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
上周,一朵推荐了豆瓣人气作者、极简主义倡导人燕麦小姐的文章。结果受到2万多人的关注呢。动力十足的她再接再厉,为第1整理术发来原创文,甚至早于她自己的微信公号“燕麦微文字”。真是让人感动!
“66件生活物品大挑战”,你敢尝试吗?先看看这篇文章。
很多人都有类似感觉,每次整理房间都像一次记忆旅行。角落里翻出的陈年旧物,学生时代留下的课本笔记,曾经心爱的鞋帽衣物,还有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旅行纪念品,一张卡片,或是一本地图。这些东西就像旧照片上的一处风景,明知不会再去,却难舍昔日情结。
于是,捧着旧物思量半天,扔否?不扔否?最后终于还是束之高阁,等待下一次的大扫除,再拿出来纠结半天。
虽然极简主义的盛行,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观念,让我们有了少买、少囤、多扔的想法,但是回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想要过两袖清风的神仙生活,又谈何容易?
朋友是一个极简主义的追随者。她有一个庞大的项目正在进行中,那便是:清理自己的物品,将所有生活物品精简到66件,其中包括衣服鞋帽、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等所有道具。
之所以说那是一项庞大的计划,因为那牵扯到物品整理、内心发掘、认识自我、重塑生活等一系列庞大的活动。但是大部分的极简主义追随者,都没有认识到这背后的深刻关联,而是一股脑地投入到各种行动中去。
一段时间后,见到那位挑战66件生活物品的朋友,问她,只留66件物品,做到否?不料她深深叹一口气,说,累啊,每次扔东西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扔掉的,哪些还可以挪作他用;有些东西扔掉了再捡回来;有些东西,扔起来容易,想起来却后悔。扔东西比囤东西要累一百倍,心累,纠结,烦忧。
本想摆脱物的困扰,却被卷入另一种焦虑。极简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
在一个小站上读到这样一句话:“Minimalismis not about throw away things, it’s about get rid of things ”。翻成中文来讲,就是“极简主义不是关于扔东西的哲学,而是关于放下的哲学。”
关于放下的哲学。多么深刻的概括,一句击中极简主义的要害。它所倡导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扔与不扔,更不是形式上的各种目标与攀比。它所倡导的,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
那些还在纠结扔或是不扔的朋友们,不如将那些陈年旧物,穿或不穿的衣服,有用或无用的小物,统统都放下吧。放下你的纠结,放下你的回忆,放下你的不舍,放下你的放不下。
曾经让你心心念念的小物,也许并没有那么好。那些曾让你纠结很久的衣服,也许并不适合你。也许,我们对于物品的依恋,不过是源于妄想与沉沦。
比如一件过时的旧衣服,因为上面有往日的痕迹,与其说不舍得衣服,不如说不舍得那些过往。留一个纪念给自己,以便可以重温。
比如一件暂时没用但以后也许会有用的小物,与其说勤俭不浪费,不如说是沉沦于一种对未来的想象。
以后,以后。万一,万一。太多关于以后和万一的妄想,把我们困于扔不掉的成堆物品,更把我们困于“扔不掉”的烦恼之中。
有人说,极简主义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么少的物品,过着多么简朴的生活,而在于,假如一场大火烧毁了你的家园,你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幸福生活?假如曾经心爱的书本和唱片,弥足珍贵的定情小物,费尽心思画下的油画,硬盘里的上万张照片,还有你的钱包和存折,一切的一切都被焚烧殆尽,你是否还能够一如既往地幸福生活?
回答yes的人,他们有着世界上最纯粹的幸福。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以及如何去取得。
凯鲁亚克有本小说,描写了两个年轻人离开城市,去山野里寻找自由与真理的故事。也许故事的主人公是幸福的,他们自由而自在,可以完全主宰自己的生活。但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像凯鲁亚克笔下的行者一样,抛弃城市的生活,去山野寻找自由与幸福。我们一样可以在城市获得幸福。
城市的便利,城市的欢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然而当一场大火席卷了整个城市,将一切的一切焚烧殆尽,我们依然可以在山野获得幸福。这就是放下的力量。
©本文是燕麦小姐为本号的原创作品。图片是一套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住宅。其他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
生活太纷繁,我帮你整理
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微信ID:diyizhenglishu
微博:@第1整理术
微店:第1整理术小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