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去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作恶的基因
「 学者荟大讲堂开讲了!
喜欢陶瓷收藏与鉴赏的朋友长按上图二维码,
即可预约学者荟荔枝微课大讲堂,免费收听吴昊说瓷 」
■文 | 缓缓君
■来源: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柴静说:“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人性。
只是,对人性之恶的透析,可能会让你觉得心里不舒服。如果你是玻璃心,要不要往下看,还请再掂量掂量。
1双城的创伤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写过一篇名为《双城的创伤》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强的心理冲击。
那时候柴静还在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她的搭档老范(范铭)找了一个选题:
一周之内,同一个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媒体认为可能是邪教造成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柴静不信邪,和老范一起深入一个名叫“双城”的小镇,去探寻事件的真相。
第一个自杀的女孩叫苗苗,她眉目如画,小尖下巴,笑起来大眼一弯,十分漂亮。比漂亮更重要的,是她“能理解人”,她是能“听别人说话的人”。因这份特质,她成为一个六人小团体的核心,她们一起立下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
5月19日,苗苗在课桌上刻下了“519”,然后服毒自杀。随后5个孩子先后服毒,所幸都被救起,但蹊跷的是,每一个孩子都在课桌上深深地刻下了“519”。
苗苗的自杀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次聚会,有流言说她被一个男孩子摸了胸部,被几个低年级的学生看见,消息传了出来,“说得很可怕”,由此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视节目里,柴静向观众讲述了这个因聚会流言而起的故事。
但她在书中透露,这件事成了她和老范多年之后一直耿耿于怀的事,因为她们没能说出真相:她们只是呈现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却没有呈现故事背后孩子们之间的爱恨纠葛。
年级里,有很多男生喜欢苗苗,而苗苗喜欢小杨。小杨是班上年龄最大最高个的男孩,苗苗平时称他为“哥哥”。
在苗苗自杀之前,她和小杨吵了一架,原因是苗苗又认了一个学校的保安当“哥哥”。小杨生气不理苗苗,苗苗百般哀求,甚至捡起砖块砸向了自己的额头,“血和着砖灰流下来”,却依然无法留着小杨的脚步。苗苗转身回到操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跪下,说:“我对不起杨……”
在出事的聚会上,一个喜欢苗苗的男孩想要抱她,苗苗不愿意,却在小杨的一句“让他抱”之后,被另一个男生拥抱。也许还有更进一步的举止,被外人看到……
故事还不止于此,那个聚会击中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冲突。当初一起签了“有难同当”誓言的六个女生之一,在聚会上当着苗苗的面向小杨表示好感……
人性的真相隐蔽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无法公之于众。
为了保护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电视屏幕中的“真相”,那些琐碎的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纠葛无法呈现在屏幕之中。正如柴静说的:“这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政治正确’。”
在节目的最后,柴静在镜头前说出了她的感受:“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即便只是读小学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如同一座人性的迷宫。
2一场关于人性的行为艺术
1974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进行了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
她把自己麻醉后绑在了椅子上,旁边是一张桌子。
桌子上有72种道具,包括玫瑰花、画笔、口红以及刀、枪、皮鞭等等。
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最初,好奇的人们只是试探,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也有人帮她冲洗……
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无论如何摆布,阿布拉莫维奇都不作任何反击。
在真的意识到自己可以所欲为后,有人剪开了她的衣服,然后往她身上吐痰,有人把玫瑰花上的倒刺粗暴地扎在了她的身体,人们变得越来越疯狂。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 最终被群众阻止。
这次的行为艺术持续了六个小时,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内心充满了恐惧,但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结束后,她站起身来走向人群,人们四散逃跑。
阿布拉莫维奇哭着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人性的深处,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
3破窗效应
犯罪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破窗效应”,意思是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拆掉,并打开顶棚,遗弃在纽约贫民社区的街头,另一辆完好无损的停放在中产阶层的社区。
不到10分钟,有路人对停在贫民社区的那辆车进行偷窃,把电池、散热器等值钱的东西拆下来带走。再接着,有人刮花车身 、敲碎玻璃。3天之后,车子变成一堆废铁,连小孩都去糟蹋,而停在中产阶层社区的那辆车一直完好无损。
是因为社区不同,人的素质不同吗?
一周后,研究人员敲碎了另一辆车的玻璃,仅仅几小时,车子便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如果有人砸烂了路边的玻璃无人理睬,就会有更多的玻璃被砸烂。
如果有人在街道乱丢垃圾无人清理,就会有更多的垃圾堆积在那里。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别人都这么干,我也可以干,反正我又不是第一个。”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不也是如此?
第一个施暴的人,就是打破窗户的那个人,而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并且愈演愈恶劣,直到挑战最恶劣的底线。
马斯洛说,思想史就是一部说人性坏话的历史。
几千年的文明教化,树立了人的道德底线,可是,把人类退化成动物,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周围的人都在作恶。
2、作恶没有被制止。
红卫兵批斗“三反”,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卢旺达种族大灭绝,无一不是如此。
4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关于人性的实验还有很多,著名的如“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和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研究人员挑选了一批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并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
第一天,风平浪静。
第二天,无聊的囚犯们开始挑战权威,撕掉自己囚服上的编号,并且取笑狱警,并由此发生了激烈的对抗。狱警脱光囚犯的衣服,没收他们的枕头被褥,半夜让他们起来报数,甚至还对囚犯进行分化,服从管理的囚犯能够得到一些特权。
第三天,一名囚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而歇斯底里地失声痛哭,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就这样被另一群“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折磨得几近崩溃,最后只能退出实验。
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津巴多被监控屏幕中的画面惊呆了,侮辱和暴力突破了他的容忍限度,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
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但他却举起了反旗,最终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魔鬼)
书中详细记录了实验中的种种细节,并结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人的影响。
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
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
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
人性的脆弱超乎你想象。
佛家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指的就是佛性和魔性同存人心,造就人性,而科学的解释是善恶都存于基因。
所以不要考验人性,不要效仿恶行。
道德的建立如蜗牛前行,恶的力量却摧枯拉朽。
有人打烂了第一扇窗,就该有人站出来制止。
以理性和良知去担当,大概是这个时代最有希望的事。
5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40年前,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研究——棉花糖实验。
米切尔博士召集了数百名4岁的孩子,让他们待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桌上放着一块棉花糖和饼干。
她告诉小朋友:她会离开一会儿,桌上的零食可以吃掉。但如果等她回来的时候零食还在,就可以获得双倍的糖果和饼干。
博士离开后,有些小孩一分钟也等不及,就吃掉了零食。
有些则可以等上20分钟,获得双倍奖励。
实验的有趣之处在于孩子们长大后的表现。
14年后,那些能够等待奖励的孩子,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都更为成功。
棉花糖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和失败,并不单靠聪明和努力,还需要自律。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代有一句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猛虎和蔷薇是人性中的两面。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沉睡着一只猛虎,醒来时会肆意冲撞;但人生又像花园,会因清晨在一朵蔷薇上留下的晨露变得温柔恬静。
猛虎代表人性的欲望,蔷薇代表人性的善良。
心中若只有猛虎,难免被欲望驱使;若仅存蔷薇,又少了自保的锋芒。
进化心理学给我们的解释是:人性之恶,它存在的价值,是为了生存,因为远古人生活在丛林时代,这是必要的,也是进化留给我们的本能。
只是,在文明社会,恶性的发生,又该如何去评判?
这要看当事人是不是有选择的余地。他是别无选择,还是放纵欲望?
这个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必因为一些杂音而太过困扰,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能和自己本能和谐共处的人,活得更通透,也会有更好的人生。
关于作者//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新书《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已温情上市。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喜欢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美德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学者荟今日推荐
作者签名版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
¥50
▼
长按识别下方“阅读原文“可入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