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凝香

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

Condensed Fragrant·Series of Chinese Famous Female Watercolor Painters

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Watercolor Paintings of  Bao Lei

包蕾 著



 画册内页 

|Preface


2003年,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我有机会见到了包蕾的作品。当时我经常去重庆,每次都会抽时间去她工作室。几年前她受邀参加重庆器·Haus空间——杜塞尔多夫的驻留交换计划,我也参观了当时她的展览。

经过这些年,她的作品呈现出杰出的想象力,运用这种想象力,她将她的生活(关于当下中国及她所生活的那座迷人的城市的生活)构成了她的作品。她构成不同尺幅作品的方式更像是在向我们展示一种杂技般的动力,包含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所有纠缠成串的物品,如室内和室外的技术、工业的物品,甚至是简陋的日常用品。所有这些都由这种充沛的动力从当下中国所具有的特色中提炼出来,同时结合了一种美好的平衡与幽默感——这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行为与互动的特色之一。此外,通过对色彩的控制,使色彩与白纸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画面不同成分之间的平衡的运动与呼吸。这种呼吸由此成为她如何将所有的生活以一种平衡飘浮上升的状态的呈现——一种乐观的视角,以及我们怎样通过参与生活而分享生活。

因为欣赏她的作品,我于今年1月邀请她参加我策划的“艺术是我的氧气”的展览,在汉堡Trommel街7号的八号沙龙艺术空间展出。观众们——大多是艺术家——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包蕾自己为这个展览写了作品陈述。几年前我也曾为她和艺术家小杨在重庆举办的双个展画册撰文。


/[德]乌苏拉·潘汉斯·布勒

德国著名史论家

卡塞尔艺术大学现代艺术史教授



简介|Resume

1979年生于四川广元。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水彩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展览及获奖情况:

2017:

“重庆市第六届美术作品展”(重庆)

“重庆市妇女书画大展”,获二等奖(重庆)

“山水之间——2017水彩·粉画风景邀请展”(重庆)

“第二届全国女性水彩·粉画展”(西安)

2016:

“重庆·心迹——当代青年艺术家纸上作品展”(重庆)

“第六届重庆市水彩·粉画展”,获优秀奖(重庆)

“‘艺术是我的氧气’纸本作品展”德国汉堡八号沙龙艺术空间(德国)“艺起来2015年度艺术家”

2015:

“重庆LP艺术空间开幕展”(重庆)

“首届全国女性水彩·粉画展”(西安)

“重庆市女子书画协会20周年庆画展”(重庆)

“凝视——当代女画家作品双年展”(河北)

2014:

“第五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重庆市选送作品展”(重庆)

“浓妆淡抹——2014佳想安善美术馆水彩邀请展”(重庆)

“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邀请展”(广州)

“新星星艺术节”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3:

“无限——郊区的胜利”(重庆)

“女子书画作品展”,获二等奖(重庆)

“城市幻象——重庆市青年美术双年展青年教师特展”(重庆)

2012:

“第五届重庆市水彩·粉画展”,获优秀作品奖(重庆)

“日常转译——时态第四回群展”(重庆)

2011:

“梦想照耀着现实——第三届黄桷坪艺术生态展”(重庆)

“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杭州)

2010:

“重庆艺术走进生活启动展暨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重庆)

“一捻红——重庆市女性艺术家书画大展”(重庆)

“Chin Chin——四位艺术家在杜塞尔多夫展”(德国)  

器·Haus空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重庆)

2009:

“前进美教——川美新写实师生作品联展”(北京)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四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重庆市选送作品展”(重庆)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市妇女书画大展”(重庆)

2008:

“成都浓园国际艺术展”(成都)

2007:

“东张西望——小杨、包蕾油画双人展”锦瑟画廊(重庆)

“耳闻与口传的四方——第三届贵阳双年展”(贵阳)

“艳色记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晚夏新烨——都亚特北京开幕展”(北京)

油画作品《2006年5月》《2006年6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

“来自重庆的当代绘画” 迈克当·斯图尔特艺术中心(加拿大)

2005:

作品《我的幸福生活No.6》入选“重庆市第三届水彩·粉画展”(重庆)

“来自重庆的坦克”木生当代美术馆(深圳)

2004:

作品《镜子》入选“同饮一江水——重庆、上海水彩画联展”(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成果回顾展”(重庆)

“第三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届全国美展选送作品展”,获优秀奖(重庆)

2002—2003:

分别获上海马利奖学金一、二等奖

2001:

“中国水彩画艺术大展”(北京)

2000:

“第二届重庆水彩·粉画展”(重庆)



东张西望Looking Around

20多年来,重庆一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城——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幸运——它一直从某种程度上抵制着意向不明和暧昧的现代化模板。从欧洲的经验来看,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他们的幽默、想象力以及他们那种即使身处逆境时仍不忘乐观地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和创造乐趣的能力。这让人联想到个性鲜明的意大利人和他们那融入玩笑中的机智,在这种比较之下,重庆人似乎更像意大利人,他们可以与以在日常生活的“戏剧”中展示出无限激情和创造力而闻名的拿波里(意大利城市名)人相媲美。这两座山城都同样拥有街边的露天小饭馆及由叫卖声与车辆巴士的噪音组成的交响乐,这种由自然和文化的元素混合而成的奇妙“混乱”一起构建起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东张西望中,包蕾将周围这个无法控制的创造性世界融入到她的作品中,把这种似是而非的混乱和貌似有序的结构以一种隐喻的方式通过图像展现在画纸上。重庆那种千变万化的如万花筒般的日常生活被画面中室内和室外的穿插自然地混合起来。

包蕾常用很精细与敏锐的色彩,并在画面的许多地方直接留出白底,如此便使一种被强化了的气氛渗透进那些拥挤的日常用品之中。室内和室外通过无数的细节融为一体,这些细节在视觉上如同繁茂的树枝一般相互交错又互相联系。从这些画中还可以看到更多:所有的物品,由于没有考虑其真实的边缘线和相互间的透视关系,如魔法般地变成了拥有自主权的生命体,就像人们在一个露天的饭馆里安排座位,它们悄悄地在画纸上游走着,直至找到了一个对大家来说都最舒服的位置时才会停下。有时候这会使你产生一种幻觉:所有的物品都是杂技演员,这不仅是因为它们那种真实的出场姿态,更因为它们在画面上创造了一种流畅和流动着的平衡,这些自然的或文化的东西通过这种犹如高空走钢索般精准的平衡将相邻的房屋连在了一起。这些引人入胜的细节散布于画面上和所有的日常用品之中,它们在找寻着每一个新的姿势和组合方式,由此所构成的每一幅画面都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要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无生命的,所以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试图让我们遵守你们的秩序。


/ [德]乌苏拉·潘汉斯·布勒

德国著名史论家

卡塞尔艺术大学现代艺术史教授



“思”的“微小”和“谦逊”

Tiny and Humility of Thinking

观包蕾女士的水彩及佳想安善展有感

Reflections on Bao Lei’s Watercolor Exhibition in Jia Xiang An Shan Art Museum

昨日下午观佳想安善水彩展,读包蕾女士的《城市系列》颇有感触,有一种在心间弹拨的弦音,轻轻地摇着,慢慢地散开……

一幅幅城市边缘人们的生存状态,那精巧的结构和色彩把山城一个独特角落的生活鲜活绚丽地展现了出来。本来那种生活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灰色,却被包蕾展现得如此鲜艳光彩,而这种呈现正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群的心态把握——始终是乐观的。生活的精彩不在于你身处何处,而在于你对生活的乐观和自得其乐。他们不是生活中的被同情者,而是生活存在和生活幸福的创造者,可谓幸福生活的诠释者和实践者!

最能打动人的艺术是情,情致之间是思想,没有思想的情是飘移无家的,只有思的情感才有归属,才能安顿。艺术就是要让人能找到家而安顿下来。


滩子口 107×87cm 2013年


“思”不是那种宏大和高深的,海德格尔认为思的任务是“微小”的,思的态度是“谦逊”的。在现象学里,思想是贴近地面的,是“大题小做”。胡塞尔认为认识的第一基础是应把握它们最低级的构造层次,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研究那较高形态和最高形态。以前的绘画,人们总会让画家表现生活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去思考把生活复杂化,去琢磨深刻性,而忘记生活本身的自然处,常见的是把生活拔高或放低,很难做到平常。这种本质主义将绘画的意义追求代替了绘画本身,而希望绘画就是去掉“遮蔽”在现象上的东西。现象学恰恰认为没有什么本质性,现象遮蔽的就是“现象”,“在现象学的现象‘背后’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海德格尔)。包蕾的绘画其敏感性就在于对现实的真切认识,视觉艺术的精彩就在于对现实本身的敏锐把握,现实本身就是“现象”,一种相对底层生活的状态就是生活的“最低级的构造层次”,它是理解生活的现实出发点,最可贵的是作者用底层生活的视角去描绘和揭示底层,是“watched”而不是“watch”,所以才会从画面中自然渗出那种带有童稚的无忧无虑,透出那种“自得其乐”的底层幸福感。时刻记住,绘画不是去教育别人,绘画不是好为人师去教育别人应该怎么生活,而只是将这种生活“现象地”呈现出来,把“思”的任务交给“看者”(watcher),让画者的“思”“微小”着,“我没有刻意去显现什么思想”地“谦逊”着,才会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如何去“思”,如何去理解我们过着或将过着的生活的全部意义,而这也正是拨动心弦的“穴点”。黑格尔认为精神与现实意识的自我是对立的,所以他要除去这种自我,让精神的绝对性分化为个人实体运动的灵魂,这就获得了本质性的意义。其实应该反过来看,正是这种现实意识的存在,才会聚集起精神的魂灵,在现实实存中去寻找这种精神才是可以达到的,而包蕾的寻找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便民餐馆 32×24cm 2012年


从技法上看,我觉得水彩画的技法把握在“收放自如”之间,着重“收”,在彰显水“散”“漫”之间把握“敛”,在“疏”“密”之间把握“密”之向度,在“松”“紧”之间重视“紧”,在干湿之间强调“润”“透”之变化。而中国的水墨则重在“放”“漫”和以疏衬密,是在漫不经心之间营造一种似与非似的“意境”。包蕾女士的水彩技法已渐在收放之间,显出对“放”的克制和对“收”的把控。“收”把控不好就会“涩”“腻”,不能做到收之鲜润,然而包蕾的把控大多恰到好处,把色彩和材料的属性以及表达的适切显现得较为充分,虽比龚玉老师老辣的笔法尚有几分差逊,有些地方也略显拘谨,但鲜亮的色彩、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细部,非常养眼又很耐看,既可远观,又可近察,实属难得!

展中龚玉老师的花卉仍是老辣高贵,清新扑鼻,茶馆之生活气息浓郁,用一种宏大的场景来处理市井茶馆,背后几束光的投射,一扫茶馆题材中场景的封闭和压抑沉闷,使人想起《古罗马浴室》那种戏剧舞台的处理——把景深拉开,而龚玉老师则加大景深,用后光来穿透,更好地展现了市井精神中的“自得其乐”。何治东的《会议室系列》似乎与之相应,水彩“染”出来的大气,略嫌伤了水彩的“透”,作者虽试图用“吊灯”“窗帘”来打破这种压抑和沉闷,可仍难以弥补这种“伤害”。还有就是带有一定装置艺术痕迹的“书”展,材料装置和书籍绘别有一番情趣,书堆和书绘墙作为一个整体,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也恰恰对思想是一个限制,似乎只是让人知道了“是什么”,而缺乏引人进入“为什么”的思考。其他如《根》《霜降》比较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在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的深刻性上,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


/伉大林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

2014年10月18日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展览作品

Exhibition Works of Exchange Residency Programme With the Artists of Düsseldorf City of Germany

Bucket or... 13cm×22cm/2010年



X-mas Cookies 13cm×22cm/2010年


X-mas express 13cm×22cm/2010年



创作感想 

Reflections on Artistic Creation

文/包蕾


在我看来艺术和生活是没有谁上谁下的区别,而应该是具有同等的地位的,因此我的画是对自己生活场景的一种记录,我所画的都是我最了解和熟悉的东西,但这种记录并不是很忠实的再现,因为我发现平凡的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与创造性常常会使我感到惊讶,居住在老屋中的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与空间中仍能充分利用手边的一切尽量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而这些“奇形怪状”的房子则因此而拥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只不过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并不是它们真实的状态。它们应该具有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命,有它们自己的世界,而我只不过是个“旁观者”,我自认为可以支配它们,可以站在中间指手画脚,但实际上我的在场只会打扰它们自在的生存。因此我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它们,并使之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而让这种“混乱”在我的想象中以反常的秩序来重新排列、组合,“我”则在画面之外观看这些使我惊讶的场景。



城市肖像系列——老街

Urban Portrait Series——Old Street

万州烤鱼 78×107cm/2013年


金狮子 78×107cm/2016年


城市肖像系列——夜景

Urban Portrait Series——Night Scene

大排档 138cm×110cm/2014年


工地No.4  105x76cm/2017年



城市肖像系列——四开小画

Urban Portrait Series——Drawings on Four Quarto Paper

工棚 48×38cm/2011年


屋顶No.1  38×48cm/2011年



自由生长系列

Free Growth Series

疯狂的赛车No.1  150×107cm/2009年


超级空调 107×78cm/2010年







更多精彩文章:


■ “山水训”故宫藏画•朱炳仁熔铜创作展在京开幕

■ 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大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国美之路大典》首发仪式暨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大展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 展览预告: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大展即将于中国美术馆拉开序幕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 彩墨生香——任耀义中国画作品欣赏

■ 展览预告|光之言说——2018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

■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十周年教学成果展今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 “第二届中国画学会展:时代华章·2018” 开幕式今日于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首展(天津)郭振山作品欣赏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首展(天津)董克诚作品欣赏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投稿联系方式:

E-mail:ysgc@vip.163.com

电话:010—88797730

13911014279

联系人:李太原

微信号:ysgc365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