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04.08)网暴当街行凶,法律在千里之外......

李天时 院长请回答 2022-04-08
2022年已经过去三个月,仿佛三十年,又漫长,又短暂。 静下来,慢下来,等风来,很无奈,很魔幻。 都在等待变数,那么多的口号,一个比一个重要,总有一个是拐点。 可惜,网络还是那个网络,沉冤尚未昭雪。
权力在推诿,神秘的“有关部门”依然空转,黑白分明的证据链,抵不过官官相护的傲慢,眼珠竟然都不转一转,下情上达的通道被无理由、无限期阻断。 谣言继续杀人越货,耀武扬威,盼不来的司法利剑。


  

01


又有无辜者倒下,看哭了,一个孝顺的女儿离开人间。

 

4月3日,一位上海虹口区市民想给住在青浦区的听障父亲送菜,因为路途遥远,特别感恩,给余姓配送员充了200元话费,本来是一段佳话温暖人间,可恶的是,网络再一次变成“阴间”,敞开的评论里蛆声一片:

 

“两百?这人怎么这么小气,四五百总要的吧”;

“连我一个大学生都觉得200少了......起码500”;

“看到说无以为报,结果也就转了两百,原来人可以这么精明的嘛”;

“这难道不是外省人尖酸刻薄精明的铁证吗?最后200元打发外地人”

......


这个孝顺的女儿迫不得已解释,“之前因为带孩子一直失业,收入为0,全家靠老公一个人的工作维持,家里有房贷,还要补贴老人,我量力而行了。”

 

让人难以容忍的是之后的剧情,扒出她的手机的品牌,霸凌她不该换手机,甚至扒出游戏账号,讽刺她“有钱换皮肤,无钱给消费”,一轮又一轮的网暴接踵而至。

 

非常时期,恶意攻击压垮了“孝顺的女儿”,4月6日给家人做了最后一顿饭后,她不堪网暴跳楼,离开了人间。

 

最难受的是,当地一名派出所工作人员4月7日确认说,该市民“人已经不在了”,表示“取证困难,案件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新闻的下一句是:

 

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暴违法,切莫试探底线。

 

好想呐喊:真的不是法外之地吗?一而再、再而三......


同样遭遇的还有潘长江,命运相同,只不过他选择了抗争。4月6日,潘长江团队已委托律师,对成都某报正式提起诉讼。

 

此前,该报以视频新闻的方式声称:潘长江在直播中说“我和茅台董事长认识十几年了,昨晚把他灌醉了,让他签合同给我定价权”,引发热议。蹊跷的是,上述爆料没有同期影像,都是编辑配音与字幕。但是蹊跷阻挡不了一批批黑料粉墨登场,潘长江“满嘴跑火车”的骗子形象瞬间遭遇全网围剿。

 

无论如何辟谣,谣言总在前面奔跑。这一次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媒体,潘长江称:“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

 

应该相信的太多。网暴当街行凶的时候,法律似乎总在千里之外。

 

一起学一点网络防身术吧,基本的新媒体素养,自保。



02


网络生态前所未有的糟糕,黑金主、黑公关、黑账号,恶臭的流量,无处不在的诽谤骚扰。

 

黑公关伪装成“爆料人”造谣传谣,社交媒体“有闻必录”、无人把关。

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平台没有监管追责机制,受害人没有绿色维权通道。

 

恶的,鼓动蠢的,栽赃构陷无辜的,又碰上不辨真伪、不负责任的。舆论场全链条的失德、失语、失控,最终导致谣言频生,网暴频现。

 

在互联网上,人们要如何自证清白?清者能自清吗?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自证清白”究竟有多难?

 

造谣,只需要一条模糊不清、甚至编造拼凑的证据;而辟谣,却需要击破每条“证据”、“回驳”每项指控、考虑每个可能,成本简直天壤之别。

 

当谣言袭来,何时辟谣、如何辟谣至关重要。

 

北京科技大学唐梁鸿绪等学者,曾基于疫情的谣言传播,提出了SEIRD时滞性谣言传播模型,把受谣言影响的网民分成了五类:


S(susceptible)-不知情者

E(exposed)-潜在信谣者

I(Infected)-信谣者

R(recovered)-醒悟者

D(die-hard-infected)-铁杆信谣者(传谣者)

 

文中指出:当传谣和辟谣同时进行,辟谣时间的变化,会对辟谣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在“谣言出现”阶段和“谣言成形”阶段,辟谣时间变化的影响不大;

应该抓住“谣言出现”阶段向“谣言扩散”阶段转变的时刻进行辟谣,提升辟谣效果。

 

第一时间,当事人坚决回应。

 

谣言是否“成功”,不在于有多少信谣者,而在于有多少相信谣言的“脱网者”

 

“脱网者”指那些受到谣言感染,认定了事实、离开了话题、不再接受相关信息的网民。

 

一旦没有及时辟谣,辟谣的时间完全滞后,将无法再影响、治愈“脱网者”,再多的驳斥证据,再多的声明、疾呼都是无效的。

 

这是因为,“脱网信谣者”会受到逆火效应的影响:当受众已经被谣言感染、形成特定态度,突然接触辟谣信息时,会启动“心理防御系统”,反而强化原有观念。

 

所以辟谣的第一件事,是让“脱网者”重新“入网”,重新回归到话题的讨论之中。




03


我们该如何让“脱网”者“入网”,治愈被谣言感染的信谣人群?

 

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情感触动”和“利益相关”,呼唤“脱网者”重新关注事件。

 

让公众重新关注冤假错案,“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更何况是一件涉及社会公平、法治、正义,与每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大案、重案、要案!

 

复杂的背景线索,只会让人产生认知畏难情绪。但当战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战火已经波及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当人人都期待清朗的网络空间,为受害者发声,就是为自己发声;为受害者辟谣,就是为自身增强抵御谣言网暴的免疫力!

 

要用感性唤醒理性,用大众的“未知”唤醒“良知”。

 

第二,要生动的陈述事实,不要大声的高呼口号。

 

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用超常规的方式直指真相、直捣黄龙。

 

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罗生门”,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知“发生了什么”。“唱红”的铺垫是重要的,但要提防大量口号式的“唱红”内容。一句“他没做”,要好过十句“他真好”。

 

第三,加入社会身份或规范提示。

 

既然是阳光下的战斗,就不要畏惧黑恶势力的龌龊,大胆地以社会身份增强发声公信力!

 

一个记者、律师、公关人士、舆情分析员、一名学生、一个兴趣领域的博主的陈述,都比一个匿名网友的重复陈述更有效,以及必须激发受众的群体效仿行为。

 

影响什么人、影响多少人、影响到什么程度、谁来影响、用什么方式影响......

 

不要吝啬于展示你的专业:强调你的专业身份,用专业之所长、合法合理合规的维护公平与正义!

 

第四,聚焦背景而不是材料。

 

谣言生成散播的根源是什么?

 

要害是黑公关的系统构陷,是黑流量的非法买卖,是黑水军的猖狂冲撞,是黑金主的明目张胆,为了一己私利公然抹黑!瞄准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事件的根源并不在于受害者“是不是、去没去、做没做”,而在于网络黑恶势力的策划与构陷,聚焦抓首恶、抓元凶、抓线索,全网破案颠覆信谣者的“世界观”



04



手段和目的不能混淆,依然是千方百计求一个“程序正义”,所有的呼唤都是指向:

 

绝不能网友升堂、舆论判案。

 

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能做的所有舆论努力,都是给受害者争取一个合法的权利:依据程序接受组织调查、权力裁决、司法救济。

 

如此简单的要求,却需要超常规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变数、争一个拐点。

 

舆论场的谣言风波,最终还是需用依法合规的方式,线上线下不停地寻找、说服更多、更负责任的权威机构(部门),使其放下舆论包袱、主动担当作为,求一次公正的彻查、裁决。


因为总要相信“法治的力量”,相信反官僚、反贪腐、反网暴、反黑公关是大势所趋。不能以暴易暴,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授人以柄,不能过度敏感,不能过激反应,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坐以待毙。


越专注越专业,越自律越自由。科学辟谣如是,依法维权如是,生产自救亦如是。这就是危险的世界,成年人的生活,逆境险途相互守护的价值。


真实的力量,永远大于“完美”的力量;再完美的谎言,也迟早会被真相击穿。




上海、杭州、广州在行动!北京、三亚请跟上!

愚人节:重要的不是欺骗,而是不让自己变蠢

数字平台治理:权力不能“私有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