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月入十万:风险、投机、与房价焦虑(写在投机账户翻倍时)
不承担风险,是不可能获得高回报的。提升风险偏好,是普通人实现财务自由的第一步。
月入十万这个话题我很早就聊过了,也获得了比较多人的赞同。今天我会结合自己最近的投机实践,以及大家都在热议的房价问题,把文章做一些扩展,重新呈现给大家。
大家在阅读文章时请注意以下两点:
1 本文所述观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2 本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代客理财服务,请勿咨询此类问题。
很多人工作后都非常努力,兢兢业业,早出晚归,还不忘闲暇周末报个培训班,甚至脱产回炉再造念MBA。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早日升职加薪,月入十万,买上学区房,甚至财务自由。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这些方式,很难让你达成月入十万的目标,更不用说财务自由。
<1> 劳动创造价值
所有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都远远超过其获得的收入。
假如你是一个房产销售员,你每个月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可能是几千万,但你的工资只有几万块,或者好的话会有十几万的提成。
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主导的一款App为公司带来了千万级的投资,然而,你可能只拿到了不过三十万的年薪。
你是咨询顾问,没日没夜加班,做了一单三个月的项目,公司收取了客户300万的咨询费用,而你们所有项目成员,加起来不过拿到了30万的工资。
劳动创造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劳动并不能很好地参与价值的分配。
<2> 收入分配的优先次序
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优先级排序是:风险>资本>劳动。
资本和劳动是典型的生产要素。风险严格上算不上生产要素,它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伴随变量。然而这一变量足够重要,所以我把它和资本劳动并列。
对于单纯的打工者而言,往往其投入的要素是优先级最低的劳动,所以其在价值(收入)分配当中,处于分配链的末端。
现代金融学里一个核心理念是,资本资产的定价绕不开风险这一要素,或者说资产的定价,就是对风险的定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之一的CAPM模型就是讲述资本资产的定价,取决于它同整体市场的联动性(风险大小,行业里叫beta)。
尽管CAPM模型存在诸多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现代金融学术和实务的基石,也不妨碍我们藉此来理解风险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在金融市场里,剔除了风险,就没有了交易,也就没有了资产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在投资行业,绝对收益最高的是成功的天使投资。极端如MIH对腾讯的投资,3200万美元变为现在近600亿美金,回报2000倍,这一成绩全球投资界至今无人能及。这是对风险是价值分配的第一优先要素的最好例证。
不承担风险,是不可能获得高回报的。同样地,成功的创业者后续获得的一系列财富,也属于利用其承担的风险,参与对价值的分配。
第二个要素是资本。
资本这一要素和风险往往是联接在一起的,但有时也可以是分离的。例如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套利的资本,利用权力寻租套利的资本,或者在预期收益大概率确定时投入的资本,如在Pre-IPO进入的资金。
以上的几类资本,承担的风险就相对较低。而很多早期的创业者,则几乎不会凭借资本参与后续创业成功的分配,典型如互联网科技行业。MIH投资腾讯的案例,则属于资本和风险相结合的情况,为多。
最后才是劳动。
因为劳动的提供者,并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也不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无论公司经营情况如何,劳动者总会获得规定的报酬。所以劳动者获得的收入,顺理成章会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
<3> 风险与价值的对冲
事实上,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下面这个结论:
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通过让渡风险,大部分转移给了老板(股东)。
企业价值的大部分是员工创造的,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哪个公司可以仅凭老板就能实现营业收入和增长。但只有老板承担了公司经营的风险,员工没有,职业经理人也没有。
员工通过让渡自己创造价值的大部分给老板,同时也让渡企业经营的风险,这可以看着员工放弃大部分的收入分配的索取权,来对冲可能承担的经营风险,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公平的交易。
市场对风险的定价,以及由此形成的承担风险作为首要优先要素参与产出的分配,大概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是某个人发明了这个规则,这个人足够拿一百次诺贝尔奖。
对风险的承担其实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之所在,在产出前面,以承担风险的多少来决定最终的报酬分配,也是整个经济和商业体系运转最公平的保障机制。
对于很多人口中的二代,如果你把他们的家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实就很容易理解。另外一人说的贪腐官员的权力寻租,则承担了落马和政治生涯终结的风险。这些人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公平的。
<4> 低风险与一般人
一般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
你不会买彩票中500万,你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你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有30%的人会离婚,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你也不会娶到范冰冰,或者嫁给王思聪,王健林或者马云也不会哪天碰巧想起来和你谈个生意。
一般人往往在生活和事业当中,都属于典型的风险厌恶者。他们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生活和尝试新鲜事物,害怕尝试之后的失败。
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低风险的稳当道路,所以大部分人也处于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而竞争会抹平各种溢价。这些溢价包括了学历的,长相的,时间投入上的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无数名校生也只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长得好看的人,除了在学校里可以享受到长相带来的优越感,毕业后也多数会迅速归于尘土。而以时间投入计量的努力程度,从来都是最容易被超越的。
一般人的另一层含义是,竞争让你只能过上平均的生活。
开篇我提到的加班、报培训班、念MBA等,以上这些努力,是没有门槛,或者说门槛是不高的。它们的结果也是相对确定的,不存在太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即没有多少风险。
有太多的人冲进来和你做同样的努力,结果就是,你努力的回报只能是一个平均的水平,这是竞争的均衡。这就好比,如果市场只有你一家卖菜的,你可以卖100块一斤,但是如果有100家卖菜的,你只能卖2块钱一斤。
尽管低风险和竞争会抹平各种溢价,会让你的回报趋于平均水平,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就不要加班,不要充电了呢?当然不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就是平均水平之下。
要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远超平均水平的人,数量稀少,但掌握的价值巨大。所以只要极少数人,就能把平均水平拔高。也因为此,你需要十分努力,才能保证自己过上一个平均的生活。
<5> 风险下的投资/投机
前面几部分的逻辑自然延伸,就是要获得高收入,就需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维,从而跳出竞争的红海。一般人的思维里,最重要的是放弃自己创造的价值,来对冲风险,从而实现稳定的生活。
认识到价值分配的优先次序,以及不同人群的获利逻辑,是实现迭代升级的第一步。只有思维做好准备,并从心底说服自己接受这些思维,才可能踏出行动的脚步。
所谓的行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风险偏好,开始尝试做一些冒险的尝试。这种尝试必须建立在两个重要基础之上:
一是具备风险的思维,亦即上文所述。二是具备风险对冲的能力,也就是控制风险和承担冒险后果的能力。
提到风险,人们情不自禁地就会想到创业,或者投资高风险金融资产,如股票、期货、外汇等。无论哪种型模式,我认为它们都是基于风险视角下对未来的投资,或者叫投机。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投资胜率相对更大,但回报期会更长,通常运用复利的力量实现财富的增长。而投机则反过来,以牺牲一定的胜率,来实现回报期的缩短。
如果你现在有一块钱,投资一年的回报率是r,那么n年后,这一块钱的价值会变为(1+r)^n。这其实是一个重要大不会被多数人重视的基本增值模型。投资的重点在于n的力量,而投资则是利用r。
说两个具体的例子。
一个是我的一位朋友,普通三本院校毕业,毕业后也没工作,直接办起了中小学的课外培训班。现在36岁,公司年入2亿,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他的公司有不少北清复交毕业的高材生。
财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学历,按照知识经验,甚至不是按照“能力”来的,而是按照承担的风险来的,如我上述讲过的那样。当然,承担风险也算是一种能力。
另一个是我自己。
和大家的神经因为新的一轮主房涨价紧绷不同,我并没有为房价的飙涨感到焦虑。相反,我在寻找里面的套利机会。这里的套利不是说我去买房子,而是宏观套利。
具体的宏观套利逻辑,我会放到下一个部分来说。这里先和大家汇报一下过去一个多月的成果,通过大宗商品的投机,我在一个月的时间框架内,实现了本金的翻倍,下图的部分数据有统计延迟。
不用各位提醒,我在资本市场也算有些经历,我深知短期的收益算不上什么,厉害的人需要活得长久。贴这个图也不是为了证明我很厉害,但这并不妨碍我以此论证,收益和风险的相关度。
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你死我活的残酷市场。无数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但却不具备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铩羽而归。
散户的从众羊群心理,是很好的获利来源。配合宏观基本面,再时刻留意市场情绪的变化,辅之以坚定果断的自身交易心理的控制,我认为在投机的游戏里才能提高胜率。
很遗憾,一大部分人对承担风险的理解,是无脑地扎进市场。听着消息买股票,跟随专家炒期货,最后亏损累累。这样的人,实际上并不具备风险对冲的能力。
<6> 对抗高房价的焦虑
最近因为自媒体的推送,和事实上的房价的新一轮的上涨,中产们紧绷的神经,变得更加脆弱。甚至网络上爆出有人因为买不了房,跳楼轻生。可悲,可叹,可惜。
我认为买房子这种事,从来不应该成为大家焦虑的原因。逻辑很简单,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是不是需要一定现在买房?如果是,
2 买不买得起?如果买不起,
3 赚钱,攒收入。或者换个城市买。
买不起房还一定要现在买,还一定要留在北京买,我认为这样的焦虑,就是咎由自取。在我的认知里,我是非常不赞同掏空双方父母的积蓄,只为在一线城市买个蜗居的。
需要知道,在你漫长的余生里,房子价格可能会经历很多波动周期,但是你的父母,却一天天在离你不可逆地远去,怎么能啃老啃得如此心安理得?然后把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和不相匹配的能力,统统归结于时代的不公?
中国目前的基本经济现状是,资本严重的脱实就虚,推动资产价格泡沫上涨。高层很清楚这一点,所以管理层的目标也很明确:把资本赶回到实业里。然而这一目标需要以时间来换空间。
十九大换届,去产能,再去掉三四线房子的库存,把企业的杠杆降下来,而后才是金融的去杠杆。金融不去杠杆,房价是降不下来的。这些结论在总理和央行行长的两会报告里清晰可见。
回到以上我们说,房子买不起要想办法赚钱,比如我此前提到的宏观套利。既然上面要搞供给侧改革,要为后续的脱虚就实赢得空间,那自然不会允许房价掉。配合基建投资的大规模投入,就会有相对确定的投资/投机机会。
在2016年,得益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出现了暴涨。煤炭一年之内涨了150%,钢材也出现了翻倍行情。这一基本宏观背景,目前来看,还在延续,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宏观套利。
即使从投资的角度看买房,以现在的价格进去,显然也是机会成本巨大的。如果你有两百万的首付投资款,现在投入了房子,你能预期多少的收益率,在现在的位置。
房价可能会还会涨,但是投资它带给你的收益率,考虑到流动性风险,我认为不如你在其他资产取得的更大。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学习,懒,不知道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所以就一定要买房子。但这个时候进去,当冤大头的概率,也是陡升的。
从宏观上你知道,现在政治意愿是不让涨,但更不会让跌。但一段时间后,等到真正需要资本脱虚就实的时候,因为市场预期的变化,在反身性的影响下,房子跌不跌,很难讲。
有关反身性与中国房价,请参考:反身性与中国房价 | 这才是驱动中国房价的真实逻辑。
回过头来,房价高不应该成为焦虑的来源。要么想办法跑收入,要么换个买得起的城市买。其他都是自己找罪来受,要知道焦虑有用的话房价就不会到现在这里了。
<7> 写在最后
不管你买不买房,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各种投资方法,我们都要明白前面提到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永远只在一般人努力的范畴里努力,那么你努力的结果一定会被竞争拉平到平均水平,你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甚至也很难实现月入十万。
只有你跳出这片“努力”的红海,开辟一个只有少数人涉足的蓝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无法获取的回报。
这种回报,是对你承担风险的溢价补偿。如果你贪图安逸,生性保守,那你最好趁早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外提醒大家,不要只关注房价高,买不买得起,我认为你关注的重点要放在,怎么利用这个宏观现象更好地套利? 多数人在焦虑房价上涨,少数人却利用这种心理赚了钱,还是不少的钱。
比如房价涨导致住房投资维持高位,你是不是可以考虑做多相关资产(股票,原材料)。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认为房价会在某个时刻跌,那你是不是应该做好做空相关资产的准备?
这样在有一天,人们因为房价跌哀鸿遍野的时候,你的嘴角就会不由自主地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