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流不息,漆艺不止|“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中国美术馆首亮相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

Ontology and Reconstruction

Lacquer Arts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11月29日,北京迎来2017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室外气温达到冰点,但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大厅内却是人声鼎沸、暖意融融。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筹备,上午11:30分,由四川美术学院与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承载了四代人近八十年心血及奋斗历程的“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主持开幕式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名誉主席冯健亲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嘉宾云集、高朋满座。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林蓝女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名誉主席冯健亲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壁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世彦先生,中国美协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朱凡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汤志义先生,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君先生,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永清先生,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南昌大学教授王向阳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先生,《美术》杂志副主编盛威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李明谦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齐喆先生,湖北美术学院漆画系主任叶庆先生,湖北美术学院漆画专业负责人谭大利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耿旭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雪女士,漆艺术家沈克龙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陈旷地先生等共同出席了开幕式。一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彭林权先生,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陈恩深先生,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朱小禾先生,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亚平女士,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漆画系主任蒲江先生。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先生主持。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共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学科历任漆艺术专业教师及部分学生共四代人的代表性作品60余件(套),其中不仅包含了四川漆艺术学科开创者沈福文先生最为著名的标志性作品《虾》《金鱼》、杨富明的代表作品《都江瑞雪》《节日之夜》,何豪亮的代表《泸沽湖之晨》,刘健斌的《红地堆漆黑牡丹灯笼瓶》、李大树的《挑花纹小盘——凤追凤》等花瓶、果盘精美漆器,还有陈恩深、肖连恒、蒲江的《四月漫步》《花与桃》《山涧云梦》等曾分别斩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的现代漆画作品,同时,还有年轻的漆艺术学科教师诸如林文洁的《撕碎的散氏盘》、唐影的《凝视》、何艳的《六个方块》《脱胎漆画》、杨立山的《混沌——生之形态》、陈静的《无胎漆皮折叠焊接微型漆器》及个别研究生、本科学生的漆艺术作品。另外,四川美术学院老一代艺术家在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关于革命圣地、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漆画作品、当代实验性漆器作品及反映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发展历程的相关专著文献也集中呈现于本次展览中,较为全面、清晰地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发展的总体脉络。

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专业由我国漆艺家沈福文创办于1940年,是中国最早将漆艺术超拔入高等艺术教育的院校,其专业建设依照沈先生的学术脉统持续发展并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和艺术风貌。目前,四川美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内艺术高校中较少正式设立两个漆专业方向的院校。

四川美术学院在传统工艺振兴战略实施、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的大背景下于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不仅使普通观众近距离了解了漆画艺术及现代漆画风貌,打破了对漆艺术就是单纯的以传统油漆作画的片面性认识,而且对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学科发展、办学水平的提升乃至中国当代漆艺术发展、传统工艺及文化的振兴与复兴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展览开幕前,主办方还于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研讨会。研讨会上各位发言嘉宾就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专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四川美术学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览序言

且在且养且望:序川美漆艺术作品展 

         文/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1940年川美建校之始,沈福文先生破天荒地将漆工艺高拔为高等艺术学院的学科专业而建立起来。由此形下而形上地一指,铸就了川美漆艺术此后发展总向清辉的艺术品格。川美本就有着浓郁的绘画与雕塑的艺术氛围,日后的敞朗顺理成章。由于深受与沈福文先生一同创力、川美的我国著名色彩艺术家、被法国人称为“东方色彩大师”的李有行先生的色彩影响,川美漆艺术尤其是漆画从此有了“漆质为地、色彩为天”的纯画样貌!

川美漆艺术发展也有着灵动无羁、随势而形的品态。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漆器为主,五十至七十年代渐以漆画与漆器同举,八十年代以后尽为漆画,再到2007年漆艺作为独立专业与漆画并行,成为全国艺术院校中非常少有的有两个漆专业的院校。这并非只是一种样态变化,骨子里分明是川美艺术精神纯化、美学思想泛及的步步跃升。

就川美漆画来说,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沈福文的萌发期。其萌发也是中国漆画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初茁。

第二阶段为沈先生高足杨富明、肖连恒、何豪亮、李大树、刘健斌等人形成的勃发期。此间不仅作品井喷、形态各异,且绘画意识凸显、新语探索遍及。

第三阶段为沈先生及其高足弟子陈恩深深入推进的深进期。其承接前贤脉统而以四十年不懈精进,完成了漆画从“画在漆先”理念的明确,到确立漆画新语的系列发明,再到漆画图式的深入探索和漆画教学的随境生发——严谨缜密地完成了川美漆画创作和教学的体系建立(此展陈恩深及其以后的作品尽为此一体系的成果体现)。此一体系呈现出的与其说是一个完闭的架构,不如说是一个开启未来的喷发之基,这对于陈恩深之后的传人蒲江、林文洁和唐影来说无疑也是其奋发前行的巨大推力。

而就漆艺来说,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沈福文时期和他唯一的研究生弟子朱小禾时期。沈先生在中国漆器艺术史上的作品成就可谓继往开来、登峰造极!惜乎时代对漆器再未深呼大唤……朱小禾强烈意识到此点,在其任上即提出了 “跨界融合”,即世俗化、发散化、诗意化甚至哲思化的活力论教学主张,从而将漆艺的器守引向开放,技进于道地开创出全新的表现局面。年轻教师何艳、杨立山、陈静各显其态地丰满着此教学主旨。

川美位处西南,地远境僻,无论今日交通如何便利,其地域心理已成宿命。然而任何事理皆成两面,在我们看来对于学术仍是利大于弊:一则自在、二能深养、三以远望,正是这“在、养、望”三者,成就了川美漆艺术的今日气象。

川美漆艺术未来如何?我们坚守“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命”的自然精神;我们秉持“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的往返动念——看我们这里走得远了,我们也在冋来,而回来是为了再一次的出发!

——无论如何,独领一面。

2017年11月29日



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发展历程

(1940—2017)

内附参展作品


陈恩深

川美漆画作为川美学术精神的自然派生,是“川流不息”艺术创造性的自然体现。川美漆画对于聚氨酯等新漆料的包容态度体现了“让漆画艺术境界敞亮些、放开些、方便些、自在些……的一个大于符号之生成”的艺术开放态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开拓者——沈福文先生不仅恢复“绮纹刷丝”和“斑纹漆”、发明棕丝变涂等技法,将汉代平堆工艺发展为“高堆”,创立研磨彩绘法,通过上百次试验,煅烧出名为“丹红”的材料,弥补了对银朱的强烈需求,还建立了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并开设漆工科将漆器工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进行建设,开启了中国系统的学院漆艺人才培养先河。

沈福文不懈推进漆材料发掘及漆艺术表现,以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和绘画创作理念呈现出绘画自主性风貌,为漆画从漆器髹饰的功能性转向现代漆画的艺术表达奠定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以传统漆工艺作为审美旨趣而顺带借用其他画种图式的平面化的“传统漆画”表现。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沈福文引领下,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成果丰硕。一方面,漆器艺术的创造继续推进:1953年杨富明创作了漆画大圆座屏《民族大团结》;1957年陈思碧以漆器作品《蛋壳嵌凤盘》获得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竞赛”银质奖;刘健斌以堆漆创作了《仿战国漆盘》《红地堆漆黑牡丹灯笼瓶》等代表作。另一方面,四川美术学院率先在木板材料上创作的领袖肖像、革命圣地题材的漆画也正式地开启了中国作为一个绘画类型的漆画创作,如沈福文先生与杨富明先生先后合作的马、恩、列、斯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与朱德等领袖肖像以及杨富明的《丰收》《农妇》等农民题材漆画创作。


《堆漆牡丹瓶》刘健斌作

漆瓶/29cm×18cm/1957年


《仿战国鸟纹漆盘》刘健斌

作漆、夏布、瓦灰/34.5cm×2.5cm/1962年


《挑花纹小盘——凤追凤》李大树作

铝、漆/15.3cm×15cm/1982年


1958 年到1984 年作为沈福文高足的杨富明一直负责川美漆艺术学科,使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创作在这三十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其间,六、七十年代因“破四旧”等因素对漆艺教育事业的干扰,漆器美术停滞不前,漆画却继续推进。四川美术学院漆画创作组不仅集体进行了《韶山冲》、《开国大典》等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漆画创作,而且,一批艺术家个体漆画创作从题材到画境都有新的开拓。1962 年杨富明以堆漆及蛋壳镶嵌创作了的漆画《都江瑞雪》;1964 年刘健斌与尹琼等创作了漆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七十年代,杨富明的《雪山》《春芽》《节日之夜》、何豪亮的《渔歌》《泸沽湖之晨》等漆画进一步开拓了漆画创作的境界。70 年代末,漆画创作还进入公共空间,杨富明、陈恩深、何豪亮与肖连恒等参与到首都机场贵宾厅壁画《梅花》、《荷花》创作。八十年代肖连恒1983年灵活运用色彩磨漆画创作《瓜叶菊》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李大树实验“漂漆漆画”创作了《石林》等作品。1986年创作的《孔雀》获“全国首届漆画展”优秀奖。这一时期,不仅漆画进入新境界,李大树、肖连恒、何豪亮也有重要的漆器创作。以研究和制作铝胎填彩漆器为特长的李大树创造出了“遮纹腐蚀漆饰”等多种新技法,创作有《仿汉瓦纹小盘》《罂粟花纹小盘》等漆艺作品,肖连恒创作有《喜鹊梅花漆盘》《象牙花鸟漆盘》等漆器,何豪亮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鹦鹉玉兰果盘》《脱胎玉兰花瓶》。


《井冈山》集体创作作

木板漆画/120cm×90cm/20世纪70年代


《都江瑞雪》杨富明作

木板漆画/65cm×50cm/1962年


《节日之夜》杨富明、夏镜湖作

木板漆画、大漆/120cm×90cm/1972年


《泸沽湖之晨》何豪亮作

木板漆画/92cm×41cm/1973年


《瓜叶菊》肖连恒作

木板漆画/45cm×45cm/1983年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除漆艺术创作外,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在漆艺术历史及理论研究上也形成了一批成果。1984 年沈福文与李大树合著的《漆器工艺技法撷要》出版;九十年代初,沈福文的《中国漆艺美术史》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对中国数千年漆艺历史进行了全面清晰的梳理;何豪亮与陶世智合作的《髹漆艺术学》出版,从漆艺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漆艺进行了“喜看今哲有新篇”(王世襄语)的体系性建构。

二十世纪中叶杨富明等漆画创作,开始有了“画在漆先”意识的自觉萌动及其语言的创新。而从1990 年起,陈恩深则以“画在漆先”的学理,将川美漆画推进到真正绘画性生成的当代漆画境地。“画在漆先”强调画境优先,强调漆只是一种媒介。画境优先的理念,决定了四川美术学院现代漆画全新语言形态以及适于漆画的图式特征,促推形成了以陈恩深为代表的四川美术学院现代漆画的基本面貌。陈恩深漆绘、砂绘(《四月的漫步》)、拓叶绘、流云绘(《峡谷晴空》)、综合绘(《朗朗云天》)和蛋壳绘、铅丝绘等成为具有很强视觉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当代漆画语言体系的典型代表作品。此间,陈恩深的《四月的漫步》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肖连恒创作的《花与桃》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蒲江创作的《山涧云梦》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在沈福文漆画教学思想基础上,陈恩深推进了现代漆画的教学与创作探索,一方面他发掘了线性图式于当代漆画的重要性,明确了“质不碍图、图不碍质”,又能“图质相生、大助画境”的创作观念;另一方面,对创作中原发思维和继发思维之间关系,以“原发思维”为要的“乱画”、“盲画”、“写生不盯画”等激发机制和表现方法的持续不懈的探索,促成了漆画原稿创作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精品课程)。与此同时,陈恩深还在新世纪大量专著、编著的积累,为四川美术学院现代漆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艺术本体论的有力支撑,四川美术学院对当代漆画问题明确的提出及学术定义,对当代漆媒发掘及语言形成、图式建立、自我更新,创作态势与教学模式、原创精神等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深刻而实时的回应(见陈恩深专著《当代漆画论》)。其充分的理论自觉及创作实践,形成了富于学术价值的当代漆画表现体系及影响,使四川美术学院当代漆画呈现出严肃的学术探究和鲜明的个性品格。


《花与桃》肖连恒作

木板漆画、漆粉、蛋壳/80cm×80cm/1997年


《四月的漫步》陈恩深作

木板漆画、聚氨酯/105cm×120cm/1989年


《朗朗云天》陈恩深作

木板漆画/122cm×195cm/2009年


《山涧云梦》蒲江作

木板漆画/105cm×190cm/2009年


在陈恩深及其弟子们蒲江、唐影及林文洁等持续推进的现代漆画教学和创作中,陈恩深关于完整而又随境发生的教学模式,“画在漆先”的创作理念得到前后相续的积极延伸和有力贯彻。在众多学子们的漆画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四川美术学院漆画对当代漆画的新媒介定位、新语言的体系化形成、图式思想与形态创建、质图合一的自洽表达。


《凝视》唐影作

木板漆画/90cm×12cm/2006年


《撕碎的散氏盘》林文洁作

木板漆画/112cm×80cm/2015年


2007年以漆器艺术工作室形式得以恢复的漆艺则呈现为另一种鲜明的当代性。由朱小禾领衔的漆艺工作室汲取因循守旧导致萧条的历史教训,对教学和创作方向作了根本调整,以研发传统漆艺为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延伸和改变传统漆艺,使川美漆器教学进入到跨界漆艺、实验漆艺新阶段。在近十年时间里,朱小禾带领何艳等弟子建构起新的实验漆艺教学及创作系统。实验漆艺教学,目的是将漆艺向未知工艺、可能性工艺延伸,向新的现代生产和现代物质方式及现代艺术方式延伸,甚至向哲学式工艺、诗性工艺延伸。跨界漆艺,通过广泛地与社会其他技术连接,以解构和弱化所谓正宗或专业漆艺,通过材料混合、轻松乐观、生气勃勃、非常多元,注入当代文化的解构活力,通过社会粗狂混合解构把玩式的精美漆器,使漆艺具有新的性质和象征。

跨界漆艺以协作性、多模式的混合与其它工艺对话、链接。何艳的跨界漆艺,将漆艺与玩具工业及民间手工结合,因克服过敏而研发的局部髹漆,获得髹漆的创新。陈静研发的漆皮成型工艺,以漆艺链接折纸和粘接造型工艺,没有传统的底胎制作和表面髹漆程序区分,使手工精细的折叠或粘接微小漆片,在无限延伸、重复中形成任何造型建构的可能性。杨立山的作品则坚持运用数千年使用历史的天然漆,主要从漆工艺及材料所具有的身体性出发,以通过身体性隐喻的漆造型,来探索漆艺的当代性表现。


《六个方块》何艳作

漆、夏布、瓦灰20cm×30m/2016年


《脱胎漆画》何艳作

漆、夏布、瓦灰110cm×150m/2016年


《混沌——生之形态》杨立山作

大漆、麻布、入漆颜料62cm×101m×52m/2017年


《无胎漆皮折叠焊接微型漆器》陈静作

漆200cm×200m/2012年


《微分漆片粘贴组合脱胎漆器2》陈静作

入选“四大国际工艺特展”之一的德国慕尼黑TALENTE国际竞赛特展

2013年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漆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跨界漆器,近年展现出的空前丰富漆艺样态,揭示了髹漆的无尽潜力,不断创造漆艺的新样态及新感知,从而为四川美术学院漆器艺术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工艺创新。


《银色场景之一》冉珏作

木板漆画/50cm×50cm/2003年


《褪5》余慧娟作

木板漆画/122cm×122cm/2006年


《破晓——红色的感觉》季晶霞作

木板漆画/90cm×120cm/2008年


《鸟语系列之一》向师师作

木板漆画/120cm×90cm/2011年


《2010年夏天》戚超作

木板漆画/100cm×100cm/2012年


《春华秋实》李理作

木板漆画/100cm×120cm/2014年


《护法尊神》丁静作

木板漆画/120cm×80cm/2014年


《井》陈荣旭作

漆器/21cm×19cm×43cm/2015年


《月出惊山鸟》陈思宇作

木板漆画/130cm×43cm×3cm/2015年


《序》常学红作

木板漆画/160cm×70cm/2016年


《云起巴山秀蜀水》杨倩云作

木板漆画/80cm×160cm/2017年


纵览川美漆艺术,从四十年代起,经历了沈福文从器到画的“形上远指”,杨富明等的“顺势高为”,陈恩深的“画在漆先”以及朱小禾领衔的跨界漆艺、实验漆艺,不论是漆画还是漆器的发展,均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前景广阔;同时,也任重道远。相信,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专业能在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漆艺文化传承优势下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展览现场


展览截止到2017年12月10日结束,敬请大家抓紧时间前往观展。





推荐阅读



展览预告|不一样的肖像——龙虎水彩作品展即将开幕,敬请期待

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开幕

心之向往|刘凯川藏行水彩画写生作品欣赏

写实求真,诗意淋漓——汤佩文水彩画作品欣赏

俊秀空灵之美——王涌水彩画作品欣赏

| 真情永恒——刘云生水彩画精品欣赏

|“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 作品赏析






投稿联系方式:

E-mail:ysgc@vip.163.com

电话:010—88797730

13911014279

联系人:李太原

微信号:ysgc365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