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跨越山海——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胸怀家国,心存热爱。2021年9月,第八届江苏省研究生赴青海省海南州支教项目正式启动,南京大学研究生青海支教团成员一行8人,踏上前往青海的旅途,奔赴壮阔西北,用一学期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天,让我们一同倾听他们用责任、陪伴与感动书写的支教故事,感受南大青年的坚守与担当。
2022年1月,随着期末考试结束铃的打响,一学期的支教工作告一段落。还记得夏末第一次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我们满怀憧憬与期待,却又对未来的不确定心存忐忑与不安。时间一晃即逝,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求索笃行,在履责中成长,在耕耘中收获,书写着一幕幕温暖浪漫的支教故事。
(2021年9月,研支团初至青海)
陈一宁 商学院
“老师,这次稳了!”刚出考场,一帮学生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看着他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长舒一口气——哈哈!这一学期的辛苦与付出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
“来,咱们拍张合影!”孩子们争相向我跑来,挤在手机镜头前扮着鬼脸。突然,那个日常调皮捣蛋、天天被我拎到办公室背书的小子凑上前,特别认真地盯着我,问道:
“老师您留下来,下学期还教我们吧?”
这一刻,万般不舍涌上心头。
九月,我是学生们口中“从远方来的老师”。记得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我挺直腰身,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地迎着台下陌生又好奇的目光,掩饰着初为人师的紧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带队跑操、教研活动……支教生活每一天都平凡而充实,变化却在每一秒悄然发生。我与学生们逐渐熟络起来,待到校门口的杨树落叶纷纷,我已经能够不假思索地喊出三个班所有学生的名字,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也愈加游刃有余,虽然依旧常常对着那些坚持不写作业的学生“吹胡子瞪眼”,却也真切地被每一个孩子的质朴、纯真与热忱所打动。那些与学生之间无需言语就能心领神会的默契、那些我们共同收获的进步与成长、那些充满着欢笑的微小瞬间,都成为了记忆中抹不去的美好。
在某个冬夜走出教学楼,寒风凛冽,漫天星辰。回宿舍那短短几十米,只有影子陪着我,我在月光中伫立,想把这一刻真实又虚幻的感受印在脑海里。抬头看天的一瞬间,仿佛我就属于这里,每日迎着朝阳、伴着星光,在宿舍与教学楼间穿梭、与可爱的孩子们作伴。曾经花时间去思考“支教”的意义,直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座小城和住在那里的人们化为记忆中熟悉而亲切的存在,直到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成为了人生旅途中最令人留恋的时光,才发现这段经历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因为这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论何时忆起,都是温暖与激励。
顾笛 商学院
在贵德任教期间,我参与了班级的“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当班主任宋老师询问大家是否愿意与我合影时,班上的同学齐刷刷高高举起的小手让我的心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们牵起小手围成圈为我唱了一曲《桥边姑娘》,一首歌毕又迫不及待地都抱住了我,从他们小小的身躯传来的暖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力量。
11月,疫情反复,我和孩子们一起上课20天,虽然连续不断地上课很难熬,但我们同心抗疫,严格防控,在维持教学活动的同时还举办了联欢会,吃着写着“不管几岁,快乐万岁”的蛋糕,听着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我的心中生出无限的暖意。
谢谢每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许多班级的情况,让我能够对学生有更详细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谢谢老师们教授我许多上课的经验,让我更加迅速地适应小学课堂,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谢谢每一位贵德民族完小的老师们,你们亲切的问候“还吃得惯吗、还住得惯吗”,都让我在遥远的他乡感受到了家乡般的关切与归属感。
李子龙 外国语学院
2021年9月,我来到了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支教。初来兴海,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天空永远是那么蓝,云彩永远都白得发亮,散发出一种治愈抚慰的力量,这种宁静是我在东部地区很少感受到的。虽然这里气候干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感觉十分快乐和充实。生活上,学校的老师们和后勤工作人员都对我非常友善,给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工作上,我一开始去教了高一的两个民族班,后来又去高二的两个普通班代课,再后来我又去教了高一的英语培优班。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不会觉得很累。
时间一晃,四个月过去,在兴海县的支教工作也结束了。回想刚到兴海的时候,四面环山的环境让人担忧,老师们的青海话和藏语让人发懵,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人感觉不知从何教起。可几个月后,兴海四周覆盖着薄雪的高山也让我觉得宁静祥和,我和老师们的交流也变得顺畅,甚至学会了几句方言,学生们也在这段时间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兴海县在我眼中变得更加可爱了。我将永远铭记在兴海县的这段支教经历,铭记在这片土地上倾注的心血和热情,铭记这里可爱的人们!
青钰伟 商学院
9月14日,踏上西宁火车站的站台,我来到了这一片美丽而神奇的高原之地。我支教的地点是贵德县河东寄宿制学校,任教九年级历史科目,接手毕业班的课程,我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十分重大。
一到贵德,我们就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热烈的欢迎,他们已经为我们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食宿、任教岗位均已安排妥当。初次站上讲台,同学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与听课时专注的神情让我逐渐放下紧张的心情,转而去思考如何教好这一门课。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会利用课间、课后和晚自习的时间进行答疑和同学们谈话,希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科学学习方法;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把这门历史课作为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把历史趣事和新闻事件进行联系,以期望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月,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因同班的英语老师隔离在家,我便接下了英语的教学工作。在疫情期间长达20天的教学周期里,我和同学们相互磨合,共同适应转变,我会适时地调整课程节奏,并时常为他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去追求一个更精彩的人生。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在贵德清澈碧蓝的黄河岸边,在黄土群山的怀抱之下,校园里书声朗朗,我依然时不时地会想到这样的画面,依然牵挂着这些可爱热情的孩子们。作为在建党百年之际加入党组织的预备党员,我为能给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而自豪。一学期的支教时光虽然短暂,但我不会忘记西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不会忘记青海人的朴实热情,我将把这份宝贵的人生经历珍藏铭记。
沈慧 历史学院
青海支教是我人生中很难忘的一段经历。支教期间,陶醉于青海辽阔草原的美景,体验了教师艰辛的教学生活,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认识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之处,一学期的支教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在教学之外,能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引导,使学生杜绝不正之风,励志实现人生理想价值,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针对学生存在的作业抄袭、自主学习意识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等问题都想出办法去解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加深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聊天、家访、写信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对他们思想、生活、学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答疑解惑,对一些情况特殊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在得知班上有位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藏族女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会因病辍学后,第一时间去家访送上了慰问,并联系了江苏省援青医疗队,希望能给她一些必要的医疗帮助。这也是我支教期间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一学期的支教使我和这里的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了解到东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牧区孩子求学的不易,更加理解和支持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各种补助和支援活动。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做到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初衷。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吴远鹏 商学院
自从我踏进了新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安下心来,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为了快些进入物理教师角色,我积极地向本校老师请教,我认真聆听公开课,学习如何安排课时、如何备课、布置作业等技巧。在老师们热情帮助下,我逐步熟悉了物理教学的步骤,我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回顾四个月支教的工作和表现,我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受到了同事的好评,得到了受援学校的肯定。有了辛苦的付出,就会有幸福的收获。其中,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是孩子给我的祝福和礼物。几张带有温馨问候和祝福的小纸条、严肃和略带滑稽的奖状、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卷。我会将他们仔细珍藏,作为寄托支教记忆的宝贵财富。
杨卓娅 社会学院
时光飞逝,离别将近。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写起。这是一次支教,更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我遇见了许许多多个他们。有时他们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吸引我的注意,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又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暖心举动,让我感动不已。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优点。初秋相遇,寒冬别离,四个月太短,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道理想说,许许多多的知识想讲,我希望他们学习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一些,更开心一些,让童年的快乐照亮他们整个人生;我最希望的还是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为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短暂远离喧嚣的城市,全身心的与孩子们融入一起时,我也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原来我一天之中可以有那么大的情绪起伏,终于体会到父母和师长当初的心境,“教书育人”四个字的分量远比我想象中重,我不经意间的举动竟然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原来世界真的很大。
很感谢当初选择支教的自己,很感谢和我一起在支教学校奋战的伙伴,很感谢支教学校里体贴周到的老师们和热情纯粹的学生们。不论是清晨的寒风,正午的暖阳,还是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笑脸,都将是我一辈子不会忘的回忆。
仲艺 外国语学院
九月,我来到地处共和县的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担任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并在教务处帮忙撰写文件、处理信息。当老师让我更明白“责任”的意义。承担责任是不轻松的,但是值得的。
兢兢业业备课,给孩子们上课,努力拓展他们的视野,讲诗、词、曲,讲名家散文,讲名著小说。这其中的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和他们以文学为媒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于精神、品质、胸怀、抱负、风骨……我希望在他们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尽一点力,也觉得自己确实做到了,哪怕并不多。与此同时,给一些孩子开高考小课,每周六天,一天80分钟。从十一月起,我开始给班上立志参加高考或是想提高语文素养的孩子开小灶,每天大课间上80 分钟的高考语文课,虽然只持续了两个月,但我仍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孩子们最缺的,而我最能给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无条件的支持,是破釜沉舟的底气和勇气。
“支教”的“支”,非“支援”,而是“支持”。我不愿意称自己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而认为彼此是心与心的连通。当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些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的建议,一些自己反复揣摩过的“经验”,我也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愈发觉得人生的道路一直是向前延伸的,吾生须臾,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前方有值得期待的事,有人可喜欢,有人可爱,又是多么幸福。
回归南大校园,我们与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告别。但这一次告别不是终点,未来会有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南大人将青春挥洒在这一片热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陪伴孩子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追寻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我们,将怀揣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记忆,奔赴下一程山海,让青春在奋斗与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与“青”相遇,共筑未来,自2015年起,南京大学参加江苏省研究生赴青海省海南州支教项目已连续7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振兴西部,教育报国是他们共同的使命;苏青两地,情谊长存,是他们共同的愿景。走上教学岗位以来,他们时刻牢记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教诲,发扬“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风格,以诚朴的态度与老师同学们相处,以雄伟的气魄应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用励学的精神钻研教学,靠敦行的脚步行以致远,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力行时代使命。
在南大校园的庄重礼堂里,他们见证建党百年的奋斗与辉煌;在西北高原的蓝天白云下,他们拥抱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建党一百年栉风沐雨,伟大的历程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时代青年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勉励犹在耳畔,作为新时期的南大青年,奔赴祖国西北,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贡献青年的一份力量,是荣幸,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静候春暖 祝您平安!
点击图片阅读:
南京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正式公布!
点击图片阅读:
我校召开全国两会精神传达报告会
来源:研究生院
图文:由研支团同学本人提供
编辑:刘雨璇 杨从忠 陈意冲
责编: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