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述】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三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圆满举行

2018-01-10 学术之路

2018年1月6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三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在明理楼四楼大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纪文凤、周大福慈善基金秘书长陈美华、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钢、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海波、清华大学法学院校友办李蕊以及三十余名在全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的法学院校友、数十位香港大学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图为基层治理研讨会现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首先致辞。他肯定了法学院举办基层治理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图为基层治理研讨会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指出,学校始终践行对校友“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服务宗旨,始终关心各位校友的成长与发展。  

图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致辞

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纪文凤女士代表赞助方,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纪文凤女士表示,基金会将继续不忘初心,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她同时也对参会的香港大学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

图为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致辞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代表学院,对学校与周大福慈善基金对本次基层治理研讨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各位校友的参会表示欢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为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纪文凤女士致辞

随后,研讨会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在基层落地开花”、“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经验与思考”、“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基层工作的初心与现实”三个主题,进行了三场分论坛讨论。

图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致辞

第一场分论坛由在浙江省丽水市从事基层工作的法硕10级校友黄湘媛主持。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法研12级校友胡学东围绕基层党建工作,就如何开展好基层党建、如何评估好基层党建的实践效果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来自江苏省的法硕11级校友李宁介绍了自己对如何协调好基层党建与民生匹配之关系的思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法硕12级校友马天宝介绍了自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党建的工作情况。马天宝校友认为,抓党建就是抓典型,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硕12级校友李伟钊结合在人民法院的工作实践,围绕人民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司法改革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图为第一场分论坛校友发言

中午,与会嘉宾共同参观新法律图书馆。

 

图为第二场分论坛校友发言

下午的首场分论坛由来自北京的法硕11级校友黄年青主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的法硕08级校友刘金龙以日常处置违法建筑物工作为例,介绍了自己对乡镇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硕12级校友许明,具体分析了与“放管服”改革有关的法律问题,并就如何做好基层服务工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法硕09级校友张明静向大家介绍了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建设情况。

图为第三场分论坛校友发言

接着,由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法硕11级校友程耀扬主持分论坛。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的法硕10级校友何子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享了基层工作的体悟。他认为,应辩证看待大和小的关系,要对社会有深刻地了解,必须从基层做起。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研14级校友加娜·再努拉主要分享了对脱贫攻坚背景下新疆区域创新环境建设的思考。她认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营造良好招商环境,有利于尽快实现脱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法硕12级校友朱学军从成绩与效果、问题与困难、解决路径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法硕08级校友周水祥,从选调生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基层工作的治理经验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乡镇基层工作的体会。

在历时一天的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也与校友就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交流。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纪文凤女士表示,希望清华法学院校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基层治理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指出,法律问题的解决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主旨,希望我院在基层工作的校友坚守法治信念,合力为法治中国的明天不懈奋斗。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钢认为,校友们的发言切实反映了基层党建的工作情况,他同时肯定了校友们在基层党建领域取得的工作成绩。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海波对校友们积极从事基层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大家在基层始终能“脚踏土地,眼望前方”。远道而来的香港大学学生们也就基层行政管理、立法司法关系等与大家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为基层治理研讨会交流现场

最后,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发表了总结讲话。他表示,学院对校友的的成长感到欣慰,希望校友们继续实事求是,在基层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在热烈的掌声中,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三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圆满闭幕。

更多新闻链接


选调去基层 法学院是主力军

清华大学近五年赴基层就业毕业生三分之一来自法学院

来源:法制日报 2014-7-22 王斌 王开广

  又是一年学子就业季。

  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是全国著名院校的研究生,完全能在大城市找份工作,甚至已有非常不错的单位同意录用他们。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到街道或乡镇工作。

  赶在离校之前,《法制日报》记者在清华大学“见识”了几位这样的学子。

  去年毕业的尹保健,来自山东德州,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在父母看来,孩子找个体面的工作应不成问题。

  当初情况的确如此,就业机会非常青睐尹保健。某全球500强企业已向他伸出橄榄枝,一个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岗位,年薪20多万元;多家著名律所也表示录用意向,薪水同样不菲。

  不过,尹保健最终选择了家乡的基层单位。他有自己的理由:“我觉得自己适合到公共服务部门工作,这是成就自我,更是服务社会。即便是在北京做公务员,竞争激烈,施展空间不大,与老百姓直接接触打交道的机会也太少。”

  尹保健说,基层工作的特点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作为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之所以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想响应国家及清华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通过努力拼搏,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广阔的天空。

  尹保健的父母对此不解。上了3年清华的研究生,怎么“混”到县城里去了?亲友们更是坚决反对。但尹保健还是顶住多方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

  记者问:“现在后悔么?”

  尹保健的回答是:“有点可惜,但决不后悔。”

  到基层工作,尹保健真是铁了心,恋爱4年多的女友、大学同学沈晓娜也没能动摇他。毕业时,女友已经得到了倾慕已久的某著名律所的录用通知,她家人也希望她能在大城市工作。

  最后,她被他说服,不同意变成理解,理解如今变成“与君同行”,他们去了山东省欠发达县——陵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清华大学法学院不断有同学情侣携手扎根基层。

  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刘鹏程和彭丽就是其中一对。临近毕业时,刘鹏程已收到中石油某地方管道局和四川某房地产公司的录用意向。结果,他放弃了。刘鹏选择了四川的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做一名选调生。来自四川的彭丽也希望能到西部工作。

  “去向已定,我们要到四川基层单位落户扎根了。”刘鹏程坦然告诉记者。

  即将选调到青海省基层单位工作的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徐隆兴就是这样一位目标明确、执著前行的人。

  徐隆兴有着独特的想法:“国家这座房子既需要柱子,又需要玻璃和砖瓦,倘若没有玻璃、没有砖瓦,国家就会四面漏风。我愿意选择做一块玻璃、一块砖或者一片瓦。”

  在江西农村长大的徐隆兴,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上过大学的,父母对他期望很大。来清华前,他已有到基层工作的初步意向,但并不十分成熟。到清华后,他深受该校“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熏陶,一直任班级党支部书记,把学生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利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赴江苏、青海等地调研基层,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人社局挂职局长助理,逐渐坚定了投身基层工作的信念。

  徐隆兴一次宣讲会都没听过,一次公考也没参加,一份工作都没找过。他仅坚定投了一份选调青海的简历。

  他告诉记者,“这涉及一个人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婚姻和待遇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会首先考虑的问题,但这不是清华明理之子所要担心的问题。在清华毕业,我们不应担心工作及待遇,更应考虑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把自身未来定位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跨度,如何延续清华精神,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关键在于未来10年、20年或30年,到底能获得什么,是自己更加富裕还是能够为贫困地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活得更幸福”。

  徐隆兴认为,选调基层的最大乐趣,不仅要“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在他看来,很多去基层工作的清华师兄师姐为其树立了榜样。法学院2009级硕士徐勃,毕业后带上父母妻子到东北的一个乡镇落户,并把清华园社团模式引入乡镇文化建设,受到国家级表彰。“他很有成就感,也很充实。”徐隆兴这样评价师兄,也流露出对基层的憧憬。

  尹保健、徐隆兴、刘鹏程有着共同经历:怀揣梦想从外地考进清华,清华园改变了他们的职业梦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在人才流向多样化趋势下,清华法学院一直注重培养、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并响应学校“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的号召,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如开展基层就业“引入—送出—回访”工作,一对一落实选调政策,送毕业生到基层岗位,院领导每年会重点看望基层校友。2009年起,清华法学院设立“涌金基层工作奖”,奖励那些到基层工作并取得突出业绩的校友;2012年,增设廖凯原奖学金;2013年,新设“郑裕彤基层工作奖励金”并扩大奖励范围和数量。

  “清华大学于2003年启动启航西部实践计划,2012年与2003年相比,清华毕业生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比例由4.5%增至16.3%,基层就业人数增长15倍。2013年,清华毕业生到京外就业比例首次超过一半。自1995年复建之后,法学院一直都有毕业生赴基层公共部门就职的传统。2009年,清华大学启动定向选调到基层工作,法学院是参与院系的主力军,当年全校37名赴重庆选调的毕业生中,法学院就有17位。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法学院赴基层就业毕业生188人,约占全校1/3。”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告诉记者,目前,法学院每年都有60名左右毕业生选择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

  “人生的关键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你朝什么方向走。学法律的人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和责任感、使命感。清华法学院立足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选择一份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王振民说。


【重磅】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附详细名单,新增8个法学一级博士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