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洗车,我居然发现 CPU 的秘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后端研究所 Author 大白所长
有趣的问题
前几天摸鱼的时候,我在 stackoverflow 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1227809/why-is-processing-a-sorted-array-faster-than-processing-an-unsorted-array
提问者用 C++ 写了一个数组求和的函数,把数组排序后求和与无序求和的计算性能竟然相差6倍,十分诡异。
我们来看下代码: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time>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Generate data
const unsigned arraySize = 32768;
int data[arraySize];
for (unsigned c = 0; c < arraySize; ++c)
data[c] = std::rand() % 256;
// !!! With this, the next loop runs faster.
std::sort(data, data + arraySize);
// Test
clock_t start = clock();
long long sum = 0;
for (unsigned i = 0; i < 100000; ++i)
{
for (unsigned c = 0; c < arraySize; ++c)
{ // Primary loop
if (data[c] >= 128)
sum += data[c];
}
}
double elapsedTime = static_cast<double>(clock()-start) / CLOCKS_PER_SEC;
std::cout << elapsedTime << '\n';
std::cout << "sum = " << sum << '\n';
代码比较简单,先搞了个大数组,然后数组的元素是 256 以内取模,所有元素都落在 0-256 之内,接着在循环里面使用条件判断求和。
提问者为了防止有单次误差,做了 10w 次循环,发现运行时间差别很大:
无序求和 累计耗时 11.54 秒 排序求和 累计耗时 1.93 秒
对呀,按理说加了个 std:sort() 耗时会增加,但是性能还是这么优秀,真是奇怪呀!
提问者又用 Java 搞了一遍,现象和 C++ 不能说一模一样,但几乎也是分毫不差。
究竟是咋回事呢?读到这里的盆友,一定是个技术人儿,来吧,让我们一探究竟。
洗车房的故事
前阵子我开着自己的捷达去洗车,车还挺多,排着队一个个搞。
我发现洗车流程是这样的:喷水、打泡沫、刷洗、擦拭、吹干。
车辆在外面排队,依次是奥迪 A6L、宝马 X5、奔驰 C200L、捷达 vs5。
就这样一个工序完成后,车辆向下一个工序移动,当前工序又补进来一辆车。
我原来以为是一辆车进去完成所有工序再出来,下一辆进去完成全部工序,依次类推,没想到洗车房还是流水线作业。
为啥是流水线呢?提高洗车数量,也就是吞吐量,单位时间赚取更多噻!
如果是完成所有工序再搞下一辆,这样某个时刻 5 个工序只有 1 个在做,其他 4 个工序都是等待状态,工人们都开始摸鱼了,钱也没赚到,客户等待时间还长。
生活中的智慧还真是不少呀!看到这里不禁要问,这和前面的数组求和有啥关系呢?别急,还真有关系。
CPU 的内部的那些事儿
我们先从一个宏观角度去看下 CPU 内部的结构:
从上面的两个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CPU 内部的核心组件有各类寄存器、控制单元 CU、逻辑运算单元 ALU、高速缓存。 CPU 和外部交互的交通大动脉就是三种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I/O 设备、RAM 通过三大总线和 CPU 实现功能交互。
程序经过编译器处理成机器码来执行,程序会被翻译成一条条的指令,为了简化问题,我们选择 5 级流水线的 CPU 来说明问题。
取指令 IF
取指令(Instruction Fetch,IF)阶段是将一条指令从主存中取到指令的过程。指令译码 ID
取出指令后,计算机立即进入指令译码(Instruction Decode,ID)阶段。
在指令译码阶段,指令译码器按照预定的指令格式,对取回的指令进行拆分和解释,识别区分出不同的指令类别以及各种获取操作数的方法。指令执行 EX
在取指令和指令译码阶段之后,接着进入执行指令(Execute,EX)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指令所规定的各种操作,具体实现指令的功能。为此,CPU 的不同部分被连接起来,以执行所需的操作。访存取数阶段 MEM
根据指令需要,有可能要访问主存读取操作数,这样就进入了访存取数(Memory,MEM)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指令地址码,得到操作数在主存中的地址,并从主存中读取该操作数用于运算。结果回写 WB
作为最后一个阶段,结果写回(Writeback,WB)阶段把执行指令阶段的运行结果数据写回到某种存储形式。
上面的 IF、ID、EX、MEM、WB 就是 CPU 的 5 级流水线,这个流程和洗车房的流水线很相似。
没错,CPU 内部处理一条条指令的过程和洗车房就非常相似,我们继续深挖!
小结:
CPU 流水线技术是一种将指令分解为多步,并让不同指令的各步操作重叠,从而实现几条指令并行处理,以加速程序运行过程的技术。
指令的每一步由各自独立的电路来处理,每完成一步,就进到下一步,而前一步则处理后续指令,属于 CPU 硬件电路层面的并发。
CPU 流水线吞吐量和延迟
我们来看下引入流水线之后吞吐量的变化:
该模式下的吞吐量是 1/(300+20)ps = 3.125GIPS(每秒千兆条指令)
使用流水线时,组合逻辑被拆分为 3 个部分,但是每个部分都需要写寄存器,这样就增加了整个流程的时间,从 320ps 增加到了 360ps。
拆分多出两个逻辑和两个寄存器写,额外多出 40ps。
此时的吞吐量是 1/(100+20)ps = 8.333GIPS(每秒千兆条指令),整个吞吐量是未使用流水线的 2.67 倍。
从上面的对比来看,增加了一些硬件和延迟带来了吞吐量的提升,但是一味增加硬件不是万金油,单纯的写寄存器延迟就很明显。
流水线的级数也被称为深度,当前 intel 的酷睿 i7 采用了 16 级深度的流水线,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流水线深度可以提高 CPU 的吞吐量,但是也为硬件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甚至降低吞吐量。
CPU 流水线冒险
通过流水线设计来提升 CPU 的吞吐率,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吞吐量的同时我们也在冒险。
所谓的冒险就是一帆风顺路上的磕磕绊绊、坑坑洼洼,流水线也并非一帆风顺的。
提到流水线设计需要解决的三大冒险:结构冒险(Structural Hazard)、数据冒险(Data Hazard)以及控制冒险(Control Hazard)。
结构冒险
结构冒险本质上是一种硬件冲突,我们以 5 级流水线为例来说,指令读取 IF 阶段和取数操作 MEM,都需要进行内存数据的读取,然而内存只有一个地址译码器,只能在一个时钟周期里面读取一条数据。
换句话说,就像洗车流水线的喷水和刷洗都要用到水管,但是只有一根水管,这样就存在冲突,导致只能满足一个喷水或者刷洗。
对于 MEM 阶段和 IF 阶段的冲突,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内存分成两部分:存放指令的内存和存放数据的内存,让它们有各自的地址译码器,从而通过增加硬件资源来解决冲突。
没错,这种将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储就是著名的哈佛架构 Harvard Architecture,指令和数据放在一起的就是冯诺依曼结构/普林斯顿架构 Princeton Architecture。
这两种结构有各自优缺点,现代 CPU 借鉴了两种架构,采用一种混合结构,并且引入高速缓存,来降低 CPU 和内存的速度不匹配问题,如图:
这种混合结构就很好地解决了流水线结构冒险问题,只是硬件结构更复杂了,属于硬件层面的优化。
数据冒险
数据冒险是指令之间存在数据依赖关系,就像下面这段代码:
int a = 10;
int b = a + 10;//语句2
int c = b + a;//语句3
语句 3 的计算依赖于 b 的值,在语句 2 对 b 进行了计算,也就是语句 3 依赖于语句 2,但是每一个语句都会被翻译成很多的指令,也就是其中两个指令存在依赖关系。
比如说指令 3-3 需要等待指令 2-2 完成 WB 阶段才可以进行 EX 阶段,如果不等待,得到的结果就是错误的。
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引入 NOP 操作,这个时钟周期啥也不做,等到依赖的数据完成再继续,这种通过流水线停顿解决数据冒险的方案称为流水线冒泡(Pipeline Bubble)。
流水线冒泡虽然简单,但是效率却下降了,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一条指令的结果数据传输给到下一条指令的 ALU,下一条指令不需要再插入 NOP 阶段,就可以继续正常进行了。
这种将结果直接传输的技术称为操作数前推/转发 Operand Forwarding,它可以和流水线冒泡 NOP 一起使用,因为单纯的操作数前推也无法完全避免使用 NOP。
小结
:操作数前推,就是通过在硬件层面制造一条旁路,让一条指令的计算结果,可以直接传输给下一条指令,而不再需要指令 1 写回寄存器,指令 2 再读取寄存器,这样多此一举的操作。
控制冒险
在流水线中,多个指令是并行执行的,在指令 1 执行的时候,后续的指令 2 和指令 3 可能已经完成了 IF 和 ID 两个阶段等待被执行,此时如果指令 1 一下子跳到了其他地方,那么指令 2 和指令 3 的 IF 和 ID 就是无用功了。
遇到这种指令转移情况,处理器需要先排空指令 2 和指令 3 对应的流水线,然后跳转到指令 1 的新的目标位置进入新的流水线,这部分称为转移开销,这也是产生性能损失的重要原因。
转移指令本身和流水线的模式是冲突的,因为转移指令会改变指令的流向, 而流水线则希望能够依次地取回指令,将流水线填满的,但是转移指令在实际程序中非常普遍,这也是 CPU 流水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转移指令可以分为无条件转移和条件转移。
无条件转移是确定发生的,并且跳转地址在取指阶段就能得到,我们在 CPU 里面设计对应的旁路电路,把计算结果更早地反馈到流水线中,这种属于硬件方案称为缩短分支延迟。
但是,对于条件转移我们在 IF 阶段并不能获得跳转位置,只能等 EX 阶段才知道,这就引出了分支预测。
分支预测换句话说就是:流水线的上一个阶段还没有完成,但是下一个指令是啥要依赖于这个结果,为了效率,流水线不能停顿住,必须要做个选择,向左走还是 向右走,选择出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哪怕错了,也比等待好,万一猜对了呢!
CPU 分支预测
分支预测有:静态分支预测和动态分支预测。
静态分支预测就是每次都选择一个结果,就像抛硬币每次都猜正面,对于 CPU 流水线来说都猜指令不跳转,也就有 50% 的正确率了,这种预测方式简单但是不够高效。
动态分支预测会根据之前的选择情况和正确率来预测当前的情况,做出判断是顺序分支还是跳转分支,因此仍然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
比如分支预测选择了跳转分支之后:
预测成功时,尽快找到分支目标指令地址,避免控制相关造成流水线停顿。 预测错误时,要作废已经预取和分析的指令,恢复现场,并从另一条分支路径重新取指令。
最简单的动态分支预测器有 1bit 和 2bit,其中 2bit 表示有 2 位标记,分别记录上一次预测状态和上一次预测结果。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张状态机迁移图:
说实话,看到这图,我仿佛懂了,又仿佛没懂,于是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这个 2bit 分支预测器的一些原理,我们继续:
两种决策
not taken 代表选择顺序分支
taken 代表跳转分支四种状态
00 代表 strongly not taken 强顺序分支
01 代表 weakly not taken 弱顺序分支
10 代表 weakly taken 弱跳转分支
11 代表 strongly taken 强跳转分支
我们继续看 2bit 动态分支预测是如何进行状态机迁移的:
当前状态处于 00 强顺序分支时
必然预测下一次也是顺序分支,此时会有两种结果,预测成功了,下一次状态仍然是 00,预测失败了,最终程序选择了跳转分支,下一次状态变为 01。当前状态处于 01 弱顺序分支时
必然预测下一次也是顺序分支,此时会有两种结果,预测成功了,下一次状态调整为 00,预测失败了,最终程序选择了跳转分支,下一次状态变为 10。当前状态处于 10 弱跳转分支时
必然预测下一次也是跳转分支,此时会有两种结果,预测成功了,下一次状态调整为 11,预测失败了,最终程序选择了顺序分支,下一次状态变为 01。当前状态处于 11 强跳转分支时
必然预测下一次也是跳转分支,此时会有两种结果,预测成功了,状态不变仍然是 11,预测失败了,最终程序选择了顺序分支,下一次状态变为 10。
综上,我们来画一张完整的迁移图: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从顺序分支改变为跳转分支,需要连续两次预测失败,同样的,从跳转分支变为顺序分支,也需要连续两次预测失败:
标记分支状态以及分支历史的一段内存被称为 BTB,这段内存只存储了分支指令地址、预测的目标地址以及预测的位。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动态分支预测器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并且波动性较小,只有连续两次预测失败才会转变选择结果,整体正确率提升明显。
从一些文章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情况下 2bit 预测器准确率可以达到 95% 以上:
回顾问题
经过前面的一番分析,我们回到 stackoverflow 那个数组排序和无序耗时的问题上来,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因素:
数组元素是完全随机的,本次结果和上次结果是独立分布的。 大量循环结构和条件判断的存在。
没错,随机+循环+条件就彻底命中了 CPU 流水线的软肋。
数组排序之后的分支预测
数组未排序的分支预测
数组排序后,动态分支预测会结合之前的结果做出判断,准确率非常高,未排序时完全随机和静态分支预测差不多了,因此准确率一般。
分支预测失败就意味着流水线排空,废弃已经进行 IF 和 ID 的指令,然后再选择正确的指令,整个过程在目前 CPU 来说要浪费 10-20 个时钟周期,这样耗时就上来了。
总结
本文先从 stackoverflow 上一个关于随机数组排序和未排序求和的问题来切入。
进一步采用最简单的 5 级 CPU 流水线讲述基本原理和流水线中存在的三大冒险及其各自的解决方法,特别是控制冒险。
进一步阐述了控制冒险中的分支预测技术,并展开了对双模动态分支预测器基本原理的剖析。
最后结合 stackoverflow 的问题,揭露流水线分支预测和随机数组排序/未排序在循环结构下的不同决策结果带来的巨大耗时影响。
- EOF -
看完本文有收获?请分享给更多人
推荐关注「Linux 爱好者」,提升Linux技能
点赞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