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含山家喻户晓的人物都不见了_你见过他们吗?
在含山街头或是农村
遇到下面这些老行业
如有需求请支持他们一下!
都是老手艺人
今后可能真的会越来越少见到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而且,现在小学生用铅笔,大一点的开始用圆珠笔、签字笔,钢笔是越来越少用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修钢笔瘦削的叔叔再出现了~~以前小编在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还经常见到有修钢笔的,想想当年,小编都老了现在。。。。
还记得那些年孝感冬天里没有空调的岁月吗?还记得那飘着淡淡煤烟的小煤炉吗?如今,随着电器化的普及,煤炉煤球用得少了,原先小周庄里有一位老人,经常赶着一头驴拉车送煤,现在好久没看到了。不知道这位老人还健在吗?
午后躺在家里,窗外师傅担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地吆喝着:“磨菜刀磨剪子勒!”磨菜刀、磨剪子时,把用钝了的菜刀、剪子固定在一条低凳上,先用戳刀来戗,然后再用磨石打磨。现在偶尔还能在小区里看到有人抗着一个长条凳,凳子上固定着磨具,在喊"磨菜刀磨剪子"。
在小编的记忆里,过去每年春天,城里各大街小巷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阳伞,修阳伞……”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现在二中、供电公司门口等一些地方,还有修鞋配钥匙的,帮人家修伞。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一双满是裂口的手麻利地串起尼龙线,有节奏地一针针扎下……越靠近指尖的位置,越来越脏、越来越黑,拇指和食指贴着的胶布也因污垢太多而翻了起来,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他又低下头眼都不眨地紧盯着手中的“艺术品” 摆弄起来……目前大众物质条件的日益提高,修鞋需求越来越小,不过在含山还有几处可以修鞋的地方,收费也不高,估计大家都有看到过。
爆米花的那声巨响,引发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很少见到街头爆米花,记得小时候,只要爆米花的人一来,孩子就从家里拿来原料,排队等着,那叫一个香啊。
以前结婚用的子孙桶、提桶、脚盆啥的都是实木做的哦,所以少不了箍桶匠了,现在结婚没这些东西了,平时家用也很少用到了。
自从有了电子称,这门手艺迅速就没有了市场,现在运漕镇的老街上还有见到。
农民都上楼了,火钳、镰刀、锄头、钉耙、斧头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了,没有需求就决有市场啊!现在铁匠师傅在运漕、仙踪、林头的一些镇上,还能看到。
手工做的布鞋棉鞋,透气保暖,不出脚汗,不生冻疮。现在机械化大批生产雪地靴、保暖鞋......因此会这门手艺的也越来越少了。我们陶厂镇的老虎鞋至今还有人传承着,听说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稀记得几毛钱一本小人书吧,大家都爱看的!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不上网看或者去图书馆看吧!
就是挑着小商品各个村庄走来走去,吆喝卖小玩意的,以前可是用牙膏皮、破套鞋都能换东西的哦~卖棒冰的勉强也算一个吧!小时候每天最渴望的是这个的准时的出现,多么美好的回忆!现在农村也有类似的三轮车在跑,不过主要是卖菜了。
现在市场上买到的席子大部分是机器用线把小竹棍连起来做成的,以前可是根据家里的床用很薄的竹片现场编出来的哦。还有一些蔑制的家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
以前藤椅一般来说可是要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里才有哦!现在都破的扔掉换红木、皮质的了。
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根据重量定制的。棉被都是棉花匠通过棉花榔头敲击弦把棉花弹松,铺平、经线才能做成的,保证不含化纤,不含黑心棉。现在含山很多地方,入冬时还会有工匠帮人弹棉花。
先不讲作为零食卫不卫生,但每件产品都是工艺品啊,这手艺应该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吧,市场还是有的,就是这手艺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基本上在大街上看不到,去年过年时有网友在运漕拍到了发到我们网站上的,听说偶尔在环小门口也会有。
剃头匠的记忆很好,理完发,舀来热水冲头,接着开始掏耳朵、修面。为讨好顾主,剃头匠就拿出绝活,进行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头匠三招五式,简直是手到病除,还把颈椎、腰椎端得卡卡发响,看看顾主们,都舒服得鼻歪眼斜了,怎会不满意?
过去瓦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现在瓦房少了,这个行业也逐渐淡出了。
现在生活好了,补衣服的少了。但一般背包带子脱落,裤子拉链开裂,还是要找他们处理的。
收荒匠的嗓子一扯开就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时间更早的收荒匠,并不是付钱的,而是以废旧物品来换东西。什么东西呢?是锅、碗、盆、筷子、糖果、卷烟、白酒、草纸等等,百分之百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通过门路,搞到这些处理品,再以物易物,实现商品的两次利差,就比纯粹付钱更划算。在什么生活物品都需要票证的年代,老百姓首先就被琳琅满目的家什吸引住了,哪有收荒匠的鬼脑筋?常常是一幢宿舍,就把收荒匠的东西换光了。收荒匠赚得钵满碗满。 现在收荒匠偶尔还能看到,不过主要是用钱来收旧报纸、废家电、旧家俱什么的了。
以前,由于电话难打,体制内的电话总机听多了上司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冒火:“接哪里?说清楚,你耳朵聋了吗?”对这种命令,人们已经习惯,必须忍受,就以温柔款款的语调,让沙哑的声带播送出来:“小姐,您是总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由于总机执行全天候值班,偶尔深夜来电话,总机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哪里?我说哪里?哦,是张股长啊,接哪里?没什么,哪里,哪里,没关系!”这一惊一乍,人也清醒了,就全神贯注地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像成《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人物…… 现在一些大公司总机电话转到人工服务后,还有类似的这个岗位,不过一般都是和公司前台接待并岗了。
最后这个职业比较瘆人一些。守墓人多是与家族血缘远些的孤寡老者,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也许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辉,总给人阴气弥漫的感觉。守墓人的生活费用,均由家族供给,他主要的工作有两样,一是打扫墓园,清理杂草,种植花木;二是守夜,防止盗墓贼和野兽打扰先灵。 守墓人一般都是有神论者,对亡灵在周围的活动非常清楚,他充满敬畏地看待一切偶然的事件,诸如树木死亡、墓碑垮塌、长蛇显身、蚂蚁搬家等等,他就会迅速报经家族,然后进行妥善处理。守墓人都是行善之人,对别人的请求,从不拒绝,倾力帮助,总坚信今生修行、来世有报答。现在一些公墓陵园还有守墓人,不过他们主要工作是保洁和防火了。
含山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