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良知是一种力量,真诚的时候才会出现
良知是一种力量,真诚的时候才会出现。
遇见最好的自己, "自我的觉醒"是关键。有的人活着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自我的觉醒。孔子为什么会强调自我的觉醒呢?
春秋时代末期,那是一个乱世,天子失德,礼坏乐崩。被统治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发言权。这时出现一个大的问题,善恶不分,在这个社会上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第二分清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这样一来一般老百姓就要问了,我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呢?
一个人行善避恶有什么理由呢?我归纳了三点:
第一:社会规范,你行善别人鼓励你,你为恶法律惩罚你。第二个:信仰宗教。但是很多人不信宗教,宗教不能像法律一样作为一个普遍的规范。只剩下第三条路,就是让每个人的良知。
孔孟都强调良知,但是绝对重视社会规范、礼仪跟法律,同时也尊重你的信仰。很多人听到良知就说良知是善的,我们用词表达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良知不是善的,良知是对善的要求。你说一个人有良知,并不代表他是好人,只代表他对善有要求。良知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真诚的时候才会出现。
真诚和邪恶势不两立。你能说我很真诚地作弊,很真诚地骗人?
什么叫真诚?这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有真诚才能走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真诚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
我用《易经》里面的两句话来说。第一句:“闲邪存其诚”,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这代表什么呢?真诚和邪恶势不两立。一个人真诚绝不能允许自己去做邪恶的事。你能说我很真诚地作弊?我很真诚地骗人?这是矛盾的话,你真诚就受不了邪恶,真诚和邪恶势不两立,人性向善。在行为上面,真诚不是脑袋里面想就算了,要行为上跟邪恶势不两立。第二句话:“修辞立其诚”。跟别人往来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沟通,表达自已内心的情感。说话绝不能尖刻伤人,这叫“修饰言词”,“言为心声”嘛。
真诚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否认,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快乐,从身体再到心灵上、精神上。身体上的快乐最容易吸引人,但是也最容易忘记。人的快乐一定要提升到心灵的层次,精神层次。外在的所有一切所有快乐都比上内心坦坦荡荡的快乐,所以我经常自我反省,要三省吾身。替我的老板、领导做事有没有尽忠职守,跟朋友来往有没有坚守信用,我教给学生的有没有自己实践。学儒家之后这种真诚常常自我反省,每天这么做。
像鸽子一样纯洁,像蛇一样机警。
前几年有一个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因为我年纪比较小,长辈也经常说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我就想问一下,人到底应该是坦诚相见,还是应该有所保留呢?
你问的很好,我说一下怎么跟别人来往,有三个原则:
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这个真诚代表什么?我跟你第一次见面就要小心了,刚刚见面不认识你。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两个人来往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在社会规范下我们的关系怎么发展。
你刚才说要不要理陌生人,人的情感一定是慢慢发生的。耶稣派他的门徒去传教的时候跟他们说了一句话,“你们要像鸽子一样纯洁,但是要像蛇一样的机警。”长辈劝的话是好的,对陌生人要小心,不要上当受骗,跟别人来往如何如何。这都是正常的方式,我们学儒家之后,不意味着好人变成笨人。孔子是很聪明的,我讲两个小故事你们就知道了,孔子是多么灵活的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次在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饿了几天,子贡弄了一只烤猪回来,孔子立刻就吃,吃了再问怎么来的?子贡说是抢来的,吃了“不义之猪”。这个就是吃饱了再说,这个就是变通,儒家讲变通的。
有两个国家在打仗,他被软禁了,几十个人都不准走,我们正在打仗,你们走泄露情报怎么办。孔子最后签了一个约保证不去魏国。结果孔子离开了之后就立即带学生直接去了魏国。子贡就跟老师说你签约不去的? 孔子说君子在被威胁的情况下签的约不算。你学儒家一定要越学越聪明,但是怎么分辨进退要有适当的分寸,这个最难。千万不要突然之间一刀切,完全不相信陌生人,或者完全相信,这不是儒家,真正的儒家要懂得人情世故,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保护自己,才能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