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潜涛 姜苏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吴潜涛 姜苏容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04-13

[摘  要]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教育实践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和现实诉求。在实践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遵循思政课改革创新规律,实现好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要创新发展思政课改革协同机制,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价值性;知识性;统一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正确理解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及其实践路径,对于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


所谓价值性,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事物的价值性是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评价的客观存在,又依赖于主体的追求、创造等实践活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所要坚持的价值性,是指思政课建设所具有的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属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坚持价值性就是要围绕这一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所谓知识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和意识的属性。事物的知识性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等载体显露于外,也能够通过体验、感觉、情感、直觉等形式潜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所要坚持的知识性,是指思政课建设所具有的讲述、传播、发展并使教育对象接收、理解、建构特定知识体系的属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2]这就告诉我们,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坚持知识性就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知识力量的支撑。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所要坚持的价值性和知识性,各有其自身的属性、功能和表现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为一体。其中,价值性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统一体中居于统领地位,知识性是价值性的寓所或载体,是为价值性服务的。坚持知识性,充分发挥传授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强化知识运用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性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既不能片面地强调知识性而淡化价值性,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价值性而忽视知识性。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其主旨在于融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于一体,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引导他们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教育实践规律和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政课建设实际的强烈呼唤。

1.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教育实践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

价值性和知识性是一对相互蕴含、相互体现的概念范畴,两者有机统一为一体,集中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并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互蕴含,共同体现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载体各个方面。任何教育的目的都包括使教育对象掌握特定种类或形式的知识,任何课程也都必然包含一定的知识性内容。教育实践活动的知识性一方面表现为传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知识传递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意识,使学生在记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探索知识的深层意义。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方向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教育中不存在无价值的目标和内容,换言之,不存在无价值的教育。[3](P85)因此,价值性也是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相较于知识属性侧重于对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注与培养,价值性则侧重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用正确的价值原则指导实践。教育活动的价值性和知识性虽然在内容、活动构成形式、功能与目的等方面都有其区别,但它们都属于教育的本质属性。离开了知识性的教育或离开了价值性的教育,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知识性和价值性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服务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知识性和价值性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的知识性内容在保持其客观性的同时,必须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情感态度、价值信仰、道德追求等价值性要素相符合;另一方面,教育的价值性的客观诉求也必须符合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和发展方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知识性和价值性又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育实践活动的知识性是价值性的基础和前提。价值意识的产生、形成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对主体需要、客体属性和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准确认识是价值意识形成的必要准备,对主客体的科学认知是进行合理价值评价的前提条件,认识的全面、深刻与科学程度决定了价值评价的准确、合理程度。另一方面,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性为知识性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教育活动的知识性体现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这种知识,是一种经由语言符号表达的、具有结论性的间接知识。对于这种间接知识,如果仅是机械地习得,不通过主体体验、接受、认同、内化的过程,不与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念相融合,就难以使其对实践产生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传授客观知识只是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创新发展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运用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是教育活动知识性可期待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反映了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实践要求,体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对教育活动规律的客观遵循。只有坚持价值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使教育的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思政课意识形态属性的应有之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必然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同一切教育实践活动一样,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性同其知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其价值性,又要坚持其知识性。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经验。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的偏向,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P226)邓小平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5](P10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全国各界青年“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6](P12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7](P10)习近平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8](P180)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规律、牢记经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迎接时代挑战的考验中把思政课越办越好。

3.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的地位提升到了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当前思政课建设的实际看,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分离的错误倾向,需要予以澄清和纠正。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而忽视知识性。这种倾向只注意到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却未能将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建立在充分、科学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一些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把理论讲清讲透讲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育模式僵化落后,把思政课教学沦为空洞的政治宣教和威权的道德训诫,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素养,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和逆反心理,导致思想上的困惑和误解。二是片面关注思政课的知识性,淡化价值性的倾向。这种倾向遮蔽思政课所具有的价值属性,以知识的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为指导,一味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一些教师对思政课的使命和目标认识不足,漠视学生的政治素质、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发展状况,把思政课教学等同于对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播,导致学生以背诵为任务、以应试为目的,难以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要抵制和克服把价值性和知识性相割裂的错误倾向,就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只有确切回应了学生在理论上的困惑,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使价值引领获得成效,同时也只有以科学的价值观念为引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为指向,才能使思政课的知识性行之有道。

三、在实践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1. 遵循思政课改革创新规律,实现好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思政课改革创新规律,实现好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有效转化。

第一,用知识体系支撑价值信仰的形成。任何价值或信仰的生成都需要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都会对价值评价与选择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认识越科学、越彻底,主体的价值意识就越具有合理性,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体系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强化队伍、创新模式、优化管理的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强化理论素养,把握教材精神,不忘传播知识和真理的使命;教材修订和课程设置要坚持传播科学理论知识不动摇;教学方法和载体要符合知识学习的特点,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与可接受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国际国内基本形势,配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特征和成长需要提供科学全面的理论学说,用科学、及时、全面的知识支撑价值引领。

第二,把情感和意志作为连接主体认知和信仰的桥梁。情感作为主体的心理体验具有激励主体分辨价值善恶、践行道德活动的力量,意志作为主体的心理状态具有坚定主体价值信念、控制主体实践行为的功能。在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情感和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在情感和意志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律性,同时也易受社会文化、成长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感上的波动和意志上的失控。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道德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动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及时澄清理论和价值上的疑问;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发展水平,避免单一僵化,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管理要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对不同年龄、性别、价值取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道德观念的积极性。

第三,抓好实践这一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科学认知、积极情感和坚定意志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行动,才是对信仰的真正认同。因此,在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的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指导。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导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以实践为源头并经受实践的检验,紧紧围绕时代发展脉络,符合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教学设计要以实践为指向,引导学生关心人民、关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要以知行合一为宗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汇入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实际行动当中。

2.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要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为要求,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第一,健全教师准入、评价、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置于首位。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者,承担着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使命,其政治思想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把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评价指标,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积极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保持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二,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一要通过多种培养途径,采取有效培养措施,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要促进思政课教师深化理论研究、丰富知识结构,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用科学、缜密的论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价值引导的过程中用创新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直面各种错误倾向和社会思潮,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和询问,及时回应学生的理论问题,澄清学生的价值困惑。三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载体,增强学理阐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进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持续培育师德师风,引导思政课教师把教书育人和修身立德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破僵化的政治说教和单一的道德训诫模式,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商讨、辩论中阐明事实和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和判断能力。要锻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鼓励广大教师以高尚情操感染人、以博大胸襟包容人、以仁爱之心尊重人,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怀、鼓舞下将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立报国志,践爱国行,真正做到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

3. 创新发展思政课改革协同机制,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人员协同机制、历时性协同机制、空间性协同机制,切实保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第一,创新发展人员协同机制。要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从教学主体的视角来说,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协同高校内的全体教职工甚至全社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党的统一指导下,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学名师和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积极讲授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也要带头走进课堂,回答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同时,高校其他学科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也要强化育人意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和引导,形成全员协同的工作机制。

第二,创新发展历时性协同机制。要抓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把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于学科设置、教材修订、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和课程安排、备课授课、检验考核各个环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回应新情况新问题,保证价值引导的成效。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合理设计大中小德育课程,并使其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科学统筹社会资源开展终身教育,形成终身育人机制。

第三,创新发展空间性协同机制。要协同思政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既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支撑价值引领和价值实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协同思政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当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进认识、提升能力。家庭、政府、社会都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统筹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价值观念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要协同线下课堂和网络课堂,推动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2/2019-03-20.

[3] 林滨,等.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鲍莉炜

主题策划:查朱和

版式制作:岳   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