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速览!南大人文社科最新科研动态

南京大学
2024-07-18



近期社科快讯



01



张一兵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探讨列斐伏尔元哲学中的人化实践、诗性创制与存在论剩余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发表《走向元哲学:人化实践、诗性创制与存在论剩余——列斐伏尔元哲学解读》一文。


文章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表征为能动性力量的物质生产实践,被列斐伏尔在《元哲学》中人本主义地描绘为比物质生产实践更原初、更本真的人化实践和诗性创制。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应该存在的人化实践和诗性创制,却异化成了占有性的物性实践强暴和经济交换权力的存在论剩余。虽然列斐伏尔的诗性创制观没影于后来他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转换之中,但理解列斐伏尔的这一理论构序逻辑,却是真正理解后来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空间生产理论的隐秘入口。


02




张生教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探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与琉球及钓鱼岛问题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张生等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发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与琉球及钓鱼岛问题》一文。


文章指出,钓鱼岛主权争议,事关中日两国;而其战后的“制造”过程,却主要与美国相关。确保美国对琉球等地的独家战略管控,不断修正琉球政策使之与美国的亚洲政策、全球政策协调,诱导日本“与自由世界大体结盟”,对抗中苏,是战后美国战略的基本点。战后海峡两岸对峙,日美两国居间乘隙,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裹挟在琉球群岛概念中,私相授受,同时美国宣布在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中持“中立”立场。琉球问题的演变说明了海洋因素对中国历史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03


郭忠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探讨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发表《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一文。


文章指出,建构本土自主知识体系以建构标识性概念作为出发点,标识性概念建构又以理解概念的构成要素和建构原则作为基础。概念由对象、意义、词汇和场域四种要素组成。四种要素衍生出标识性概念建构的四条原则:与对象相关联的“差异性原则”、与意义相关联的“同一性原则”、与词汇相关联的“准确性原则”、与场域相关联的“谓述性原则”,旨在形成概念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在建构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标识性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操作化才能发挥其知识建构的功能。



04



范从来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聚焦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框架的新维度


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的论文《注重实际效果: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框架的新维度》(原载于《经济研究》2024年01期),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10期转载


文章指出,“稳健”一直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中心词,稳健的政策基调为促进大国经济转型、有效应对国际复杂变局营造了行稳致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与2022年及之前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相比,2023年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定位仍然立足于稳健这一基调,“精准有力”调整为“精准有效”,从“有力”到“有效”,突出了从过程管理向结果导向的转变。注重实际效果成为我国稳健货币政策框架的新维度。





05




程章灿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聚焦中国文化中的藏书系统


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的论文《构建人间天堂:中国文化中的藏书系统》(原载于《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年06期),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10期转载。


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天堂及神仙世界藏书的故事,例如宛委石匮、玉山册府等,均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美好世界和藏书理想的想象。历代皇室贵族与有力士绅,都着力将文学的虚构或想象在人间世界落实,模仿小说中的描写建筑藏书楼,或为其命名。明清时代,藏书风气弥漫于江南士林,催生了许多藏书家和藏书楼,也促进了分享的风气。近现代以来,许多热爱读书和藏书的个人,努力将个人书房建设为理想藏书之所,以实现个人的藏书理想。与此同时,各种公立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加大开放共享尺度,助推社会实现藏书天堂的理想。







06


姚远教授在《人民日报》发文聚焦在保护文化遗产中赓续中华文脉


《人民日报》2024年6月3日第7版(综合版)刊登南京大学姚远教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在保护文化遗产中赓续中华文脉》。


发言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基本任务、重大关系、保护理念、工作体系、制度保障、国际合作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要正心诚意、真抓实干,用更完善的保护体系、更强大的保护机构、更科学的保护体制、更严密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才能更好赓续中华文脉。


07


张亮教授在《人民日报》发文聚焦以系统观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第9版(学术版)刊登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文章《推动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应,以系统观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章指出,进入新时代,伴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特征表现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部署各方面改革,着力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加适应、更加协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推动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应。



08


周晓虹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聚焦理解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向度


《光明日报》2024年6月7日第11版刊登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文章《理解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向度》。


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影响到当代中国繁荣富强、幸福安康,而且关涉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磨难与奋斗,最终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在当代及未来持续成为一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巨大影响的文明样态。理解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应该仅仅立足于我们民族的过往传统,也不应该单单取自我们如火如荼的当下实践,还应该把我们新的文明放在人类文明的熔炉之中加以锻造,让我们的文明在兼容人类文明一切伟大品质的同时,又秉持自己最富特色的初心。


09


刘志彪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光明日报》2024年4月16日第11版刊登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文章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由三个因素催生: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三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减少过去粗放发展造成的低端过剩产能,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复苏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0


顾江教授等在《光明日报》发文聚焦以人文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光明日报》2024年4月16日第5版刊登南京大学商学院顾江教授等文章《以人文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章指出,新时代人文经济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磅礴精神动力。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举措,是地区文化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取向,体现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属性,有利于促进以文为魂、以新促质、以融强产,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1


孙红卫副教授在《光明日报》发文聚焦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


《光明日报》2024年5月9日第13版刊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孙红卫副教授文章《“一汀烟雨杏花寒”——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


文章从“莎士比亚:‘提前’种下的杏树”“宇文所安:杏林与杏坛”“庞德和雷克斯罗斯:杏梅之辨”“艾朗诺:‘杏花肥’”四个方面展展现了杏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学形象,探讨了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文章指出,杏是一种不甘寂寞的、爱热闹的植物,具有“象外之意”,让人“诗兴大发、妙喻连连”。它的花和果都被编织在文学之网中。不管是真实的杏,还是文学的杏,要么经由丝路漫长的历程,要么凭靠文字创意的转换,最终在异域的环境中开枝散叶,生发出不一样的风景。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南大2024本科首批录取通知书已发出!0001号颁给了她


点击图片阅读:

@NJUers,暑假快乐!最全校园服务指南来啦


点击图片阅读:

拓扑世界“新交规”!南大研究团队提出“噪声免疫类脑计算”方案


来源:社科处 新闻中心

编辑:马艳蓉 朱恬怡 马思源

责编:王  俊 李烨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