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得主、南大校友,她的传奇故事再登荧屏!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2023-12-27




她称自己是“中国的女儿”将青春挥洒在华夏大地她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搭建了国际友谊的桥梁曾执教南大,这里度过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岁月传奇作家赛珍珠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纪录片《大地珍珠》荣获中国纪录片长片“十佳”大奖。这是继该纪录片获得多项国际奖项之后,在这一全国纪录片最高学术水平盛会中再获殊荣。


纪录片《大地珍珠》宣传片


纪录片《大地珍珠》全景式再现了赛珍珠的传奇人生,全片92分钟。3年的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采访了包括南京大学专家在内的50多位海内外赛珍珠研究学者、外交官员及赛珍珠亲属,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部分是首次发现。片中赛珍珠的饰演者Megan Brennan也曾于南京大学工作。


该纪录片先后在美国 CrossingsTV、新华社CNC英语台等平台上线播出,并被收录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


拍摄现场


“我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

随小南一起

 走进赛珍珠的别样人生!





01

长于东方,四海一家


赛珍珠(Pearl S. Buck),直译珀尔·巴克,家人为她取的中文名为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外祖母家。几个月后,她就被父母辗转中国香港等带到清江浦,几年后搬迁至镇江。在镇江,赛珍珠度过了她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少女时期的赛珍珠


赛珍珠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女佣王妈常给她讲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10岁时,赛珍珠跟着一位晚清秀才孔先生诵读《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西方文化。孔先生去世后,赛珍珠被父母送到上海朱厄尔女子学校学习一年。1910年,赛珍珠回到美国,进入弗吉尼亚州林奇堡的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学习。1914年大学毕业后,赛珍珠留校任心理学系助教。


赛珍珠(左一)与家人


1916年,赛珍珠在庐山避暑时邂逅了美国青年农学家约翰·洛辛·卜凯(John·Buck),一年后喜结连理。婚后,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安徽北部的宿州,接触到许多农民,亲眼看到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与天灾人祸中挣扎拼搏。她发现这些农民“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


02

平仓巷内,凤凰落栖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卜凯来到南京。她曾任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后又在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并入金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教育学、英文和神学等课程。1924年,赛珍珠与卜凯返回美国,同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25年回金陵大学执教。赛珍珠在金陵大学一方面致力于写作,另一方面协助卜凯进行学术调研,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赛珍珠在金陵大学学术刊物《金陵光》上发表的论文:《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


赛珍珠在金陵大学度过了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岁月,在其居住的小楼里,她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乎所有作品。


赛珍珠在南大的居所


金陵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陈裕光所住的校长寓所靠近赛珍珠故居,陈裕光校长的长子农文和次子农安都是赛珍珠家里的常客,他俩也都成了赛珍珠笔下的“原型”——小说《儿子们》中的三兄弟,就分别叫着王农安、王农文和王虎。此外,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社会名流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宾。


金陵大学旧照


赛珍珠晚年回忆时写到:“在这里,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金陵大学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学教书。我住在南京的一所旧砖瓦房里,房子四周是一座我喜欢的大花园。在那里,我种树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夏天在这里进餐,朋友们带着孩子同我们一起在这里游憩。”为了纪念赛珍珠,这座小楼被改建为赛珍珠纪念馆,静静地矗立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


赛珍珠纪念馆内外景


小楼选用砖混结构,坡屋顶上建有老虎窗。大门口雨篷宽敞,以四根西方古典风格的圆形立柱支撑。一层入门厅后,可见主次会客厅配私人居室;餐厅厨房通道相连,气氛温馨和谐;阳光台室大方明亮,窗外花香沁人心脾。屋内摆有留声机,赛珍珠在这里与学生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讨论文学话题。


一楼的餐厅


二楼各式卧房客屋整洁舒适,壁炉气道迂回隐蔽,采光透风设计精巧。三楼内为赛珍珠的工作间,坐西朝东,遥望巍巍钟山积雪之巅。小阁楼窗台边,赛珍珠用过的打字机还放在桌前,微风吹过,白色的帘幔轻轻飘起。小楼另附地下室一座,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花团锦簇。


赛珍珠与养女在金陵大学寓所


赛珍珠于1973年去世,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在悼词中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1998年,美国前总统、南京大学名誉博士乔治·布什在访问南京大学期间曾专程来到赛珍珠故居参观;老布什在给南大刘海平教授的亲笔信中,还自称“赛珍珠迷”。


03

斩获诺奖,影响深远


赛珍珠在宿州农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农民,那里的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南京大学寓所后,赛珍珠总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她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大地》。1931年3月,赛珍珠的《大地》在美国出版。这部书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读者编织了一幅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广阔的民俗长卷,向西方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大地》


凭借小说《大地》,她于1932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连同其他几部作品,于193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看来,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使西方得以理解和珍视中国人这一人类社会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人由此懂得如何从中国人这一庞大的群体中感受到个体的力量”,“赛珍珠向西方传递了一种中国精神”。


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赛珍珠用约5年时间翻译的《水浒传》在美国出版,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全书长达1000余页,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赛珍珠说,她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讲故事,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然而,《水浒传》的翻译不仅依托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也离不开中国朋友的鼎力相助。


《水浒传》(赛珍珠 译)


作为一位多产作家,赛珍珠一生创作了百余部作品,其中大部分以中国为题材和背景。她的文学实践促进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时至今日,赛珍珠和她的作品仍旧值得我们去阅读、思考和回味。


04

心系中国,情归大地


赛珍珠回美国后,一直关注着中国,为抗日活动到处奔走。1934年,赛珍珠在《亚洲》杂志社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她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通过小说向西方读者介绍一大批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活生生的中国人形象。1941年,赛珍珠创建了民间团体 “东西方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合作。1943年,赛珍珠夫妇成立了全国性的人权组织 “废除排华法案公民委员会”,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943年10月22日,排华法案终于在出台长达60余年后被废除。


赛珍珠在《亚洲》杂志发表文章《新路》


无论在亚洲还是在美国,赛珍珠把她的许多时间和金钱都花在儿童的福利事业上,尤其为在智力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或因为种族而处不利地位的儿童。她之所以成立新的领养机构“欢迎之家”,是因为当时认领孤儿的机构认为亚洲儿童和亚美混血儿不能收养。在其成立的四五十年中,“欢迎之家”将五千多名这类儿童带进了美国家庭。


赛珍珠在书案前写作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去世,骨灰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青山农场。她自己设计的墓碑上没有一个英文字,只留下了她的中文姓名“赛珍珠”三个篆字。终其一生,赛珍珠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要比她在中国实际住的时间长,但晚年时,她却经常说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岁月比在美国的多。她说:“我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


晚年的赛珍珠


她用一生诠释了

对中国的热爱

对世界友好和平的向往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央视新闻“共上一堂课”!南大老师带你去宇宙深处看看

点击图片阅读:

珍藏冬日里的“暖南”时光

点击图片阅读:

一“研”为定,一战成“硕”!南大等你

来源:赛珍珠纪念馆 往期官微 南京广电集团 

文字:焦前程 等

编辑:刘   怡 郑姜欣 刘淑君

审校:宗   和

责编:李烨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