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美了!仙游这个村竟有12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仙游广播电视台 Author 推广


一个村竟有12景!

一起到仙游游洋兴山村看看吧

↓↓↓

上宫支部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在馨山书院内。该书院肇建于宋代,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行扩建成现规模。1927年4月8日,莆仙革命先驱者陈国柱在此成立了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隶属于莆田县特委。1989年11月,上宫支部被列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天妃公园


吴圣天妃为海峡两岸三大女神之一,俗名吴媛,号称东瓯女神,全球有数千万信众,于2011年在兴角山庙址遗基上重建天妃殿建筑群,被誉为山间的“布达拉宫”。2015年,众多虔诚弟子踊跃捐建一座高20.15米的吴圣天妃铜像,成为周边地标性建筑。


 


吴妈祖宫



兴角祖宫位于上宫自然村南侧,始建于唐、重修于宋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大殿主奉着莆田第一抗疫女神吴圣天妃,陪祀有妈祖、临水夫人等神尊,为兴化最早的三女神庙,为海内外吴妈分灵宫的祖庙。宫殿内十六根唐代瓜棱石柱、莲花底座和一只青石神兽为隋唐构件,被视为镇宫之宝。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省政府和省文化旅游厅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古街


上宫街长1公里,分宫埔、顶街、下街三段,宽约两米,全部用青石铺成。据《仙游县志》载,上宫街与枫亭兰友街、榜头坝下街和度尾中岳街为宋时仙游四大名街。繁盛时期,街上商铺林立,货物应有尽有,曾是莆仙永三县的物品交易集散地。如今,虽然街道繁华不再,店铺显得破旧,却古韵犹存,古香古色。


美林古村



美林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民居主要散落于以美林溪流域为主轴的高山盆地间,群山环抱,云雾萦绕,被誉为“云霞仙境”。整个村民房皆以土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民居依山就势分布于美林洋东北面群山下的田园边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山环水绕。村中曲巷通幽,篱笆围墙,鸡犬相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回形土楼


回形土楼又称山头集体厝,建于上世纪60年代,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大小房屋208间。土楼呈四方形“连体屋”,其屋檐、门梁上雕刻着各式花鸟走兽图样,古色古香。走廊上围着木栅栏,实现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形成回廊通道,院中有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颇有天地,乾坤自如。


田园风光


位于回形土楼与革命纪念园之间的百亩田园,为兴山小盆地中面积最大的耕地,四季花事不断,溪如玉带,逶迤而下。靠近土楼的绿茵地上,用草绳编织成人、牛、马、驴、象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革命纪念园



红色革命纪念园,用来记录上宫支部八名党员他们生平事迹,让人瞻仰纪念。该纪念园已完成道路建设和绿化提升,后期拟建纪念亭、纪念廊、纪念碑和文化广场等,并在花树间建设绵延数上千米的青石步游道,连接着两座小山头上的观景亭和东北侧的千年古寿枫桥,形成集红色文化、思想教育、生态文明、休闲健身、党建科普、形象展示于一体的红色主题教育革命纪念园。


万亩竹园



兴山境内有10000多亩毛竹丰产林,是目前游洋面积最大的一片竹林,并形成菜篮、枇杷篮、吊篮、面箩、花篮等“一村一品”的竹编制品,远销闽中地区。路口入村处有用竹子搭建一座“同心亭”,供人们在游览竹林后来亭中小憩中接受“活竹留青”“活竹雕刻”“活竹绘画”的文化艺术熏陶,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目前这片竹海,还将修建一些森林步道,结合休闲运动、森林康养等,与秋芦溪游洋段相连接,实现乡村旅游串点成线共同开发。


非遗竹编



该点位于原兴山村兴华工艺厂区内,现辟为仙游县竹编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林文凤先生的创作基地,其制作的竹编工艺制品系用当地盛产的毛竹为质材,经“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特殊工艺处理,再按所需图案规格、色泽要求,经破竹丝、排径底,以纯手工精心编织装饰而成的竹编工艺品,竹丝细如纱线,做工精良,美观大方。


寨山风车



名山寨,俗称寨山,海拔近800米,登临其上,数县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加上四周林立着十五支风电,犹如大风车迎风驱动,一派和谐山居图。同时山下洋山大池口为萩芦溪支流东泉支流的源头,潭水倒映着古树和古民居,景色宜人,一处能留住乡愁的幽静之所。


石犬啸天


兴角山石狮岩,原名石犬岩,《福建兴化县志》载:兴角山,古称石犬山,因山间有一块状似下山犬的岩石而得名,位于兴角山东侧半山腰,山下便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名宫———兴角祖宫。犬岩突兀雄起,气势恢宏,周边山势蜿蜒起伏,在朝霞夕阳的映照下格外绚丽多姿。



来源:仙游广播电视台

编辑:许智伟

更多资讯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