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晓燕: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总体逻辑

马晓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04-24

作者简介


马晓燕,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蕴含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承创新的理论逻辑、遵循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逻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这五重逻辑从不同向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逻辑,共同贯穿于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之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逻辑框架。

[关键词]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总体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完整内容体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科学逻辑和实践逻辑。本文主要从五重逻辑入手,揭示和阐明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逻辑,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

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逻辑

一种理论所具有的本质内容及其时代性意义,是由时代的任务所规定和开启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时代的方位中来审视和思考教育问题。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于对世界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在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精神走向中,深刻地洞察到“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的实质,这是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对世界发展形势作出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体现出习近平冷静把握和清醒把脉时代发展进程和历史大势的世界观、历史观和大局观,也为科学审视中国和世界关系、审慎判断中国发展方位和方向提供了重要战略视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之命脉,重在人才。习近平把握到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核心的本质特征,提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2]的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论断。可以说,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振兴与国家振兴、教育强国与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教育之于现代化强国崛起的独特作用。总体上看,习近平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站在世界和时代的前沿高度提出的,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与内在逻辑。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植根于当今中国生机勃勃的历史性实践。在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的繁荣气象,也是支撑大国和强国走向兴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1]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越来越接近的民族复兴梦想,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能否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和造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得到实现。习近平对教育重大问题的思考总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高度,提出了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这一论断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方位下对教育地位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是对教育作用和价值的更高定位和理论升华。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新定位,也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使命。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基础工程。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思考教育问题的时代逻辑,教育改革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的时代意义由此而突出地显现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承创新的理论逻辑

一种具有鲜明时代品格的科学理论,必有其坚实的思想根基和自身独特的理论创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方法,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人类解放提供思想武器的理论探索中,坚持把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思想文本中,他们一方面批判性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意识形态蒙昧作用进行了尖锐的剖析,另一方面还阐明了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例如,在教育和人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批评了把人单纯看作是环境和教育产物的抽象观点,提出了立足实践去把握人和环境、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在教育的性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体现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本观点,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及其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的阶级性观点;在教育的目标上,马克思主义提出教育应该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服从并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需要,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教育的途径上,马克思主义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观点。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内容,也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遵循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例如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凸显了教育发展的世界视野、前瞻意识和时代使命,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江泽民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思想。胡锦涛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等观点,都体现了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自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关教育发展的原则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指导意义的重大论断和重要思想。比如,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特别是丰富和充实了劳动教育的重要维度,拓展和创新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路径;提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四为”服务的根本方针,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立场,使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得到明确和完善;提出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体性等。这些重要论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和创造。这一思想创新是系统性、体系性的。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分别从根本保证、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办学方向、发展道路、根本动力、根本特征、重要使命、主体力量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系统拓展和升华。

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逻辑

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依循具有自主立场的价值逻辑。只有诚实而坚定地反思并明确了自己真正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发展获得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定向。习近平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刻把握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突出强调了教育的价值立场。他聚焦教育的这一根本问题,站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教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出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党的事业,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接班人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教育领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和交汇地,是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晴雨表”。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我们各项事业获得发展和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服务于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局和全局。

坚持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对教育发展方向提出的原则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当代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我们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重要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对这一教育服务方向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教育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突出强调了教育为社会制度服务、要培养社会发展和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这一办学规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

坚持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教育提出的任务,也是对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方向性要求。

习近平关于教育“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将“两为服务”扩展为“四为服务”,丰富、发展并创新了对于教育服务方向的认识和理解。教育服务方向的四个维度,构成了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教育发展方向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价值支撑。

四、遵循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逻辑

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事物的本质特征,探求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和尊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把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蕴含着遵循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逻辑。

习近平在人、社会、人类的立体化主体层次中来定位教育的普遍本质和功能。从人的发展角度,他提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他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他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2]“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4](P191)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5]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着眼于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教育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性。“两个大计”的论断把教育置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是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的新升华,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认识,也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立足教育本质功能,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论断和思想。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P7)这科学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和基本规律;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P378)这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规律;提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4](P127-128)这进一步契合和遵循了教育改革创新的规律;等等。

概言之,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化了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切中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蕴含着遵循教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逻辑,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五、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中国和世界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聚焦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立足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阐明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之道,贯穿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

选择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之路,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原则决定的,也不能依靠头脑中的主观臆想。毛泽东曾说:“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8](P192)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既不可能依循主观的猜度或设计,也不可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必须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这一牢固的基础之上,只能在自身特定的前提和地基上展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9](P328)的这一论断澄明了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根据。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仅符合办教育要立足本国国情、特点和实际的客观规律,更体现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自信。实践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我们办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是在中国独特国情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教育。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9](P76)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有机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教育模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只有真正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真正深入中国当下的实际发展处境,才能在展开过程的必然性方面来寻绎和探索出教育发展未来的现实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不是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如果没有对世界先进教育成果的积极占有,就不能分享现代文明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强调,办好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什么是一流大学要在中国特色下去评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等。可以看出,这些重要论述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实践指导价值。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只能依循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来取得其基本规定。从更为广泛和普遍的意义上看,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国特点和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原则,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出鲜明真切的人民立场、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直面问题的实践指向,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而言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逻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承发展的理论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逻辑、尊重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构成了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五重逻辑。这五重逻辑从不同向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逻辑,共同贯穿于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逻辑框架,也构成了我们把握和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逻辑线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2).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徐小梅

版式制作:岳   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