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胡泉纯作品《天坑地漏》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环境设计金奖

艺术观潮 2021-09-26




2003年创立的「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一直鼓励以人为本的设计,提倡亚洲社会文化价值及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表扬解决亚洲问题的优秀设计方案成果,嘉许在区内有助提升人民生活质素的设计项目。项目是香港设计中心主办的「DFA设计奖」其中一个奖项计划,目的是从亚洲的观点表彰卓越设计,带领设计专才及企业的设计项目到国际。



12月4号晚,由香港设计中心主办的「DFA设计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雕塑系教师胡泉纯荣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环境设计金奖。



胡泉纯这次获奖的地景艺术作品是《天坑地漏》。该作品实施于贵州省兴义市雨补鲁村,隶属于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晶副院长主持的“雨补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作品设计创作的初衷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重新开启业已“尘封”的地质记忆。


雨补鲁地形特点


《天坑地漏》作品所在位置


创作概念图


雨补鲁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子位于四面环山的天坑之中。村舍沿天坑底部外沿而建,中间是大片开阔的农田。十几年前,每逢暴雨极端天气,四周高山上的雨水便会汇集到天坑,村庄和农田迅间会被雨水淹没成“湖”。神奇的是,大约经过四五天后,雨水会自行消散,“湖”又变回了田。雨水迅速消散的秘密在于天坑中有四处被当地人称为“落水洞”的洞口,而这些洞口直通地下暗河,雨水经此消散流走。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干旱,“田变湖,湖变田”的神奇景象已不再现。岁月流转,神奇的“落水洞”早已掩于荒草杂树之间,大多村民亦已将其遗忘,仅有村中年长者偶会提及其存在和神效,也许再过些年月将会彻底遗忘。留住这独特的地质记忆是作品创作的动机。


作品


作品局部


地质学中称这些“落水洞”为“地漏”。《天坑地漏》的创作概念即由此而来。作品的的空间形态直接采用了“漏斗”的原型,“漏斗”上沿直径为9米,深度为2.4米,下沿开口直径为1米,深度也是1米。下沿洞口底部侧壁预留了直径为30厘米的排水口与地下暗河相通,以保证如果再次遇到暴雨极端天气,地漏仍具备良好的排水功能。整个作品是与当地石匠合作实施完成的。“漏斗”壁采用当地页岩呈放射状铺砌,密集的放射线向洞底汇集,营造出具有强烈吸入感的幻觉。敬畏与神秘由此而生!


天坑地漏剖面


施工制作过程

参与施工制作的村民


DFA奖项的宗旨是从亚洲观点奖励基于亚洲问题的创新设计与创作。作品《天坑地漏》获得殊荣,正源于对独特地域特质的诠释——唤醒对地质的记忆就是唤醒人的记忆!        


胡泉纯老师



图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更多精彩文章 ☟ ☟ ☟


■ 名家讲堂|水彩画网络课程正在进行中!
■ 好书推荐|《雕塑华章》(第二辑)作品选
■ 好书推荐|《雕塑华章》(第一辑)作品选
■ 好书推荐:《影响中国美术发展之水彩篇》
■ 一本几年前的水彩画册
■ 家乡即景——刘建军油画作品
■ 陶言心语 塑瓷塑魂|胡发烟

■ 陶艺·陶意|青年陶艺雕塑家张伟泽的“水浒传108将”

■ 刀笔塑魂——郝京平作品欣赏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