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云南农业大学发展纪实


大潮奔涌逐浪高。砥砺前行的云南农业大学,始终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精神,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的校训,已成长为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云南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各项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实的担当,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续写云南农业大学新的辉煌篇章。




厚德博学育英才


起步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为图“农业人才之培植及生产方式之改进”而始创的云南农业大学,在80年发展历程中几经分合、几地辗转、几易其名,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薪火传承、躬耕疆域、举教兴农。1978年,云南农业大学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迁回昆明黑龙潭昆明农林学院旧址办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翻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八十年光阴如梭,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办学实力突飞猛进,校区除校本部外,增加了五华、普洱、西双版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增至3803亩,软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如画,教学大楼整洁明亮,试验设备先进齐备,运动场馆一应俱全,数字化校园全面覆盖;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构建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办学层次不断提升,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成为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正高职由6人增至118人,副高职由8人增至37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培养工程5人;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先后与23个国家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有留学生招生资质,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与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泰国大学有联合办学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创新教育。1978年,云南农业大学在校生规模尚不足200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人;留学生91人、国际合作办学学生400名、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学校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04项、省级345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3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



改革开放4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他们中有云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植物病理学家、农民教授朱有勇院士;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的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的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立足边疆苗岭壮乡,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崔秀明;“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畜牧专家马崇文等。2005年-2017年连续13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明理尚农求真知


植根红土地的云南农业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科教兴农”这一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4500多项,科研经费达12.7亿元。1978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4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00余项。



学农爱农为农的云农人执着初心,根植红土,探索新知,敢于“顶天”勇攀科学高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杂交粳稻“三系”配套、克隆猪创新技术、普洱茶深加工技术等富有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享誉全国。朱有勇教授等在国际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在十余个省(市区)推广应用3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选育的杂交粳稻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3千余万亩,使山区、半山区农民群众增产粮食20亿千克。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魏红江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盛军教授团队围绕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构建了云药、云菌基因组数据库,在普洱茶功效研究和产品开发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学校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先后建成,成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5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33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6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


耕读至诚惠“三农


云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实施农业推广示范,推动科技进村入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科技成果惠及云岭千家万户。2008年-2015年,学校连续8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受表彰的唯一高校;被云南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云南农大承担姚安县、南华县、澜沧县、孟连县、镇雄县、剑川县、维西县、泸水市、独龙江乡,共八县一乡的挂钩扶贫任务,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按照“科技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工作思路,以“成果转化、科技培训、人才培养、产业扶持”为切入点,秉持“生物资源敢于顶天,特色农业甘于立地”的理念,通过“科技+产业”“科技+培训”“科技+党建”等,借力农业科技授人以“渔”,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12个扶贫项目团队结合实际积极助推产业扶贫,帮助挂钩扶贫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把科学技术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设在贫困群众家里,开展农村各类人员培训近4000人;10多个学院党委和机关党总支组织师生党员到扶贫点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今年9月,姚安县已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退出贫困县。学校产业扶贫典型项目入选“全国2018年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学校不断拓展深化社会服务平台,形成“四院一中心”的服务体系。2014年4月,成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在云茶、云花、云药、云菌,林化产品、木本油料、高原果蔬、高原薯业、高原糖酒、高原渔牧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及在线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2009年5月,成立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省级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构,共培训基层干部3万多名,向省委上报决策咨询报告58份。2013年6月,由省政府食安办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成立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开创了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先例,主要围绕“放心云南”在人员培训、综合检测、特色标准、技术研究方面发挥职能。2017年,成立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聚焦美丽乡村与宜居乡村、生态产业与乡村经济、民族文化与乡村创意农业、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等,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智库。2012年9月,成立云南省滇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开展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成果孵化。,联合云南、台湾两地农业科教、推广和企业的力量,引进境内外特色作物品种,先进的栽培


先后与昆明、曲靖、红河、文山、版纳、楚雄、大理、玉溪、丽江、怒江等10余个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优势互补、真诚合作、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地合作关系;围绕滇型杂交稻、烤烟、茶叶、甘蔗、花卉、蔬菜、畜禽等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与160多家省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新产品研发、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辉煌与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云南农业大学将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依托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禀赋,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强化融合创新,不断提升育人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为云南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云岭大地上谱写更加壮美的华章。


历程


1980年云南农业大学从寻甸县天生桥搬回昆明市黑龙潭校址


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3年云南农业大学成为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


2007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


2009年成立云南农村干部学院


2012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所高校”


2013年成立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


2013年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建设


2014年成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2014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云南省农垦总局干部学校并入


2016年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


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获批建设


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



往期回顾

今天, CMC四岁啦!

耕耘总会有收获,祝你考研成功,加油!

赞!农大师生热议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盛况

院长话前沿|突出特色•科学谋划,推进动物医学院全面快速发展

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 聚“教”40年



作者|李莉 刘勇

编辑|王 林 (17泰语)

审核|汪曾卫  朱小宇  张媛   张涵琦  刘勇

  

看小编这么努力点个赞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