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紫牛头条 南京大学 2022-11-26





她叫李雨珊,今年29岁,小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她的左耳听力中度损失,右耳听力重度损失。“听障”没有阻拦她追逐科学梦想的步伐,从立志考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赴香港大学读博,她用加倍的汗水和勤奋,书写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奋斗故事!今天,和小南一起认识这位“问天”逐梦的南大天文学子




听障女孩考入南大天文学系
   刻苦学习 高分圆梦

1993年7月,李雨珊出生在天津。小时候,她常被爸爸搜集的天文类相关书籍所吸引,表现出了对天文学浓厚的兴趣。幼时的她时常对妈妈说:“我将来想当一名科学家。”妈妈就告诉她:“南京大学是科学家的摇篮。”这句话在当时幼小的李雨珊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于是她努力学习,立志要考南京大学。


小学时的李雨珊


相对于普通人,李雨珊的学习道路困难重重。“懂事起,我的两只耳朵就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和别人交流时,我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我只能把听到的字词串起来猜测某个意思。”李雨珊称。因为发现听力问题时比较晚,她错过了治疗黄金期,所以听力损伤难以治愈。

上学时,听力不好给李雨珊带来了很多困扰,“课堂上信息量很大,我总是听不清老师说的知识点,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我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课后翻看学习资料,请教同学。

“其他课程靠自己看书还能学到一些内容,但英语听力就比较麻烦。英语老师建议我佩戴助听器。我的右耳听力损伤比较严重,所以最开始买了右耳的入耳式助听器。但当时佩戴不习惯,耳朵里总是发痒,我便没有再继续佩戴了。”没有佩戴助听器的李雨珊靠着能听见声音的左耳来辨析英语听力的选项,“每到英语听力环节,我必须注意力十分集中,靠着左耳仔细听关键词,再猜测意思。练多了,题感就会好一些,加上高中英语不是很难,所以练到后面,我的英语听力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高考时,李雨珊以669分的成绩被南大录取。她直言自己比较幸运,高考听力是单独考的,自己只错了一个题,英语考了139分。

“我从小喜欢天文知识,最后如愿以偿被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录取,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李雨珊笑着说。


李雨珊在南京大学的留影


南大求学期间赴国外交换学习


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

2012年9月,李雨珊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当时感觉身边的同学成绩都特别优异,所以我学习也很刻苦,一般晚上12点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每天学习10到12个小时。”2015年暑假,李雨珊和另外两位同学参加了南京大学和悉尼大学的交换项目。在交流学习的两个月里,她参观了多个望远镜和天文台。在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天文台,她参与了中澳合作的关于南极天文望远镜的项目,进行了仪器模拟和滤光片设计,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李雨珊在国外交流


大四时,学院老师李志远给了她很大帮助,“我当时因为学习压力大,出现了抑郁情况,还病倒了。李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帮我改论文。”在南京大学的四年,李雨珊的视野变得开阔,她有了到国外留学的想法。本科毕业后,李雨珊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拿到参与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去国外读硕士的资格(欧盟伊拉斯谟项目是由欧洲多个大学和机构联合办学的两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并且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累计达3.1万欧元,且学费全免。

这两年里,李雨珊先后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四所大学交流学习,课余时间,她常独自一人背着书包,到自己想要去的城市,了解到当地的建筑、风景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她有了新的体验。“这时候我意识到,并不是只有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原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她笑着说。




读研期间,李雨珊还作为主要译者翻译了著名科普丛书《第一推动系列》的第50本——《疯狂的宇宙》,该书在2020年底顺利出版,“最后交稿的时候我遇到了突发性耳聋,可能当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吧!我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个动人的科学故事。我也在翻译的过程中,对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毕业后常回南大 坚守热爱

立志投身天文学科研工作

2018年10月,李雨珊硕士毕业。最初一段时间里,她想当一名程序员或者从事大数据之类的工作,后来她在本科导师的推荐下到香港大学读博。2019年,她顺利地申请到香港大学物理系全奖博士,4年奖学金超90万,主攻方向为空间多波段观测卫星。

李雨珊说,读博期间比较痛苦的是科研压力大,时常会遇到突发性耳聋,“每年都有一次突发性耳聋,听力从30db掉到50db,对我生活的影响特别明显。”但李雨珊并没有放弃追梦,“虽然读博期间换了导师,研究方向也换成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行星状星云的自动搜寻,但我仍然是在天文学的轨道上奔跑的。

李雨珊说,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世界著名的女性天文学家安妮·坎农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坎农因患病几乎失聪,但她在44年的职业生涯对35万颗恒星进行了分类,是20世纪初研究恒星光谱的权威,我很敬佩她,我也要像她一样永远投身于天文学的科研工作中。”

如今的李雨珊除了忙于科研外,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各种天文知识和自己的成长感悟,建立了多个天文爱好者交流群,群成员千余人。她想让更多人了解天文学。她目前在设计个人网站,分享自己在技术方面的心得体会和专业信息汇总,希望能够给想学天文专业的同学更多参考。

每隔一两年,李雨珊总会回到南京,看望导师,也看看自己热爱的南大校园。2023年9月,李雨珊将完成博士学业。她坦言,以后还会继续从事天文相关的工作,想继续做博士后,“我希望能学到更多技术性的东西,有更多科研成果,也通过我的经历鼓励每一个人去探索自己独立的道路,做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深融发展,双向赋能!谭铁牛在苏州调研考察
点击图片阅读:江苏省委宣讲团在南京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点击图片阅读:创下无数“第一”和“唯一”的她,70岁了!


来源:紫牛新闻

记者:闫春旭 张冰晶

编辑:刘雨璇 李佳轩

审校:宗和

责编:佘静 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