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不落后的同时坚持体育活动?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家老二闹闹第一次走上冰场。当时他是零基础,摇摇晃晃地在冰场边缘扶着板墙走,一节课摔了不下50次。到今天,他已经代表学校和俱乐部多次参加比赛。
看了这个视频,我还是满感慨的。这一年来,我们全家在体育课外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除了冰球,老大和老二课外还参加了游泳课。每天下午一放学,他们就赶往冰场、泳池。即使在居家学习的这段日子里,老二还是每天自己在家训练两小时,老大每天跑步5000米。这两天家附近的池塘结冰了,老二就练得更欢了。
我发现,学科类和体育类的课外学习,还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个区别是,体育类的课程比学科类好“推”得多。因为小朋友都愿意学。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体育训练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前期。这样就特别能鼓励人。语数外就不同了。你投入了不一定很快见效。
二则,体育活动构建了一个学校外的社交圈。孩子因此认识了同年级甚至很多高年级的同学。
虽然学科类也可以按照小组做作业或者参加竞赛,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学。体育活动,尤其是有对抗性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就不同了。孩子们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共同上课。他们之间要展开协作,还要和对手、裁判沟通,要去学习、理解和运用规则。他们必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密切的互动,这比语数外学习更具挑战也更有意思。
第二个区别就是年龄了。一过三年级,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孩子就少多了。到了初中就更少。这也很容易理解。孩子大了,学业紧张了,就没时间了。
不过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投入产出不相称。
任何领域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都离不开金钱、天赋和持久的勤奋。和学科类相比,体育的投入只多不少。
每一项运动都需要专门的教练、设备和资源。学科类可以在校学,也可以在家学,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学。体育,尽管也能自己练,但核心内容的训练,必须要去专门的训练场地,让专门的教练来指导。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接送和陪练时间。
学科类的学习,还有校内老师和校外广泛资源的加持。体育类除非本人特别有天赋,主要投入都来自家庭。
但是,体育作为一个职业出路,是比较狭窄的。体育的人才选拔是一个陡峭的金字塔结构,竞争极为激烈,顶尖的永远只有少数。相比之下,学科类的职业出路要宽得多。 语数外学得好,可以选择的行业成千上百。
可以说,孩子打球以后,我才知道语数外学习有多香,性价比有多高。
这当然不是否认体育活动的价值。其实,看到那些高年级的孩子不得不减少体育活动,我觉得很可惜。孩子的年龄越大,体能和理解力也提高了,学起来可以更轻松。而且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缓解学业紧张的压力。
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呢?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过去,我让孩子参加体育课外班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这个目标已经初步达成了。未来,我的目标,不是孩子能赢得多少场比赛的胜利,或者培养一项有助于升学的特长,而是孩子能够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坚持一两项体育活动。
今天分享一下我们目前的想法和做法。
项目选择:
选择孩子感兴趣,且可以陪伴孩子比较长时间的运动项目,而不单只关注项目是否具有展示性或者能够获得有助于升学的竞赛成绩。
1 至少选择一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比较方便参与的活动,比如游泳、球类等。
2 至少选择一项具有对抗性的集体体育活动,比如篮球、排球、足球、冰球等球类运动。
3 避免同时选择多个需要早期专项化练习的活动,比如体操、花样滑冰、钢琴、小提琴等。这些活动往往对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精细化程度要求很高,家庭容易陷于大量的专业化训练,亲子关系受损,孩子容易造成倦怠。如果同时练习多种此类项目,对孩子和家庭的压力会比较大。
目标制定:
如果以竞技选拔为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赢。所以提高技术和积累比赛经验是最重要的。如果是为了育人,则有更丰富的目标:
1 孩子是否提高了自理能力,比如可以独立去上课,独立穿脱装备,独立并自觉完成训练和课后练习?
2 孩子有没有交到朋友?孩子能不能自信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协作,能否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能不能帮助落后的同学一起进步?
3 遇到失败或者瓶颈孩子能不能挺过去,并且想办法克服?
4 孩子有没有赢的欲望?是否愿意为了赢得胜利而努力?
学习方式:
尽量保持稳定、高频率的学习。这样小额、高频、分散式的学习,其效果要比脉冲式的突击大量练习要好得多。
1 先期不必大量投入设备,也可以以二手装备为主,随着学习的目标逐渐坚定再加码。
2 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应该上课、自学以及同伴学习三者并举。除了上课跟着老师和教练,平时还是要自己去反思和练习,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找和同伴一起学习。
即使是对教练、场地和设备有一定要求的体育类课程,平时的自我训练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疫情频发的时候。自我训练对于保持孩子的状态很有帮助。
3 和学科类一样,体育类课程的自学,也可以采用跨学科和多感官的方式。比如,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电影就是《冰上奇迹》,最喜欢的英文书是阿加西的自传《Open》。他们平时也会在网上看运动达人的视频来学习动作。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规划运动、选择机构和团队和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等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进行学科类自学,以留出大块时间做体育训练。
1 尽量选择教练可以提供接送或者可以和同伴互相帮忙接送的机构或者团队,以备不时之需。
2 学科类课程,学校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时间为1:2。虽然看上去很多,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进行学科类的课外学习,并且尽量通过自学而不是上课学习。
3 体育类课程,要求专门的教练、场地和设备,而且每一轮完整的训练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上课和课外自学习的时间比为1:0.5到1:1。举例来说,老二闹闹的冰球上课时间每周三到四次,每次接送和训练总体要花四个小时。那么他每周在家的训练时间总共是6到16个小时,包括体能、拨球、射门等。老大朵拉每周游泳两次,每次上课从接送到训练共三个小时。现在因为疫情无法去游泳,所以在家每天跑步5000米,每次花40分钟。
这是一年来带着两娃参加体育活动的心得,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抱着育人而不是竞技选拔的初衷,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稳定持续开展,而不指望短时间大力出奇迹,我们和孩子更容易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