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远离情人劫:留英女生被外籍男友打死,人人都有可能遭受家暴

2017-02-14 柯晗 橙雨伞



留学生毕某被男友家暴致死,这件去年八月发生的惨案,因今年开审而引起了中文媒体注意。


英国留学生圈不大,加上有朋友和死者间接认识,让我感到惨剧宛如就在身边。这次除了一些反复被强调和科普的家暴知识,还想提出一些经常在网络讨论中被忽略的问题。


毕某与男友的合影


像毕某这样受教育程度高、家境富裕的受害者常在网络讨论中受到额外注目,被认为 “这个家暴受害者看起来不像/不该是会被家暴的人”。而所谓“不像是个受害人”,指的不外乎家境好,在关系中占经济主导权,且学历高这两点。而这恰恰是家暴宣传中反复多次强调的主要误解:

 

不存在所谓“不像受害者的受害者”


很多人认为家暴只会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区,发生在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之间。而实际上,在所有有关受害者的数据中,唯有“家庭关系中拥有房产的女性更少受到家暴”这点提到了财富和受家暴的关系。全世界范围内的家暴研究都指出,家暴的发生和年龄、学历、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居住区域和民族等,都没有必然联系。



任何人,包括男性,都可能遭遇家暴。

 

这种误解,也可能使高学历、家境相对好的受害人认识不到自己在被家暴,或出于羞愧、孤独更加沉湎于虐待关系中。《疯狂的爱》一书作者莱斯利·摩根·斯泰纳在TED演讲时就坦白,身为自由撰稿人的她也曾经认为自己是个例,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延伸阅读:TED演讲:离开疯狂的爱情


TED演讲:莱斯利·摩根·斯泰纳-离开疯狂的爱情


与其讨论受害者的特征,不如讨论加害者特征

 

一个家暴事件出现,人们经常试图从受害者身上找到一些特征,这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尽管家暴研究确实会有对受害者的描述,但这些通常是事后的描述。 许多受害者被描述成带有“低自尊”“依赖性强”“思想传统”等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在人群中并不那么少见。其中一些特征如“具有传统家庭观念”、“认为自己的人生需要一个男人”等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是被反复肯定的价值。去挖掘受害者的个性特征,对可能正在发生的家暴并没有多大实际指导意义。

 

相反,反复讨论加害者的特征却可能非常有用。


毕某和施暴男的生前合影

 

家暴中的加害者典型特征如:易怒易激惹、嫉妒心强、可能依赖酒精或药物、有口头或身体暴力倾向、控制欲强、给人双重个性感(一时激怒一时又痛哭流涕)……这些都是在普通人群中也有相当高辨识度的特征。


与其一提到家暴就开始进行“受害者人格不独立、不知道跑”等既不准确也没什么用的讨论,不如多花精力让加害者的特征深入人心,有利于人们尽早辨认出危险的伴侣。


延伸阅读:冯媛答 | 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家暴倾向?


与其反思养育问题,不如讨论家暴防治的技术问题

 

大众讨论家暴的另一个大方向是“问责受害者的家庭教育”——女孩子不精神富养不行,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关心孩子、从小就要培养独立人格等等……这些当然不能说错。然而教养能带来的改变周期很长,现在开始关注家教,起作用的可能性至少在十几年后的未来,而家暴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每分钟都有受害者产生。

 

未来的孩子当然要拯救,但明明有些事情,是能现在就帮助到身边可能正在受虐待的姐妹、兄弟、孩子、老人的。


图片来源:Supplied


虐待类关系有许多典型特征,如受害者越来越将自己孤立,和家人朋友联系变少。毕某被家暴以致出席率下降、重修一年,后来也很少去学校和见朋友。如果家暴的知识更加普及、家暴支持信息传播得更加到位,人们对孤立行为更警惕,知道如何去报告可疑迹象,毕某的孤立可能就会被早一些发现和报告。


延伸阅读:直面受害者的六种心态,对家暴说不!


 

BBC的报道中有邻居在施暴当晚听见毕某的尖叫声,而最后报警的却是施暴人本人。如果更积极鼓励人们报告可能的家暴,支持家暴的系统更完善,毕某也可能更早获救

 

许多家暴受害者在被发现时已经长期遭受虐待,在这段对他们来说漫长的日子里,如果早期能觉察出可能的危险伴侣,如果身边的人注意到受害者开始出现行为孤立、身体瘀伤,听到邻家的尖叫时能及时报警,如果报警和救助系统能更有效地介入……就有无数机会能让受害者尽早得到帮助。



世界范围内的数据显示,每三个女性就有一个遭受过配偶或伴侣的暴力虐待。而在中国,全国妇联2011年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据24.7%。也就是说,走在街上,你身边的每四个中国女性中就有一个可能曾遭受过配偶的家暴。

 

家暴是一件近到每个人都能阻止的事。


作者



柯晗

兰卡斯特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科普作家。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一年内轻微家暴不入罪,俄罗斯新修正案是法治文明开倒车吗?

直面受害者的六种心态,对家暴说不!


编辑:杨雨柯、任嬿如

图片:Baidu Supplie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