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屋不扫果然就扫不了天下|BetterRead

2016-02-04 郭瑞东 BetterRead


文|郭瑞东

微信公号 混沌巡洋舰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成为什么,追根究底决定于我们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你如何归类总结这些信息。The organized mind: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Overload,就是一本在信息超载的时代里如何规整自己心智的书,这本书不只要告诉你怎么做,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作者由于其神经科学的背景,所以对原理的解释读起来言之有物,不空洞。这也是这本书相比其他自助类读物的优势。

 

古人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什么是这样?照我根据这本书的理解,是因为打理一间整洁有序的房屋所需的心智模式,与打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所需的心智模式是类似的,如果你在前者上有了良好的习惯,并且明白这样做背后的道理,那么推而广之,这些道理是可以应用到工作与学习中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是归类与层次化。


举个例子,对心智活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模式与专注模式,这里不同于《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分类,探索模式不是一种默认模式,而是你无所事事的发呆时大脑的状态,这时你的思考不是固定到某一个具体的点上,而是自由的寻找看似不相关的想法之间的连接,在这时你最容易产生有创造性灵感,这种也是你找到人生超物质(spiritual)意义的时候。


相比于毫不费力的探索模式,专注模式消耗很多注意力,可以分为两个子类,一是我们专注的做一件事时的状态,比如推导数学公式,填写报税单,另一种是我们为未来做计划时的状态,这时需要权衡得失利弊,评估不一致的信息的真伪,为未来制定详尽而可行的计划。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就用到了归类和层次化的方式对人类的认知做了多层级的归类,这种自我指称也是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处。

 

为什么需要分类,因为分类隐藏了事物不必要的细节,让我们花最少的精力去编码最多的信息。而层级化也使不同概念间沟通变得能够只用几次概念间的跳跃就到达。这是认知这个世界最经济的方式。对秩序的追求,是天生的。


由于人类认知的主线是分类与层次化,我们在处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也需要“顺天而行”。结合这本书的阅读和我个人的感受,我对信息的分类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是否重要,是否相关,是否独特,是否紧急。

 

首先讲信息的独特性。当今的人际网络,容易出席echo chamber的现象(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中相同信息的反复出现,而相反的意见则被屏蔽),当一则信息重复的出现,被刷屏的转发,大多数人会过高估计这则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则流行的消息,我们要在自己接受这条消息时相应的减少这条消息的优先级,不要把流行的信息看成是正确的或者重要的信息。而对于那些独特的消息,或者那些结论相同但论述原因不同的信息,但我们则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即使两则信息得出类似的结论,但不同的论述方法与不同的论据,这其中仍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另三个维度是信息是否与自己当前做的事是否相关,该信息是否有深远的影响,是否急需处理。紧急的信息激起我们fight or flight的本能反应,容易被优先处理,而重要的信息往往比较长,更加难以全面的理解,但理解后却收益很大,大多数人对挫败的容忍都不高,这导致我们对重要却难懂的信息常常忽略。相关的信息的判断标准是基于我们当下正在处理的任务,即专注模式下我们的注意力聚焦的领域,不相关的信息对我们当下没有多少用,但在探索模式下却能提供素材。

 

我们在接受到一则新的消息后,首先要做的是问自己,这则信息和我当前要做的有关吗?这则信息是否重要?是否需要立刻处理?这种信息在我的社交圈里是否流行?


也许四个问题有些太多了,16个组合的分类过于复杂,那么你可以将这四个问题分成多个层级,先只问自己两个问题,分四个象限然后个人就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需求,根据事先定好的各类信息的优先级顺序排序,选择那些信息丢弃,那些信息委托给其他人处理,那些立即执行,那些进入待命状态,等自己有一段较长的不被打扰的时段专门应对。

 

本书的另一主题是记忆是不可靠的。这里引用一个书中的例子,来说明人类记忆的不可靠。911后,大部分美国人都知道北塔比南塔提前20分倒下,我们都以为自己记忆中看到电视上也是这样播出的,而实际上电视台是在南塔倒下后同时播出这两组画面的。在这里,我们混淆的事件本身的顺序与我们看到的事件的顺序。另一种虚假的记忆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的联想。


为了应对我们记忆力的短“带宽”,我们需要的是将我们的记忆”下载”到外部的媒介上,而由于外在的媒介看似有无限的容量,我们在下载的过程中就没有模仿人脑组织信息的方式,比如,我们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笔记本,没有对电脑中的文件夹做层级化的分类,正是由于这个的问题,导致了在信息过载的年代,我们感觉到不堪重负。


所以,对于物化的记忆,不能因为其无限的容量就不加整理,上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硬盘。比如定期问问自己房间里的东西我现在需要用吗,用处大吗,需要频繁的使用吗?然后决定哪些东西可以捐给慈善组织或扔掉,那些需要被放到显眼且固定的地方(防止找不到东西的办法总是放在固定的地方),那些需要被放到库房。这三条总结起来既是把东西放在最可能需要它的地方。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有些疲倦了。这是正常的。研究表明,频繁的任务切换容易导致焦虑,本文先从分类和层次化的认知规律讲起,接着说到了记忆的不可靠,又说到了整理房间。这未免有些多了。大脑只能同时处理4件事情,所以再讲一点我们就结束。


这本书的另一个观点是,我们需要在高效快捷的在探索模式与专注模式下进行切换,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的高效运转。这里与智慧城市(social physics)中关于城市的理想布局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理想的城市要既能将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也要能让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很容易的专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对应的,我们个人在处理信息时,也要能调整好探索与专注的时间比例。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多半会忽略自己所在领域的进展,而一个每天刷大佬们故事的朋友圈创业者,也不会做出什么成绩。


想要成功,我们需要的是一段沉浸专注的时光,这段时光里你需要屏蔽那些争夺你注意力的东西。


我们需要及时接触到最新最独特的信息。当前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些信息都在;当前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些信息都被错综复杂的网络连接起来,以至于我们难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the organized mind这本书教会我们要去查看信息之间的连接,通过信息之间的连接方式(流行性)与信息与我们自身的连接方式(相关性、重要性、紧急性)对信息进行层次化分类。对meta data(即关于数据的数据,如数据质量,数据的可靠程度)的关注,如同自我指称一样,是科学进步的秘诀,也是聪明人才有的品质。 


你还想读

郁达夫为什么每天励志但还是拖稿最后只好去打牌

用足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孩子掌握阅读之路


扫码赞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