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心理治疗旅程|BetterRead

2016-03-26 船长 BetterRead

文|船长


首先谢谢BetterRead英文书漂流瓶计划以及捐书者邓先生。

 

这是一本心理学漫画,这本漫画与一般的漫画不同之处在于,漫画下面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是作者对漫画内容进行描述评价。整本漫画画的就是心理治疗师Pat(即P)对客户James(即J)的治疗过程,作者的旁白会进行一些原理解说或者判断治疗师的行为得失。


阅读经历告诉我,一本书的第一次创作是在书出版之时,第二次创作是在读者阅读书的时候,不同“阅历”的读者注意到的点是不同的。下面就看看我注意到了什么以及一些联想吧。

 

P对J的治疗是从预约时就开始的,p从j的声音,说话语调以及头像照片就开始评估j的性格,也就是说,从患者开始接触治疗师开始,治疗师的治疗就已经触发了。有经验的治疗师会避免把患者当顾客,应当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深入体会患者的感觉,因此,他们的关系不是医患关系,也不是卖买家关系,而是partner。治疗师要机智地把前两条线掩盖,而凸显战友的关系。

 

比如,不要给患者任何“我可以治好你”的承诺,这听起来像一起市场交易行为。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可以分为两类,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前者是金钱交易,后者牵涉到感情礼仪。假如混淆两者的关系,往往会出现很尴尬的事情。一个典型例子是与熟人合伙做生意。因此,一些商标、口号、实现付款等商业元素的出现都会不利于治疗。治疗师选择的工作地点是她的家,而且,她穿着很随便,第一次见J还是穿着拖鞋。一个好的治疗过程是有一个有意愿的客户,结成有统一目标的联盟,以及改善的希望。

 

第一次谈话时很重要的,直接决定着下次客户还会不会回来。这时,最重要的成就是让患者说出自己的事,第二才是与患者建立稳定的关系。倘若患者什么都不说是不是就是失败了呢?不!与普通谈话不同的是,谈话过程允许有一大段沉默,如果患者选择一直沉默也行,治疗师会一直耐心等待直到他开始说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影《无间道》里梁朝伟一开始的几次治疗时间里都是沉默的。这种沉默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时患者交出信任的第一步。

 

第一次谈话结束后,治疗师会告诉患者一些规则,比如约定每周固定的时间,不会早开始,也不会晚结束。倘若患者迟到了,一样按照原定时间结束。这个设定我认为有意思在,来早的患者会考虑按不按门铃的问题,而在谈话中突然不想说话的患者可以沉默,时间到了就可以走。对精神患者来说,细节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也可能透露出患者做选择时的信息。

 

如果患者开始说话了,那么就引导他说出自己的问题,最好是有准确的话语定义。比如J是一个律师,但是,他喜欢偷东西,并非喜欢某物或者缺钱,他只是喜欢偷东西的感觉。一开始J并不说自己是偷东西,但最后他自己说出小偷这个词的时候,他自己也是相当不可置信的。


记得武志红在他的《身体知道答案》中一开始说了一个案例,年轻人来寻找治疗,他说自己一直感到很羞愧,每天都觉得很自卑。武志红让他感受自己的羞愧,在自己身上感受羞愧这种感觉的来源。我认为这就是让他接受这种羞愧感在自己身上存在的事实。最后他习惯这种羞愧后他说,原来我想做爱,我一直想做爱。


这并非荤段子,人的困惑可以来自自身的思维方式的限制。如果没记错,陈丹青老师说过:想做爱就做爱吧,像个动物一样。多么直白的话语啊!简化直面人性,我们创造各种文明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但并不能否定人身上的动物性。我们不过撕开人身上文明的外衣,看清人的本质罢了。这一幕,很像最近热影的《疯狂动物城》吧!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感觉会一直贯彻其中。每件事,治疗师不会给予评价判断,只会问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再重覆一遍,治疗师是非常重视患者的感觉的。治疗师与患者的观点是平等的,没有一方正确,一方错误的。治疗师可以去寻找患者立场观点背后的原因,但是不能试着去改变他的想法。患者想法的改变只能通过自己不断诉说,不断思考,直到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有点像《盗梦空间》了。我们知道一种模糊的感觉,但说不清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如果给你一个相关的概念,你不仅会有清醒的认知,还会应用这个概念。这个认知过程是不可逆的。比如民主的概念,一旦真正认知到什么是民主,人民就会以这个认知到的民主概念去衡量一些东西。而没有这个概念的人,侵犯了他的权益时他也没有触动。人的认知是无穷尽的。

 

对患者来说,他诉说的过程和对这件事的在意程度比故事内容更重要,这时内容就是奶油,过程才是蛋糕。相反,对治疗师来说,内容更重要,是蛋糕。治疗师需要时刻捕抓患者话语中的关键词。作者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收集信息“曝光”,即患者在治疗师面前是一个逐渐曝光的过程。在没有掌握足够曝光之前,治疗师是不会给患者建议的,因为治疗师还不确定会不会触碰到患者的某些禁区或者不确定患者能接受哪类建议。


有心理问题的人内心在某方面会很敏感,谈话中会对最敏感的地带进行抵抗,也许是无意识中就抵抗了。治疗师要小心翼翼地引导患者的谈话。漫画中一直描述一种很谨慎很紧张的博弈,表面上是治疗师与患者在抵抗。其实,是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抵抗患者敏感的部分意识。之所以要明确之一点,是因为有时患者的抵抗是很激烈甚至是辱骂治疗师的,治疗师非常清楚自己的敌人不是患者,不能生气,需要一直掌控局面,不能让患者失控。

 

谈话有很多技巧。

 

一、切入谈话技巧。人们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住处,一起生活的人。

 

二、己方沉默。这时治疗师沉默能让患者从无意识状态转到有意思状态。比如患者很亢奋地诉说跑题了,这时治疗师的沉默不应对能让患者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她不说话了?”,“我该怎么做?”其实,治疗师这时候的沉默有可能目前患者的谈话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也有可能试试患者对沉默的反应。技巧根据情况灵活应用。

 

三、中止患者的谈话。治疗师可以打断患者的谈话,可以重覆询问患者某个问题,可以假装听不明白,打断患者思维,甚至可以咄咄逼人,把气氛弄尬尴,让患者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这时患者可能会有原始的无意识的反应。比如患者在假装强笑,对治疗师的问题有所防御,这时治疗师就无视患者的玩笑推辞,直接询问他现在的感觉。

 

四、如果患者拒绝说自己的感觉或者他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觉,治疗师可以猜测他的感觉并由他来肯定或者否定。治疗师问问题一般有两种类型,开放型和封闭型,比如,你现在感觉如何?你对这件事赞同还是反对?这又一次体现了治疗师对局面的掌控和预测能力,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时间房间的布置都是有目的的!房间里面的地毯颜色图案后来出现在患者的领带上,他专门偷了一条这样的领带!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太神奇了。但是有一些情节也会出现在普通人身上。比如患者偷东西的一家店是西班牙人的,而患者的女朋友也是西班牙人。治疗师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当然也发现了这个共同点,但是这种事到底是碰巧还是人无意识中的选择,治疗师也不知道啊,这也是要讲“临床经验”的!

 

五、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一生出来就会做出令人憎恶的事,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训练成这样的。在他们成长的某个时期,一定有一些体验事件让他们有了这样的认知或行为。治疗师要让他意识到那些令人憎恶的事但不能让他感到羞愧。倘若有个男孩小时候看到成人性交场面而对性行为的有扭曲的看法,治疗师就要让成年的男孩意识到羞愧的感觉不会伤害他,但是如果你躲避这种感觉,这种躲避才会变成伤害。感觉是没有逻辑或正义感的,但意识到这种感觉后,人们可以选择去表达它还是忽略它。正确方法是面对它。治疗师之所以要挖掘最原始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不面对这个原始的原因,患者可能改掉某种怪癖,他还会因为这种羞愧而养成另外一种怪癖。漫画最后,作者就说患者虽然改掉了怪癖,但是他可能会对治疗师产生依赖来,这种依赖不过是代替了怪癖而已。治疗师做的,就是教患者正确发现自己的感觉情绪,描述这种感觉,最后表达或发泄出来。表浅一点的例子是,如果你害怕演讲时胆怯,在演讲一开始,就可以对观众说,你现在很紧张。

 

思维过程是这样:你发现自己有感觉,这种感觉用语言来形容就是紧张,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是紧张,然后你说出来:你很紧张。(有趣的是,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分为十二种,那那些未能描述的情绪呢?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很紧张,这种紧张真的是你理解中的紧张么?)

 

六、当一个人概括自己的童年时说很完美或者忘记自己童年发生了什么事等都会让治疗师警惕,治疗师们称这为“童年闹钟”。有一些描述童年的关键词,当它们出现在患者口中,闹钟就会在治疗师脑中响起。这大概是因为,生理学上儿童是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形成期,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性格上的缺陷都是在儿童时期埋下了因。人们更会把问题隐藏在否定中。比如说:“你想吃什么水果?”“不要吃橙子”,那么,故事就藏在“不要”、“橙子”当中。这叫“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七、如果觉得患者的童年有有问题,治疗师还可以继续问:请详细说一件你童年中的事,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时,治疗师会在患者的童年描述中寻找“亮点”。故事中,J描述了自己童年的玩具,各种节日收到的各种玩具。这时治疗师就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在J的童年描述中,只出现物,没有出现人!

 

或者,治疗师可以指定一物让患者说说第一时间想到什么。如果想鼓励患者继续说下去,可以重覆患者最后一个句子或词,用上疑问就行。比如,“我大学结束之前父母都没有离婚”就会变成,“离婚?”

 

当接触到问题的核心,患者不想继续谈话,想逃离时。最好的做法不是强迫他继续说,而是问他现在的感觉!关心现在的他!让他自己注意到他现在的行为可能与那件事有关,让他觉得你想和他一起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患者心理防线,拉近距离的小技巧。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治疗进行了三十二次,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变化的,有很多种分类理论,如分为认识,熟悉,信任,亲密四种状态。在不同阶段谈不同的事。

 

八、1955年,joe和harry提出来一个cognitive tool,名为Johari widow。一个人可以分为四种状态:一,公开:自己可以看到,别人也能看到;二,盲点:别人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三,隐私: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四,未知:无意识的,谁都不知道。如果要加深两人的亲密程度,可以扩大公开状态的范围,说到底就是坦白分享,让更多的事成为自己看到,对方也看到的。


阅读能力有限,以上就是我的感悟。最后,治疗成功了。J邀请P作为他的朋友出席他的婚礼,P说,如果我成为你的朋友,你将失去你的治疗师。感觉是双向的,不仅仅是你感觉到结束了,我也一样。

 

那么,J最原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自己申请书来看吧。我将让这本漫画继续漂流。


BetterRead漂流瓶计划读后感系列

谈判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BetterRead史上最小作者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