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 06|关于“年龄自尊心”那点儿事

2016-02-18 陆晓娅 trust

trust (trustdo) 2016 收藏品


来源:陆晓娅 新浪博客

收藏理由:生命影响生命


陆晓娅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六):

关于“年龄自尊心”那点儿事


你是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老”了的?

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惊觉自己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许是在路边上,有人让小孩子喊你“爷爷”“奶奶”;或许是你去买鞋,售货员说“这种鞋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许是在公交地铁上,有人起来为你让座;或许是洗完脸,你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眼袋……。

如果我做一个老年生命工作坊的话,我一定会让大家说说这个“惊觉”自己老了的时刻:在这一刻,无论你怎样假装淡定,都无法否认内心在暗流涌动,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染发剂换肤术公主裙双肩包,这些只会让我们“显得”年轻,但衰老绝不会因你舍得花钱、喜欢装嫩就放过你。过得了今天过不了明天,总有一天你会被“老”收拾了的。

仔细回想一下,在那个让你惊觉“老”了的一刻,你内心都有哪些感觉?是为岁月流逝而哀伤,为年华易逝而失落,还是为预期的无助而担忧,为生命的无多而沮丧?抑或,你还曾为被称为“老人”而愤愤不平?

诚实地说,当50上下第一次被别人叫“奶奶”的时候,我心里真的是愤愤不平啊。我嘟嘟囔囔地说:什么眼力价?我有那么老吗?你以为我18岁就生娃了?!

呵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知道“愤怒”并非原生情绪,而是一种继发情绪。也就是说,我在愤愤不平之前,其实内心还飞快地掠过其他的情绪,比如沮丧,比如失落,只不过它们太让我受不了了,我需要“愤怒”作为挡箭牌,来帮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把感觉不好的责任推给他人,这样,我心里可以暂时好过一点点。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曾因为被人当作“老人”而愤愤不平的话,那是因为我们都有“年龄自尊心”。

年龄,是生命的标尺之一,它负责在时间维度上,向我们揭示生命的进程。

老虎也有这个标尺,老鼠也有这个标尺,但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不但能会体验到标尺的存在,还能把它玩出一堆花样,甚至发展出鲜明的“文化”。从孔夫子的“而立”、“不惑”、“知天命”,到今人的“某某代”、“某某后”、“某某族”,年龄作为标尺,总是在区分着什么,提示着什么,让我们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之流中,记住自己是谁,看到此身在哪里,算计前路有几多。没有了年龄的标尺,你会迷失自己,社会也将一片混乱。

年龄这把标尺,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皮尺,也分为两面,分别有两种刻度:一面是社会的刻度,一面是内心的刻度。

年龄的社会刻度至少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管理的功能,它决定我们何时该退休,何时该拿养老金,何时能享受公交免票,何时可以得到养老券……在年龄这把标尺的管理功能上,社会为“老”定下了统一的刻度。

社会刻度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和形塑,比如“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老年人该如何生活的一种提示,一种教化。

麻烦在于社会也是变化的。现在的人越活越长了,退休后要打发的时间甚至可能长过职业生涯,因此一些本来应该“安度晚年”的人,为躲避无聊跑到社会上“发挥余热”。可社会的刻度一时还调整不过来,就会出现尴尬。比如退休后创办了公益机构的我,就在地铁上遭到了这样的质问:“老太太,你不在家待着,非得高峰时间跑出来和我们一起挤地铁,这不是捣乱嘛?”

除了社会刻度,年龄标尺的内心刻度,更是不容易一眼瞧出来。比如在国外,如果你主动给一个老年人让座,有时会惹人家不高兴的,人家觉得自己还年轻着呢,怎么会需要这样的照顾呢?

社会刻度尚未“与时俱进”,略显僵硬;内心刻度又因人而异,充满弹性,结果什么是“老”,就变得含混暧昧,难以判断,无从把握了。

在“老”这个模糊地带上,过去遗留下来的对老年和老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老了就落伍了”,“老了就学不进东西了”,“老了思想就跟不上趟了”,“老了就没用了”,有时不免神出鬼没,伤到一些老同志的自尊心。

话说回来,当我们因为被别人看到“老”而觉得伤了自尊时,又何尝不是被罩在了刻板印象中呢?我们已然把“老=不好”刻进了自己的认知图式中,所以才那么耿耿于怀嘛!

看来,要不被年龄自尊心伤着,首先我们自己得脱敏。老了就老了,这是生命的自然进程,不必抗拒,不必遮掩,不必愤怒。当我们自己能够接受的“老”,与生命的历程握手言和时,自会心平气和,从容淡定。同时,想一想,“老”也可以是千姿百态的,尤其是活在今天,我们不仅可以活出老年新概念老年新印象,改变社会对老年和老年人简单粗暴的认知,还可以通过积极老龄化,用行动去获得生命的尊严,重新建构更加健康的老年文化。

尊老,其实是农业社会的“遗存”。那时社会变化缓慢且死亡率高,老人作为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的载体,自然价值会高。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以为“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还摆出“我是老人我怕谁”的姿态,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为老不尊”了。

活在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或许我们要通过“年龄+”来获得尊重,就是在“一把子年龄”后面再加上一些品质,靠这些品质去赢得社会尊重。需知,在现代人的意识里,一个人不管有多老,在人格上,在公民权利上,并不会比别人更高一等。

“年龄”后面可以“加”的是什么?也许我在学习心理治疗中听到这个的故事会给你启发:

一次,心理治疗师爱力逊到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城讲学,一位同僚要求他顺道看看他独身的姑母。同僚说:“我的姑母独自居住在一间老屋,无亲无故,她患有极度的忧郁症,人又死板,不肯改变生活方式,你看有没有办法令她改变?”

爱力逊到同僚的姑母家去探访。发觉这位女士比形容中更为孤单,一个人关在暗沉沉的百年老屋内,周围找不到一丝生气。

爱力逊是位十分温文的男子。他很礼貌地对姑母说:“你能让我参观一下你的房子吗?”姑母带着爱力逊一间又一间房间看去。

终于在一间房间的窗台上,爱力逊找到几盆小小的非洲紫罗兰——这屋内惟一有活力的几盆植物。姑母说:“我没有事做,就是喜欢打理这几盆小东西,这一盆还开始开花了。”

爱力逊说:“好极了!你的花这般美丽,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快乐。你能否打听一下,城内什么人家有喜庆的事,结婚、生子或生日什么的,给他们送一盆花去,他们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

姑母真的依爱力逊所言,大量种植非洲紫罗兰,城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受惠。不用说,姑母的生活大有改变,本来不透光的老屋,变得阳光普照,充满彩色鲜明的小紫花。

一度孤独无依的姑母,变成市里最受欢迎的人。在她逝世时,当地报纸头条报道:《全市痛失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几乎全城人都去送丧,以报她生前的慷慨。            

此推送已获作者本人授权

相关文章请点击下方


...|收藏|...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trustdo

陆晓娅|文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