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炳林 张 雨: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

王炳林 张 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5-13

作者简介】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

张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系列革命精神也是一个整体,具有一脉相承、交融互通的共生特质,蕴含共同的精髓要义,主要内容是: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尊重科学。深入探究革命精神中蕴含的精髓要义,对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精髓要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等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同时也是一脉相承的整体。从整体上探究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分析和凝练其共同特征,把握其实质内涵,有助于充分发挥革命精神的育人功能,引导全党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信念是对实现目标的执着态度。理想信念在共产党人精神世界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P15)红船精神中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井冈山精神中的“坚定执着追理想”,长征精神中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等等,都是伟大革命精神中的精髓。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劲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422)并为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道路、条件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了科学认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即“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的情怀。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峻现实,中国人更加渴望构建一个消灭压迫和剥削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中最宝贵的基因,支撑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共产党员遭到血腥屠杀。残酷镇压没有吓倒真正的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4](P215)共产党人用铮铮的誓言和宝贵的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信念,推动革命的“红船”劈波斩浪、不断前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下,曾经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虑。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系统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坚定了井冈山军民革命的必胜信心。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指战员颈脖上系有红色“牺牲带”,表明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共产党人正是有这种对信仰的执着坚守,才会在反动势力频繁“进剿”“会剿”中英勇奋斗,永不言弃,为中国革命撒下燎原的火种。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创造的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红军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围追堵截从未退缩、面对雨雪风暴从未畏惧、面对缺衣少食从未抱怨,克服了超出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光芒永恒的火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引了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全国人民无所畏惧,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明显,“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突出摆在全党面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从革命精神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力,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筑牢思想阵地的铜墙铁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


二、一心为民、作风清廉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与血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5]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苏区精神中的“一心为民、作风清廉”,焦裕禄精神中的“亲民爱民”,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等内容,揭示了只有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全部秘密。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是党的性质宗旨和践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并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种初心使命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民本思想在古代中国有着深厚的政治根基。中国自古就强调民生不可误、民心不可负,从《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再到《淮南子•主术训》“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都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本思想作为重要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接受人民监督和检验。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党建立人民政权的重要探索和尝试。苏区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人民发动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关系;推行民主制度,实行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政策;加强党的廉政建设,颁布了有关廉政勤政和反腐败的条例和纲要。各级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精神特质,得到群众的赞赏与信赖。第二,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62年,焦裕禄临危受命到达兰考县治理“三害”。在治理“三害”的475个日日夜夜里,身患肝癌的他每天忍着剧痛,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跑遍了整个兰考大地。当他顶风冒雪去看望老乡时说出的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当焦裕禄在医院得知自己因为病情再也无法回到兰考工作时,他依然请求组织在他死后将遗体运回兰考,希望死后也能看到人民过上好日子。焦裕禄把自身的最后一丝精力乃至全部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心为民、立党为公的人民公仆形象。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不惜一切代价按下经济发展的暂停键,只为人民安康。选派全国最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调集最先进的设备设施,全力以赴挽救每一位患者,并由国家承担全部治疗费用。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抗疫“大考”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尽最大能力呵护每一个生命,努力让中华大地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家园。

中国共产党总是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社会进步。回顾我国走过的13个“五年规划”历史,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至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然而,我国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P7)的宏伟目标,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勠力,书写好砥砺奋进的时代答卷。


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爱国是本分,也是责任,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7](P5)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女排精神中“祖国至上”等丰富内涵,成为凝聚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前进的磅礴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从古代的“保族宜家”“忠贞爱国”到近代的“救国”“强国”都是爱国思想的主要表达形式。爱国主义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爱国奉献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秉持民族大义,将爱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统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赋予爱国奉献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奉献精神主要表现为反对压迫,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大旗,努力促成、维护、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始终引领着全民族抗战正确方向,将爱国主义融入抗日救亡的全过程,有效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捍卫山河的钢铁长城,用顽强意志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作出了卓越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奉献精神主要表现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制定了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热血沸腾,众多海外科学家放弃优越生活,满怀科学报国之心,摆脱重重阻拦,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在投入“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后,广大科研工作者从此远离家人,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甚至献出生命。邓稼先对妻子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8]钱学森说:“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9](P509)伟大的科学家以及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在了这荒凉的戈壁之上,仅用了10年时间就创造了核弹爆炸、导弹飞行和卫星上天的中国奇迹,让伟大的祖国巍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爱国奉献精神的核心内涵。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从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先后10次在世界女排三大赛上夺得冠军,中国女排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祖国至上”是女排精神的核心。近四十年来,爱国奉献一直深植于几代排球将士的心中,不断超越自我,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女排精神唤起了几代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从落后贫瘠走向繁荣富强,从屈辱迷茫走向自信自强,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诸多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全球局势波谲云诡,特别是各种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西方敌对势力加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形势,我们更需要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爱国奉献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取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鲜明的政治本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国人拼搏进取和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历经百年革命之淬炼,在艰难困苦中净化灵魂、在浴血奋战中磨砺意志。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中“艰苦奋斗攻难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抗震救灾精神中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都是共产党人坚强意志的集中体现,都蕴含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价值追求。

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继承,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历经长期斗争的革命实践。中华民族素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优秀文化,滋润和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文明中,战胜无数自然灾害和外部侵略。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为不畏艰难、舍生忘死,具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井冈山时期,在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下,中国共产党克服粮食短缺、药品匮乏、缺衣少被等各种各样艰苦的生存条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为敢于斗争、勇往直前、无私奉献。20世纪60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发展困难时期。河南省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历史,用一锤一钎削平了1 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道、架设151条渡槽,连续奋战10个春秋,用热血和汗水在太行山腰修建了长达1 500公里的“绝壁悬河”——红旗渠。巍巍太行山见证了30万干部群众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劈山修渠的伟大事迹。林县人民把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艰苦奋斗则体现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特大地震,造成数万同胞遇难。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没有放弃,他们与死神较量与命运搏斗,不断刷新生命奇迹。党中央72小时之内,先后调集陆海空及武警部队共14.6万人,多路、多方向昼夜兼程向地震中心开进,抗震军民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强烈地震的生死考验,几十天救援的举国动员,拓展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吓不倒、压不垮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社会上也出现了关于艰苦奋斗“过时论”“无用论”等一些错误认识,享乐主义、铺张浪费、拜金主义等诸多不良社会现象频频发生,甚至出现了好逸恶劳的“佛系心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艰苦奋斗精神没有过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艰苦奋斗是成功之道,穷奢极欲是败亡之路。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使艰苦奋斗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共同沿着社会主义正确的道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


五、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深刻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10]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都蕴含着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风范和品格,包括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孔繁森精神中“锐意进取、开拓奋斗”、新时代北斗精神中“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等。这些伟大的创新精神是激发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伟大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P9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探索,不断创新。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坚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追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冲破各种僵化保守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改革开放新道路,以开拓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伟大的创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

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的千锤百炼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历程中,创新精神不断得到巩固与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新时代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追求卓越。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树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从2000年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到2020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完成部署,20年来,一代代北斗人不懈奋斗、披荆斩棘,始终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面对陌生领域、高端技术空白、缺乏频率资源等一系列难题,北斗人大胆探索,自力更生,自主开发运行技术,先后攻克了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世界贡献了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加需要弘扬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认识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的良好氛围。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六、尊重科学,遵循规律


科学是指引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的、实践的精神,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发现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一百多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大力弘扬了科学精神。从“科学启蒙”到“科学救国”,从“科教兴国”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学精神始终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大庆精神中的“讲求科学、‘三老四严’”,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伟大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科学精神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也是引领中国人民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向导。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科学精神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12](P188)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传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敏锐地觉察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地位,在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新飞跃,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赢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精神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扬弃。在封建社会,因受传统农耕思想与伦理价值的束缚,中国人的科学观念较西方相对缺乏理性与实证精神,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等理念同样蕴含着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同样为人类提供了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有益启迪。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精神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

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价值,伴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力量。科学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国家建设急需石油,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不仅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讲究科学方法。“求实”是大庆精神的灵魂。石油会战中,石油人发扬“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狠抓第一性资料”“一切经过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确保数据准确,技术员连续10个月卧冰爬雪,徒步万里定点测温。面对技术难题,石油人勇闯禁区、不断技术攻关,闯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大庆油田求实创新的探索之路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学、务实创新的实践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科学事业上奋勇前进。

20世纪90年代,为了在太空科技领域赶上世界一流国家,党中央做出重要部署,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属世界顶尖科技领域之一,为攀登这一科技高峰,航天人不断发扬科学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从“三严”作风到“十六字方针”,再到“严慎细实”和“零缺陷”,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确保了各项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研人员始终艰辛探索、勇于超越,攻克了一项项关键技术,破解一道道科学难题,相继完成了“神舟”载人飞船、“长征”运载火箭、“天宫”目标飞行器、“嫦娥”探测器等科研任务。如今,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复兴号高铁、载人航天、中国天眼、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和骄人成绩,都是弘扬科学精神的精美硕果。

科学抗疫是中国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的抗疫之战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各级党和政府闻令而动,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科学态度、科学规律、科学认知、科学举措贯穿于疫情防控与科研攻关两条战线。在疫情爆发初期,党中央果断决策,迅速关闭离汉通道,切断传播渠道,全力遏制病毒扩散;抢建“火神山”“雷神山”,改造方舱医院,不断提升收治能力;构筑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进科研攻关,检测试剂、诊疗方案、疫苗实验同步推进;官方媒体主动发声,向社会公开疫情最新动态,澄清不实谣言,普及科学知识,缓解民众紧张情绪;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多种信息技术精准发力;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稳定向好。“尊重科学”在抗疫斗争中发挥了强大支撑,成为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防护墙”和“保护伞”。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存在短板,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精神去解决新时代的实际问题,弘扬尊重科学的革命精神,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百年沧桑巨变,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有利于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进一步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1).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N].光明日报,2020-04-29(6).

[9] 奚启新.钱学森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 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宣布中国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N].人民日报,2018-04-11(1).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  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