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鼐《考古學和科技史》再版(孫小淳/再版序)

中古史 2023-09-19

推荐语:中国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的先行者夏鼐先生代表作,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绝版四十余年首度重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作序推荐

考古学和科技史

作者:夏鼐

定价:88.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ISBN:978-7- 5228-1801-6

装帧方式:精装

开本:234mm*167mm/ 16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72页

【编辑推荐】

◆中国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的先行者夏鼐先生代表作,绝版四十余年后首度再版,展现夏鼐作为科技史家的卓越成就。

◆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获奖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小淳为新版郑重作序。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振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席文等众多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一百余幅图片,除考古文物的实物照片外,还有许多作者绘制的精美示意图,如还原纺织物的花纹、模拟古代工具器物的工作原理、图示古代天文知识等,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

夏鼐(1910—1985),浙江温州人。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和埃及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院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夏鼐科技史与考古学相关文章十六篇,含插图一百余幅,原由作者亲自编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增补。本书结合考古新资料以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的某些问题,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纺织学、冶金学等方面的历史。不仅利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并且引用许多文献,相互参证,阐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一些光辉的成就,同时也纠正了中国科技史上某些错误的说法,使我们关于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所附图片,除考古文物的实物照片外,还有许多作者绘制的精美示意图,如还原纺织物的花纹、模拟古代工具器物的工作原理、图示古代天文知识等,大大增强了本书可读性,不仅可供研究中国科技史工作者、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一般史学工作者参考之用,而且可作为科普性读物供学生群体等大众读者阅读。

【名家推荐】

夏鼐对技术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考古学家对技术史的关注,也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合作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意愿。据我所知,这种趋势的发展程度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先例。

——席文(Nathan Sivin,科学史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本书深入浅出,论说明晰,且资料丰富,学术性强。对于科技史中的某些不易明了的问题(如什么是二十八宿,什么是黄道十二宫等),做了较为通俗的解释。……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于把考古学同科技史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考古方面的新发现,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研究中国科技史,因而在许多的科技史著作中,本书是有特色的。

——王振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

书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科技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进行古代文明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最初的科技史与考古学交叉研究的新视野。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

夏鼐先生名著《考古学和科技史》是一本文理专业交叉的著作。除对有关科技史的考古新资料翔实的泛论外,又对天文学、数学、汉唐纺织、冶金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专论,资料准确,学风严谨,确为科技工作者必读、令人敬佩的一部好书。

——韩汝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

夏鼐先生的相关论著是学习研究中国丝绸史的必读书目。……无论是在中国丝绸科技史还是在丝绸之路上丝绸的研究方面夏鼐先生均无愧是中国第一人。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

夏鼐先生建设中国科技考古学科的丰功伟绩大致可以分为作为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规划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学科布局;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领军人物,从理论上论述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把握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大学问家,亲自从事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及科技史研究等几个方面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

目  录

考古学和科技史——最近我国有关科技史的考古新发现/1

中国考古学和中国科技史/ 28

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37

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91

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125

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138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 155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176

另一件敦煌星图写本——《敦煌星图乙本》/ 216

《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读后记/ 234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236

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258

我国出土的蚀花的肉红石髓珠/272

沈括和考古学/283

《梦溪笔谈》中的喻皓《木经》/307

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318

初版编后记/ 331

附录 夏鼐先生对中国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杨泓/334

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再版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淼先生约我为即将再版的夏鼐先生《考古学和科技史》写序我深感荣幸。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读过夏鼐先生的著述特别是他关于古代墓室壁画星图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当时对我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从事关于中国古代星空的研究。 现在有机会重新阅读夏鼐先生的著作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当年即入选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影响了一代科技史家。我读研究生阶段先后得到中外四位导师的指导他们无不向我提起过夏鼐先生。夏鼐先生对我来说是无比崇高的存在。现在要我为他的著作写序我又感到无比的惶恐。我深感自己的学识浅薄不足以体会夏鼐先生的学行品格所以只能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高潮。当时我的老师一辈的科学史家们正在筹划和落实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大部头专著编研项目包括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科技史大系》等涉及天文学史、数学史、冶金史、陶瓷史、 纺织史、度量衡史、农学史、医学史等领域。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激励: 既然外国学者能写出鸿篇巨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书名为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即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那我们中国学者为什么不能写出自己文明中的科技史呢综观此后几十年中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成果确实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李约瑟的成果其中突出的方面就是对科技史料的挖掘、整理和解释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新的考古遗物和遗迹的发现和研究。夏鼐先生在建立中国考古学与科技史的联系方面贡献极为巨大。我们阅读 老一辈科技史家的著作, 时时感到夏鼐先生著作的影响。

《考古学和科技史》初版收入了夏鼐先生的10篇论文。其中第一篇名为《考古学与科技史——最近我国有关科技史的考古新发现》里边涉及天文和历法、数学和度量衡、地学、 水利工程和交通工具、纺织、陶瓷和冶金、农业科学七个方面, 其视野之开阔方法之精到论证之严密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在古代文明中存在的维度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至今读起来令人兴奋叹为观止。后面各篇更是篇篇出彩新论迭出。

第二篇《沈括和考古学》一方面介绍沈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介绍沈括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史料丰富论证全面。特别是把沈括的从政经历和他的科技与考古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是启发了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新思路。我在美国读书时的导师席文 Nathan Sivin先生为吉利斯皮Charles Gillispie主编的 《科学家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撰有沈括”(Shen Kua条目是一篇关于沈括的重要传记其中就引用了夏鼐先生的这篇论文。

紧接着是关于星图的两篇论文。其中《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不仅介绍当时发现的宣化辽墓壁画中的一幅星图而且详细探讨了二十八宿及其起源问题以及黄道十二宫传入中国的历史为解读宣化辽墓星图提供了极为充实的天文学史背景。其中对 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探讨比较综合诸家观点而且画出了星图从二十八宿的天文特征推测其年代对于今天研究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篇是《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对1957年在河南洛阳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发现的星象图进行了介绍对全部12幅星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认为这幅星象图既不是以12个星座来表示十二次更不是象征十二时辰而是更像从《史记·天官书》所描述的五宫体系分别选取几个星官以代表整个星空。夏鼐先生的这些论断今天看来依然是立得住的。

后面六篇论文一篇关于阿拉伯数字幻方三篇关于古代丝绸和纺织一篇关于冶金考古最后一篇关于汉墓出土的蚀花石髓珠。 这 些论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考古发现的铁板幻方、丝织品、金属、玉石饰等实物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冶金等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 与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情况。其中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观点发人深思读者可以自己领会这里就不赘述了。读夏鼐先生的著作就像欣赏艺术作品一样获得的是启发、美和想象。

此次新版由王世民先生主持除原来的 10篇文章又增补了夏鼐先生的6篇文章分别是《中国考古学和中国科技史》《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另一件敦煌星图写本——〈敦煌星图乙本〉》《〈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读后记》《湖北铜绿山古铜矿》《〈梦溪 笔谈〉中的喻皓〈木经〉》。它们与《考古学和科技史》的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考古学与科技史在研究方法和材料使用上的相互支撑而且就古星图、冶金史研究中的具体个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篇幅虽短但观点鲜明证据确凿论证有力可以说是考古学与科学史研究结合的范例。新版把原有10篇文章和新增6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排大体上体现了本书的主题篇目编排是合理的

夏鼐先生的这本《考古学和科技史》虽然是4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今天读起来仍不过时。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科技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进行古代文明研究的方法。近年来中国考古学迅猛发展发掘了大量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实物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以实物为主的物质文化去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明。比如就天文考古而言我本人就参与了陶寺遗址史前天文台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从夏鼐先生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现在科技考古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冶金考古、陶瓷考古、植物考古、残留物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不一而足。而夏鼐先生是我国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重要开拓者。在他的领导下考古所于196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碳- 14断代实验室对中国的科技考古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我看来是夏鼐先生为我们打开了最初的科技史与考古学交叉研究的新视野。

夏鼐先生学识和品行我自然是不具资格评论的。但是为了写这个序我翻阅了《夏鼐日记》他的学术经历就令人钦佩不已。我看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就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其阅读量是我不敢想象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班的学生竟然还 大量阅读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科学著作。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学业更是突飞猛进在田野考古和语言学习方面都展示了极高的天赋和持久的耐力。这大概是他能够关注多学科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吧。

翻阅《夏鼐日记》我还有一点个人的收获。我发现我的导师有三位出现在他的日记中分别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的卢央先生、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薄树人先生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席文先生。他们都已故去但在他们学术研究的旺盛之年都与夏鼐先生有过相当密切的学术交往。这样一来我可以自豪地认为我和夏鼐先生还有了一丝学术上的渊源。于是我渐渐觉得我为《考古学和科技史》再版写序或许有了点理由。不为别的只为先生的学术和精神得以接力再传。

孙小淳

2023年4月8日于北京

夏鼐《夏鼐西北考察日記》出版

夏鼐《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