿干什么?等死。



1940年,日本人为了粉饰太平,就开始建立一个大学,他们找到了王伯沆,日本人也不傻的,他们非常清楚这个大学里面有王伯沆和没有王伯沆是不一样的,他们到了王伯沆的家里头百般诱惑,王伯沆一声不吭。到最后,日本人急了,拔出了刀来,就在王伯沆的面前晃悠。非常遗憾,日本人忘记了一件事情,他们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谁,他们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什么。王伯沆用他平静的身躯、平静的态度告诉日本人一件事:水是不怕刀的。你想用抽刀断水这个办法来面对王伯沆,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就是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南京大学的人。



我想说,那些貌似柔弱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上,其实有一种“另类”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平静,在这个平静里面,有他的风骨,有他的(气节),有他的尊严阔大的水面背对的是大地,面对的是苍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刚才我给大家说了南大的“水”,现在我来给大家讲南大的“石”,这个“石”就是胡小石



1946年,那年蒋介石60岁,整个国民党都在忙活,要为蒋介石做60岁的寿辰。各色人等都在忙活,那个时候南京有一个机构,所谓的“民意机构”,他们派人找到了胡小石,他们要请胡小石为蒋介石写一篇寿文。我要说,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



胡小石是谁啊,是当年最有盛名的一个大学者。胡小石还有一个特点,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东西写得漂亮极了。胡小石还有一个特点,他是当年的一个大书法家,字写得非常好。你们想想,如果由胡小石来写一篇寿文的话,名头非常响,文章非常好,字非常好,你说社会影响有多大?他们找到了胡小石,胡小石说,不写。“为什么呀?”“不会。”来的人就着急了,说:“不对啊,胡先生,前些日子美国将军史迪威去世了,你不是写了一篇祭文吗?”胡小石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给活人写寿文。”我再说一遍,“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给活人写寿文。”这句话在我们南京大学非常著名,差不多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说,这两句话里头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个东西就叫南大精神,那就是坚守本位,坚守清白,不畏权贵,不贪钱财。在我的心中,这两句话是丰碑,构成这个丰碑的是一块伟岸的、骄傲的、坚硬的石头这个石头有一个特殊的地质学名,他叫胡小石




知道南京大学的人,大概都知道程千帆和匡亚明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复杂。就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个时候的程千帆已经是到了退休年龄的一个老人。可是,南京大学的校长匡亚明知道了程千帆的价值之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打破框架的能力,一趟又一趟,最终终于把程千帆教授请到了我们南京大学。由此,程千帆这面巨大的风帆不仅将自己的学术推向了更远的远方,同时还满载着一大批的程门弟子,他们乘风破浪,在南京大学行走了二十年。是程千帆把南京大学古代文学这个学科推向了学界公认的顶级学科。



每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必须承认,再高再大的帆都有它的一个前提,那就是风。没有风,再大再高的帆都有可能沦落为一块面积庞大的布。所谓“风帆”,意味着风不离帆,帆不离风,风帆不离,彼此才能成就。此时此刻,我想说,如果你是帆,南京大学就是最好的风,它马力强劲,却也和煦、温暖。在我看来,对人才,南京大学有一种不顾一切的冲动,这个是南京大学最为感人的一个文化符号



根据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吴新雷教授回忆,说匡亚明这个校长啊,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把他写成的尚未出版的书送给人家看。有一次他就把书稿送给了程千帆先生。程千帆拿到这个书稿的时候,在走廊里面,他在走廊里面就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改,一边改一边批,最后写下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意见。匡亚明拿到这个批评意见的时候,对吴新雷说:“这个程先生啊,也太厉害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南大,是南京大学的性格,也是南京大学的情结。匡亚明做了他该做的事情,程千帆也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我想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我要说的南京大学。然而此时,我却要给大家一个升级版的说法,真正的南京大学是这样的,有所不为,有所为。谢谢大家!


先贤遗风 精神高地

120周年华诞在即

愿南大学子将发扬南大精神为己任

砥砺‌品行 永葆初心!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百廿征程 南雍回眸】笔墨南大——揭秘二源壁背后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

今日雨水,邂逅南大之“梅”


点击图片阅读:

【征集】你眼中的“南大精神”是......


策划:新闻中心

来源:南京大学文学院、皇华皇华公众号

整理:周婧欣 沈文豪

编辑:邱子涵 赵明昀

责编:李凌霄 佘静 齐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