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的生态悖论
写华为题材的文章很难,如果只是把网上的素材抄抄写写,无脑吹捧吹捧,喊喊口号,写起来比较容易,点击量也会很好,可惜这不是我的读者想看的。如果不小心批评了一下,很有可能会招来很多指责,给扣个不爱国的帽子,毕竟大部分人只会看符合他们喜好的内容,就像抖音算法给他们设计的一样。
遗憾的是,技术本身是冰冷的,无人性的,也有可能是超越国界的。
就像美团的外卖算法,那就是一个通过机器计算将员工效率逼近到极限的冰冷技术,如果需要用道德评判它的话,那么富士康的血汗工厂流水线同样是把工人的效率逼到极限,亚马逊也被指责通过算法压榨物流员工,但是市场竞争同样也是冰冷而无情的,这些企业若非这么做,就会有别的企业通过这么做而将它们淘汰。
昨天,9月10日,华为开发者大会开始举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发表主题演讲。华为正式发布新版鸿蒙OS,明年起华为智能手机将全面升级支持鸿蒙2.0,同时该系统还将会向第三方设备开放。
同时,余承东宣布鸿蒙OS将正式开源,开发者将获得模拟器、SDK包以及IDE工具,2020年底首先对国内开发者发布针对智能手机的HarmonyOS beta版本。余承东宣布了鸿蒙OS的开源路标:从9月10日起,HarmonyOS将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4月将面向内存128MB-4G。
华为鸿蒙会不会成功?
如何定义成功?未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我只能从历史去找一些经验教训,相信华为应该都有所评估了。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台手机一定是诺基亚。2011年之前,诺基亚用的都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统。
在非智能手机时代,每个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比如西门子、索爱、摩托罗拉、三星都有自己的一套,用户没有任何选择,反正界面相当简单,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功能。至于深圳的山寨机厂商,用的都是台湾联发科MTK的Turn-Key方案,即从主板、芯片到操作系统,统统都是MTK的。
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苹果iOS成为了封闭生态的智能手机OS,而安卓抓住了开放生态的机会,成为了手机操作系统事实上的标准。
诺基亚有一段时间不服气,和微软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最后也服气了,现在也改用安卓了。
作为智能手机销量老大的三星也曾想过研制自己的系统,并且也也付诸实践了。
三星在很久之前研发过2个手机操作系统,第一个名为Bada(海洋),不过这个系统最后研发失败了,后面三星不死心和英特尔联合研制推出了Tizen OS,不过这个系统缺陷也很多,软件生态环境也不丰富。因此只敢搭载在低端的三星手机上,和一些智能穿戴设备上,不过由于反馈极差,而后也不了了之了。
从国内来讲,从来都不缺研发手机操作系统的雄心,不过当年高调推出的中联通沃Phone、中移动OPhone已经“失传”多年,联想的手机OS通过了“核高基”评审却从未走向市场,阿里的YunOS也曾红极一时,但是现在已经烟消云散。
以上这些自主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为什么会失败?
它们都源自安卓开源的内核,但是想在其基础上搞自己的一套。问题是,它们无一例外都被安卓拖垮了,原因是安卓的技术更新速度比它们快几个数量级。
以中移动OPhone为例,其用户规模和资金实力不可谓不强,厂商也并非不配合。移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OPhone,UI界面和交互模式已被修改,UI设计已经删除了原生系统的抽屉模式并采用了类似的在ios的设计,在操作和IOS方面,主页按钮返回多任务设计,但android的电容键仍然存在,OPhone本身封装了很多Android API,加上一些自己的API。
可是当安卓从1.0迅速升级到3.0之后,中移动的Ophone更新就出了问题,特别是兼容性,很多android软件都在ophone上出现异常,甚至无法玩3D游戏。
安卓作为强大的开源开放生态,海量的开发者拖垮了其他一切妄想封闭的小团队。
谷歌的安卓团队,多年就是专注于安卓系统本身,而不用照顾谷歌的硬件产品利益,这才保证了安卓作为开放第三方平台的公平性。谷歌自己做过手机,但纯粹是为了炫技或者说为安卓Demo。
我想这就是手机操作系统的生态悖论。
如果鸿蒙还在华为旗下,而华为消费电子产品是其主要客户,那么别的竞争厂商永远不可能采用鸿蒙系统。
鸿蒙成功的极限最多就是华为自有的封闭生态操作系统。
道理很简单,任何厂商发布其最新产品,在研发阶段其产品定义是非常敏感而秘密的,如果核心系统采用了竞争对手的产品,双方势必会产生很多的技术互动,其独有的产品优势就必然会泄密,且还会帮助竞争对手改进其系统,用到对手的身上。
裁判员和运动员不能一起做。
OPPO、VIVO绝不会采用海思的手机处理器芯片,道理也是一样的,万一华为在供应链上卡一卡,优先供应自己的手机呢?你会指望你的竞争对手先给你供货吗?
相似的道理在其他领域太常见了。
英特尔和微软为什么不自己生产电脑?当然不是因为会分心,它们也是做生态的,要让客户有安全感。
为什么新能源车厂宁愿排队去买宁德时代的电池,也不愿意去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因为宁德时代自己不卖车。
ARM为什么自己不卖芯片?因为那样的话芯片设计公司就会转向RISC-V。
市场竞争的残酷之处在于,你哪怕做得再好,如果格局差了一点点,累积起来就会是致命的损失。特别是在开放生态平台上,你不能跟你的客户抢饭吃,甚至不能表达出有这种可能性,客户的一点点疑虑都会砸了平台的饭碗。
回到鸿蒙系统本身,我相信这是一个优秀的系统,但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开放生态平台,仅仅优秀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华为管理层有清晰的战略,鸿蒙在华为架构中到底占有的是什么位置,华为的短板横跨芯片、操作系统、EDA、代工各个领域,要投钱的地方这么多,华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靠自己突破,那么华为愿意在鸿蒙身上投注多少资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