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名城相互赋能!南大苏州携手出招揽才

南京大学 2022-08-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西路瞭望 Author 陈雨薇


名校名城深融发展又传佳音。

最近,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围绕着力引进战略科技帅才、加快集聚产业急需领军人才、持续壮大留学归国青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载体平台聚才“乘数效应”、深入推进校地双向赋能融合创新、持续优化引才服务保障六大方面,推出十九项具体举措

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自三年前,苏州与南京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以来,双方围绕育才、引才、留才,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去年7月14日,南大苏州校区面向全球发布人才招聘一号公告,截至上月底,已收到上千份人才简历。可以说,此次出台的《意见》,是名校名城牵手呼唤人才、渴求人才的强烈信号,更是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的实在承诺


“一人一议、量身定制、上不封顶”


“一人一议、量身定制、上不封顶”,对于全职/全时到南大苏州校区工作的江苏籍院士,《意见》给出这样的支持方式。《意见》明确,苏州将实施“院士荣乡计划”,大力招引江苏籍院士。此外,苏州还将加大力度引进支持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各领域、各乡籍院士,南大苏州校区将通过双聘、兼聘方式支持院士在校区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

致力于引进战略科技帅才,支持南大苏州校区发展,苏州还将实施顶尖人才“举荐制”和“海外大师集聚计划”。

前者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顶尖学术大奖得主及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可简化引进和认证流程,“一事一议”纳入地方相应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对经认定的顶尖人才(团队),可直接立项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项目经费。

后者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面向重点领域、产业急需方向,设立外国专家、外籍院士、海外著名高校讲席教授工作站等,对新建的外籍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元建设经费扶持,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择优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助。

引才、留才、用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次《意见》,从六大方面切入,为南大苏州校区定制更加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

南大苏州校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领域,强化应用导向科研布局,《意见》从充分发挥载体平台聚才“乘数效应”方面出发,明确支持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研发资源服务共享、校地联合建设海外人才引智基地等具体举措。

根据规划,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对标国际一流,吸纳全球优秀师资,精心打造一支1000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意见》明确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苏州的各级各类科技人才计划,努力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做好高层次人才各项保障,以及强化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为各类人才落户、安居、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提供全方位保障。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综合办相关负责人参与南大苏州校区引才工作。令人振奋的是,《意见》在高度整合苏州市现有科技人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好政策加速落地离不开组织保障。这次《意见》在19条具体举措之外,专门明确苏州市委人才办(苏州高新区工委人才办)、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苏州校区人才人事部)的主体对接责任,要求全市编办、人社、科技、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协同,形成人才引进“快速响应机制”,高效解决人才引进中的各类问题。

“南大品牌”“苏州产业”双向赋能


鼓励南大苏州校区科研人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直接参与重大工程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按国家奖励资金最高 1∶2 予以配套;全过程支持南大在苏州校区新建、共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配套支持;鼓励南大苏州校区将自有研发资源纳入并共同使用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仔细翻阅《意见》,从19项举措字里行间清晰感受到,它不是简单的引才“加法”,而是要通过名城名校双向赋能机制,促进南大科教资源、苏州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成为集聚产业急需领军人才的“动力加速器”。

一流高校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从斯坦福与硅谷等国内外成功案例中可见一斑。具体说来,人才选择落地高校时,其所在城市的能级是重要考量;同样,他们选择落地城市时,这座城市拥有的科教资源、创新平台是重要考量。

苏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第六,尤其制造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多个极具成长性的产业方向。而作为国内知名高校,南京大学的学科和平台优势也显而易见。“南大品牌”“苏州产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会迸发出难以估量的吸引力。

“名城名校双向赋能”,这一理念贯穿在南大苏州校区建设过程中。南大苏州校区筹建之初,外界尤其关注其办学定位。答案很快明朗,南大苏州校区作为南京大学百年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新动力和新平台,以“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为办学理念,立足“苏州/江苏所需”和“南大所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领域,强化应用导向科研布局,可谓高起点规划、高目标推进。而随之宣布的涵盖本硕博各类层次、超万人规模的办学规划,也让外界对名城名校的这次牵手充满期待。

上月底,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南大苏州校区4个新型学院揭牌,助推“双向赋能”更进一步。南大在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基础上,面向数字中国、信息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需求,首批在苏州校区高起点建设4个新型学院,具体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专业设置紧紧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要,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布局。今年1月5日,苏州“新年第一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上,《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将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高校是支撑。伴随着南大苏州校区建设的推进,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正在向苏州集聚。今年9月,首批录取南大苏州校区的500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将迎来入学时刻,他们在南大鼓楼校区经过一学年的寻根性培养后,将于明年从南京来到苏州,在南大苏州校区继续完成学业。

在首批新型学院基础上,南大又在苏州校区成立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院和全球人文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强化以多学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学术创新,瞄准前沿交叉领域和新兴空白领域开展原创研究,抢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名校+名城”吸引力如何,人才引进、招生都会给出答案。截至上月底,已有70多位人才通过南大苏州校区学校的评审环节,30多位人才签约或正在办理入职流程中,包括3名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2名国家特聘专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南大品牌”“苏州产业”双向赋能之下,“1+1>2”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

人才强省战略下的苏州实践


建设人才强省,激发人才活力,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去年底,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努力把江苏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扛起“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今年1月,苏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的工作品牌,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

聚力招引科教资源的同时,苏州十年如一日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最近举办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正是这座城市重点打造的招才引智品牌载体。就在7月中旬,国内外2796名人才携带2819个项目,参加今年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创业周举办十多年,苏州累计吸引3万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落户项目9069个。

引才留才用才,配套政策、服务支撑很关键。今年苏州精英创业周期间,苏州就聚焦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支持青年人成长、营造最优人才生态,发布了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助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相关人才政策,最高800万元购房补贴,团队最高5000万元、个人最高1000万元项目经费,总计100万元的“唐小虎面试券”,拿出1000套人才公寓免费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苏州寻找机会、成就梦想。

高质量推进南大苏州校区建设,正是在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背景下的重要实践探索之一。加快建设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亟需高水平一流大学的支撑赋能。这些年,苏州在引进一流科教资源上下足功夫。南大苏州校区所在地苏州高新区内,就集聚着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一批“国字号”“中字头”大院大所,累计拥有创新载体超百家。此外,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也集聚起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33所中外知名院校。

眼下,以南大苏州校区为战略决策考量规划建设的太湖科学城,正加快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走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内正在打造南大创新创业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的一期项目预计9月投用,将为先期而来的专家团队量身打造,提供科研载体、实验室和行政办公等服务;青山路1号,苏州科技城精心打造的1300多套人才公寓即将投用,向全球人才敞开环抱。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成立,两大传媒学术论坛同期在我校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

校领导视察2022年高招录取现场


点击图片阅读:

辅导员工作谋新局!南大再开座谈会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文字:新华日报记者 陈雨薇

图片:苏州高新区工委宣传部

编辑:南风 付雪颖

责编:孙巡 佘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