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的出路:如果错不可避免 那就等对的那一天|建筑诗08

2017-03-27 2话不说 德科地产频道


2话不说先生,也是个神人,

他一不小心就可以从宇宙的某个角落,

打捞出几个关于房子的故事。


文|2话不说



北京迁出北京


2015 年 7 月,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北京将在通州区加快建设「行政副中心」。


简单说:把北京市政府整体或部分搬到通州,逐步带动主城区人口外迁,分散主城过高的人口密度。


这一政策被民间形象地解读为「北京迁出北京」,或者说,把「作为首都的北京」和「作为北京的北京」拆分开来。


拆分的原因很简单,北京实在挤不下了。由于建国以来规划不当等原因,北京集聚了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研、国际交往等等,坐拥大量行政、医疗、教育资源,随之也吸引了大量人口。


至 2016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 2172.9 万人,但社保统计数据却显示,常住人口已超过 3000 万。


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比如水资源,因为对地下水的透支,在北京东部某地区,每年地面沉降超过 10 厘米,远高于官方估计。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城市『摊大饼』式蔓延,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凸显」。


此前,虽然关于搬迁的消息早有讨论,但北京市政府一直按兵不动,对此,最高领导人曾说,「如果你们(北京党政机关)不搬,就我们(中央行政区)搬。」


在强力的政策主导下,67 年以后的今天,梁思成和陈占祥 1950 年向中央力陈、却未被采纳的规划思路终于得到实现:在北京城外另辟新城,建设政府机构,走疏散式发展的路子。


图为通州新城规划。



特殊之观光都市


但比梁思成还要早 10 余年,是日本人最早提出了在北京老城外建设新北京的计划,并且付诸实施。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侵占北平,将其更名为「北京」。是年秋天,土木专家佐藤俊久和稍后的山崎桂一制定了北京的都市规划——《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大纲将北京定义为华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保定为工业中心,天津为商业中心),参考风向、水源等因素,「大纲」计划完整保留老城区,在京城水系上端的西郊建设新城——「西郊新市区」,在水系下端东郊建设工业区——「东郊新市区」。


「东郊新市区」在今东三环一带(双井附近)。重点是位于今西五环一带(五棵松附近)的「西郊新市区」,用于行政办公及安置日益增加的日本侨民,这里规划了政府机关、居民区、商业街、公园乃至高尔夫球场。


当然,只允许日本人居住。


另外,「大纲」提出「特殊之观光都市」的概念,佐藤这样介绍他的思想:


「城内依然保持中国的意趣,万寿山、玉泉山及其他名胜地作为公园计划,在此范围乃至周围的庭院、树木、庭石、山川,希望采取中国的式样。将来准备复原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希望尽力保持中国文化。」


当然,日本人建城的目的是维持日本殖民统治(在此我表示痛恨),但客观来说,「大纲」借鉴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注意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分布,强调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在文化方面,也是尊重老北京传统的,对日后的「梁陈方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6 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延续了原规划的一些主要设想,比如将行政区建在「西郊新市区」,保存古都风貌等。但很快,因内战失败而流产。


图为 1937 年,日本兵进入北平。



到处都是烟囱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949 年 3 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中心将由乡村转向城市。


在城市建设上,毛认为在旧中国,像北平这样的大城市统治阶级聚集,是消费城市,靠剥削工人和乡村维持繁荣。共产党进入后,绝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要迅速发展生产,「将消费的城市变为生产的城市」。


一批专家就此开座谈会,基本共识是发展农副业、传统手工业、教育业等服务性产业。在城市规划方面,以日本人和国民党规划为基础,对「西郊新市区」大幅改造。


但不久,毛公布「一边倒」方针。随之一批苏联规划专家来到北京。他们指出,政府的中心区应该建在老城内,因为旧城已有文化和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不必再大搞基建。而另建新城,一切需要从头开始,是不经济的。


开国大典上,苏联专家在天安门城楼上指了指东交巷一带的空地,认为可在那里先建设办公楼,他们主张一切发展集中在天安门周围,第一项工程就在东长安街。


同时,苏联专家认为北京「应不仅为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北京要成为生产城市,不能搞服务业,应该以工业为中心任务,增加工人阶级比例。


这一点毛很赞同。他曾在天安门上指着广场以南说,以后要在这里望去到处都是烟囱。


而梁思成非常不同意:「我觉得国家那么大,工业生产不靠北京这一点地方,北京应该是像华盛顿那样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纯粹的行政中心;尤其应该保持它由历史形成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气氛。」


图为华盛顿特区,分布着众多联邦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美术馆,博物馆。


梁陈方案


为了与苏联专家抗衡,1950 年 2 月,梁思成、陈占祥两人合作完成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二人自费刊印一百份,报送中央政府、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领导。


他们反驳苏联专家:庞大的中央行政区很难安插进非常完整的、系统化的旧城布局中,更难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而且,这样做还有诸多缺点,包括增加城内人口密度,引发大量拆迁,破坏古都风貌,增加交通流量,加大机关办公和住宅通勤距离等。梁陈警告,日后造成这些问题,「则这首次决定将成为扰乱北京市体形秩序的祸根」。


梁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深受西方「疏散」规划思想影响。尤其是沙里宁的「有机疏散」,针对西方一个世纪发展出的「城市病」,沙里宁旨在将城区人口和工业逐步转移到一系列预先规划好的卫星城中,最终使城市彻底摆脱单中心格局,而成为多个卫星城均匀分布,中间有绿化带的格局。


该设想很好,但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整体调度,在民主政体中反倒不好实现,但却挺适合中国,比如共产党进城后不久,即宣布在京郊土改,共没收 39 万余亩土地,全部收归国家所有。


这使得梁陈方案得以避开日本的「西郊新市区」,而将中央行政中心选在「西郊新市区」与老北京城之间。


梁在方案中论证,那片地区尚属田野,在一片空地上建城,比在老北京城更节省成本。且在一片「白纸」上勾画出新城,对于两位雄心勃勃的规划师,无疑更具乌托邦的感召力。


位置参考下图红色区域,其实没多远(约西三环位置),大家要明确一点,建国初期北京市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二环内。



在空间布局上,「梁陈方案」遵照了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和东西对称的格局。


中轴线上放置了最为重要的三幢建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位于最北端,体现了共产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开国理念;其次是政务院;而人大、政协联合体置于中轴线最南端,体现了共产党在建国初欲建立联合政府的愿景。


看图,想想纽约中央公园,即使该方案只实现那一片宽广的绿化带也是激动人心的。



众所周知,该方案未并未采纳。至于原因,有各方各面,「梁陈方案」本身也并不完美。另一个原因是:种种迹象表明,毛不喜欢。


到 1952 年,在专业上绝对服从苏联专家已经成为硬性政治任务,梁思成基本被排挤出北京城市规划的制定工作。


1953 年 11 月,北京市委决定,「要打破旧的格局给与我们的限制和束缚」,行政区域要设在旧城中心,并且要在北京首先发展重工业。自此,基本确定了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原则。


北京围城的一件小事


倒回去再说一件事。


1948 年 12 月,解放军兵临北京城下。城墙成为傅作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彼时,解放军已经占领海淀,他们找到住在清华园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让他们在军事地图上标出必须保护的建筑清单。梁喜出望外,并对解放军干部进行了详细讲解,还附送出一份《全国建筑文物简目》。


那张北平军事地图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据说在西柏坡,这幅图挂到了毛泽东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毛命令,围城指挥官必须人手一份,严格执行。


因为毛的远见,北京在战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但随后,因为以天安门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的规划思路;因为「大跃进」期间遍地的工厂和小高炉;因为「文革」时期红卫兵对古建的大肆破坏;因为「改革开放」后,无序且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在和平年代,老北京被一点一点地磨碎成渣。(房价也赶英超美,普通人压根买不起。)


这是历史的玩笑。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周一至周五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