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变奏:将无形幻化成现实
人类自1300万年前的远古森林古猿起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未曾停止过用脑思考。左右半脑分司理性与感性两大领域,当理性与感知交汇,逻辑、哲思、情感、影像在同一条河里奔流。而蟠龙天地的在地记忆跨越时间的长河,自然而然与城市新生、创艺力量在同一空间产生了回响。自唐代已有记载,元代始称“蟠龙镇”,蟠龙天地的血液里已是千年的文化史在流淌,向上发芽的在地土壤与蒲公英般随风而来扎根落地的先锋艺术交错生长,彼此汲取养分,形成片区独有的交融。
本期Creators100的主角是数字艺术家张周捷与新媒介艺术家冯嘉城,他们是新天地灯光艺术节「光影上海」项目的座上宾,曾多次参与到新天地「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的共创中。
2023年的「光影上海」以“光予蟠龙”为主题,邀请了英、澳、中等多国艺术家围绕蟠龙的在地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在蟠龙天地这场壤接中西、融古于今中的沉浸式灯光盛宴里,数字艺术家张周捷与新媒介艺术家冯嘉城分别将理性的哲思与细腻的感知熔铸于作品《蟠龙之珠·聚》与《画船听雨眠》之中,东方哲思与江南意境在两位的艺术创作中焕然新生。
早在2010年,张周捷便创立了数字实验室,成为了用“算法”与“东西方哲学”等进行“艺术表达”的数字创作先锋实践者。在张周捷缔造的这一工作室里,从纯粹的算法演绎到人类成为影响算法参数的外因,乃至未来不可预料的变革,计算机造物让他享受到了人机共创的兴奋和惊喜。
张周捷Endless Form数字工作室。在建作品
如果你近距离见过张周捷的《数字椅》、digital vessel、《翼》等代表作,你很难想象在这么现代化的计算机语言、数学逻辑背后竟蕴藏了中式哲思——道法自然。“世界是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正如地球有一年四季,月有阴晴圆缺。”张周捷表示,“计算机的逻辑非常简单,但却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自然规律一样。算法生成艺术就是在浩瀚无尽的宇宙中寻求无限的随机性。”
与张周捷的理性、冷静截然不同,《画船听雨眠》的作者冯嘉城是个感性而柔软的艺术家。参展作品名称出自韦庄的词“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寥寥几笔勾画出了烟雨江南的美景。冯嘉城形容自己是“面对陌生人非常腼腆,面对熟人极度开朗”。这样的性格特色绝佳地投射到了蟠龙天地的这次作品中,他把天、河、水、船、雨、人连成了一体,塑造了江南水乡的画面感与意境美。
冯嘉城《画船听雨眠》的作品模型与现场实景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冯嘉城天生对自然感知总是敏锐些,“我的方向感是极好的,几乎完全不用依赖导航这些现代工具,我就能在弯弯绕绕的小巷里找到正确的方向。”冯嘉城笑道。或许正是这样敏感而细腻的感知力,才能创作出《月霾》、《无形万相》这样的作品来。同样是化虚为实,张周捷将计算机中虚拟的图像带到了现实之中,冯嘉城则将空气质量、风速等无形之物一一具象化,充满童趣。
《蟠龙之珠·聚》 DS#Floating©️张周捷数字实验室
蟠龙是昔日的江南街市、今日江南的文化艺术聚集之地。它的国际化无人置疑,但有时也会让人忘了它的根系在江南。而在蟠龙寻根探索,寻回久违的心之所安。
蟠龙,又作盘龙。在创作《蟠龙之珠·聚》之初,结合蟠龙在地的文化精神与灵性语境,张周捷联想到“飞龙而上、盘作锦团”的状态。通过算法,计算机演绎出众多版本的由极小曲面和拓扑形态构成的内外联合的无限曲面,最终被张周捷选择并进行艺术表达的版本,正呼应了蟠龙天地所在地崧泽文化中滥觞的镂空工艺,实现了与蟠龙在地精神内核的回响。
事实上这不是一种主观的符号挪用,张周捷表示:“通过算法生成,演绎出的盘龙姿态就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家通过直觉选择适合在地意境的作品表达,意在通过公共艺术品点亮公众认知的记忆点。当你路过蟠龙时,你就会想起这蟠龙之珠·聚。”
张周捷绘制《蟠龙之珠·聚》的构思
冯嘉城则在数次前往蟠龙天地实地拍摄调研后,选择应用甪直水乡传统服饰的腊染、扎染,蟠龙古镇的石板地基、瓦片、石桥等符号元素,创作出同样大小、不同纹样的江南折纸乌篷船,装置在蟠龙天地的水流之上,与蟠龙古镇的在地元素遥相呼应、声声回响。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我希望我的作品打造出的是一种意境,能留给公众更多想象的空间。”
冯嘉城表示,“我偏好使用柔和的、均匀的光,在我的想象里,当雾气朦胧的时候,《画船听雨眠》这个作品能在较远的视角下呈现出星星点点的氛围。”
与冯嘉城一样,张周捷也将灯光视作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材料,张周捷坦言:“我喜欢在创作时应用LED等新型的灯光材料。”通过编程控制,《蟠龙之珠·聚》中的灯光让整个作品灵动了起来,与中国传统泼墨画中的下笔深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的是,张周捷与冯嘉城都不约而同表达了对挑战的向往:张周捷表示“我不喜欢做重复的创作,我喜欢有挑战的事”;冯嘉城则笑称“我就是喜欢做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我喜欢在困难中发现机会”。在此次蟠龙天地的在地创作中,两位艺术家也都做到了迎难而上、完美落地。
考虑到6000多个镜面等呈现效果,张周捷在《蟠龙之珠·聚》中选择了与数字椅、数字果盘等作品一致的材料,而不锈钢材质使这一重达1600kg的巨物要悬浮于空中成为一大挑战。张周捷团队创新性地将张拉压缩结构与数字算法相结合,通过结构工程师在计算机端的多次测试及1:1还原的实测,确保了这一巨物悬浮的落地可行性与结构稳定性。
张周捷通过算法演绎创作了《蟠龙之珠·聚》
“作品在疫情中就已完成,等待一年后才进行实地安装。一根杆子和几根线拉起来的悬浮作品,既要在验证中稳定,还要在风吹日晒甚至台风等极端天气中耐久,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张周捷透露,“仔细看也几乎看不到作品灯光来源的电线,那些电线或被我们内置,或设计成从唯一一根与地面相连的杆中间穿越而上。”
同样,冯嘉城的《画船听雨眠》也不可避免地面临风吹雨打的自然挑战。由亚克力材料制作的船体重达30-40斤,吃水线需要严格把控在5cm左右,实际布置中还要考虑到不能被风吹得互相碰撞;同时,船体的不规则对整体作品的防水性、船体内部灯光的均匀分布产生了极大挑战。
冯嘉城将各种江南符号应用到《画船听雨眠》的船体中
「光影上海」从不是新天地交给艺术家的命题作文,而是与艺术家在蟠龙天地这一自然、人文、艺术空间下的共同探索。在「光影上海」的筹备至落地过程中,新天地对艺术家的创作表达充满信任,张周捷与冯嘉城均表示非常珍惜这一次的创作机会、自由与创作空间。“非常建议大家去现场看看,那个空间不是同质化的江南古镇形象,而是将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江南意境整合得非常融洽。”冯嘉城分享了他作品观赏的绝佳地点:“程祠广场可以观赏《画船听雨眠》,在地的树影构成了独特的观赏视角,而烟雨廊桥则是观赏全景的绝佳视角。”
张周捷的“数字椅”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esh Chair作品亦被收录到Charlotte & Peter Fiell夫妇的《1000把椅子》中,这是张周捷艺术创作中里程碑式的成就。
张周捷EndlessForm数字工作室中的MeshRare
站在这个智能爆炸的前夜,智力或许正跃进式发展。“我们无法想象未来5年会发生什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张周捷期待计算机的创造力能够转化成价值、造福社会。
而经由《月霾》、《无形万相》、《二十四节气》、《画船听雨眠》等创作,冯嘉城越发清晰深耕于农业艺术领域的规划。近几年,冯嘉城一直在梳理自己的艺术创作脉络,并先后前往中国多个偏远农村调研在农业艺术领域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可行性。
冯嘉城通过布线调试灯光在作品中的应用
“目前计划中的几个新作品都非常宏大,希望能在未来走出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新媒体农业艺术模式,从普世价值帮助农民,助力乡建。”冯嘉城如是说。
两位艺术家在此次新天地「光影上海」的在地创作中各具特色又殊途同归,让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层层激荡。作品通过公共艺术品的表达,在公众内心留下阵阵涟漪。两位艺术家对各自领域的追求将在未来不断介入大众生活的日常,并创造出真实可触摸的社会价值。
或许这正是艺术表达于不同时代的魅力与意义。
摄影:TomTang@Shà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