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梁慧星教授和他的乡镇图书馆

2018-02-13 学术之路

来源:燕大元照法律图书

作者:周大伟


经担任过阿根廷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的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一年前,一位名叫梁慧星的著名法学家,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一处房产,获得了近百万元的资金,他和家人商议后决定用这笔资金在自己的家乡捐建一座图书馆。


1944年,梁慧星出生在四川省青神县汉阳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是四川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地处成都西南部,距离成都一百一十多公里。梁慧星的夫人曾回忆说,当年和梁慧星结婚后第一次去公婆家,早晨下了长途汽车后,还要步行将近十个小时,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村子里没有电灯,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煤油灯。


那是一个读书奢侈的年代。在梁慧星的记忆中,当年这个小镇上曾有过一个文化站办的阅览室,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里面只有少量的民间故事、少儿读物和农业科技图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阅览室,给了梁慧星这个农家子弟一片求知的新天地。他当时一有机会就去这个阅览室看书,在那里培养了读书的兴趣和爱好。笔者试图在脑海里复制出一张幼年梁慧星在这个狭小的阅览室里读书时的老照片,幻觉中的影像朦胧而温馨。人生是一次短暂又奇特的旅行,很可能,一个人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阅览室,或者因为这个阅览室里的几本书,会把他引向外面更宏大而深远的世界。这一切,多么令人回味和感恩!


1962年夏天,走出这个偏远小山村的梁慧星,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78年10月,他考取中国社科院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任法学研究所从事民法学研究,后来担任《法学研究》主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法学家。自2003年始,梁慧星先后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或许,童年时代那个小小的阅览室,成了梁慧星先生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梁慧星在图书馆落成仪式的致辞中充满深情地说:“自己曾在汉阳镇生活了25年,小的时候,镇上那个小小的阅览室改变了我这一生。汉阳镇的父老乡亲给了我一个阅览室,我今天要还一个图书馆作为报答。” 其实,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法学家梁慧星的这一行动的影响力,显然已经超出了汉阳乡的天际。随后的日子里,周边乡镇里也传来了另一家图书馆即将开工兴建的信息。


一个人,即便是一个名人,改变社会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我们无力改变一个大环境,就尝试改变一个小环境吧。无数小环境发生了改变,大环境的改变还会远吗?知名学者熊培云先生也曾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他说:“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如果你改变一个县,就是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你让一个县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你就完成了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这两千盏灯一个个都亮起来,对于当下的中国,又将是怎样一种改变!”


笔者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直到今天,在自己的脑海里,一直深感这个世界上头号强盛的国家最富有冲击力的事物,并不是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也不是洛杉矶的好莱坞,而是千千万万个小小社区里的公共图书馆。


美国公共图书馆分布图


在美国开车,随时可以看到路边竖立着公共图书馆的标志。在小城镇里,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规模通常都大于市政厅的建筑规模,人人都觉得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美国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机会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以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根据统计数字,美国的老百姓平均每人一年要读15本书。美国的书籍很贵,随便一本书动辄就是几十美元。在美国大小城市的街头,乃至十分拥挤的地铁和公共汽车上,随处可见手捧书本的人。美国人看的书,大部分都是图书馆免费借来的。


历史学家考证说,成立于1848年3月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美国早年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主要来自社会人士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据《美国图书馆目录2002—2003》(American Library Directory)刊登的数据显示,2002年,美国国内总共有12万个各类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9 445个。调查表明,大约有65%的美国家庭一年中光顾过公共图书馆。每年大约有12亿人次光顾了全美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图书馆,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光顾了4.5次。在美国,公共图书馆主要由财政税收支持,设立管理委员会,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和提供服务。


在美国,现在每年光顾公共图书馆的人次要远远超过观看体育比赛、听音乐会以及参观博物馆的人次总和。孩子放学以后,如果父母不在家,需要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就是最好的选择;老年人希望排遣孤独和寂寞,在公共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读报也是最佳的选择。为大众服务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座右铭。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美国社会里庞大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完全融入亿万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知识就是力量。欧洲移民在16世纪才登陆北美大陆,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今天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图书馆对民众的启蒙和教化作用不可低估。正是这种公用知识让美国强大!


我们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如今也和这个地球上的其他人类一起已经进入21世纪。这些年来,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似乎强大了很多,然而在国民教育素质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是和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还有属于“我们这儿”的台湾、香港地区)相比,距离也还差得很远。


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在图书馆上花的钱,仅占GDP的0.01%左右。是美国的1/10。在世界各国的排名里,这个水准和我们的足球队在世界上的排名差不太多。同时,由于美国GDP是中国的3倍左右,人口是中国的1/4,如果我们按照人均计算,美国的图书馆开支是中国的120倍。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往往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和奥运金牌,而在于国民的教育程度和生存质量,而图书馆系统的发达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启蒙和教化。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不乏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譬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但是在中国的广大中小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之大实在令人叹息。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希望看到,在中国大地上,有更多的像梁慧星教授捐建的汉阳镇图书馆那样的公共空间,里面有人在静静地读书或频繁地流通书籍,体验着“人间天堂”的感受。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有些领导不愿听的话,如果各级政府官员们把每年公款出国游、购豪车、吃大餐、喝茅台消费上万亿元的钱,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来投资图书馆,供人民免费读书,何必有劳梁慧星教授这样的一介书生用卖房子的钱来捐建一座公共图书馆呢?


文章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法治的细节》。


推荐阅读

《法治的细节》


《法治的细节》一书讲述了世间法治的人情世故,作者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去探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娓娓道来的故事,铿锵有力的驳斥,看似平淡的讲述,深刻分析的法理。时而淡定,时而义愤,时而慷慨,时而平静,我们会跟随作者的思路浮想联翩,随着作者的情绪喜怒哀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