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成都最后一个“艺术钉子户”的故事
第一次半夜去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探访。
虽然有所思想准备,看到蒋剑的工作室环境后,我还是深为震惊。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二层小楼,实在跟“风花雪月”之类的词汇无关。
我不得不点开他创作时最喜欢播的DJ 铁斯托,一首“say something”,让这些节奏和循环的旋律程式给我压惊。
蒋剑 空白 60x80cm 油画 2012
工作室一股猛烈的不可名状的视觉冲力和违和感,狠狠刺激我。我想这些寂寞的疯狂,一定是有狠狠地回报的。
这是高地。对,就是那个位于成都南端的万安镇里的僻静小村落,这座从外观看上去与其他村庄一样质朴的村落,在艺术圈子里却显得不太一般。这里被艺术圈所熟知的唯一原因大抵是因为“高地艺术区”。高地艺术区成形于2009年,从第一位艺术家何工入驻以来,陆陆续续聚集了三十多位艺术家在此进行创作。
但:
成都高地艺术区将拆迁 自发性艺术群落的命运归宿
去年我是被这样一则新闻吸引的。坦率地说,在这个圈子里采访报道这么多年,我对高地真的太不熟悉。它对我来说,如同“远地”。之前雅昌艺术网曾与高地艺术区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对话,目的是“探寻这一自发性艺术群落的命运多舛。”我没在意,心想一般拆迁的新闻,我们都不敢触碰。
布面油彩 75cm×100cm 2015
我一直以为那里已经如同一片艺术废墟,但真没想到,这个“打不死”的蒋剑,仍旧盘踞在那里,说他是成都最后一个“艺术钉子户”并不为过,我半夜把车停到他那栋房子的门口,轮胎碾压着砖头碎石的声音,在周围蛙鸣四起的夜里,格外萧索。
女贞 油画 80x60cm 2010
如今,周围只有他一个还在搞艺术的“混子”,野生,状态复杂,创作复杂。其他的,都已在“高地”搬离或者散佚,他的守,不是“坚守”,算是暂时“留守”。我相信他的执着带着一种孤傲的冷幽默,让人难忘。
压克力和棉花装置 120cm×160cm 2013
压克力和棉花装置 120cm×160cm 2013
我很惊异他在2011年和2014年两度在纽约切尔西OZANEAUX艺术空间举办的个展。实际上,东方绘画讲究的是呈现效果 ,西方艺术讲究的,则是是否采用了新的方法。 他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两场展览带来了全新的展示。我十分明白美国藏家对他作品的那种喜欢。
布面油画 50cm×70cm 2015
一进门,原生态的把他之前在宽云艺术馆展出过的两个装置作品摆在门口(《云里》、《雾里》),自制的两个射灯如同两枚没落的贵族之眼,盯着它们,像个箴言。但不妨碍它们成为我很喜欢的一组作品。它们真是太特别了。
布面油画150cm×190cm 2015
蒋剑从不认为自己是钉子户,实际上他随时准备搬离。他跟村上说,要搬的时候提前说。他没有“钉子”的气质,如常一般的配合。他只是被“钉子户”了。还可以说是被遗忘在那个角落,他来不及去找新的合适的地方。
于是,我在标题“最后的钉子户”上慎重地加上引号。
他是被动成为“钉子户”的。他现在是唯一的在老高地的自我“首领”,毫无疑问。
布上铝箔铅笔 70cm×500cm 2014
我昨晚重读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时,突然觉得他和蒋剑两人的命途有着奇怪的唱和感。这部曾影响我整整十年的小说,打开了我关于文字和音律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让我有能力去按照非文字非音乐的方式去跨界看待一件艺术品。我在观照蒋剑的作品过程中,也奇怪地发现了这种感知力和想象力。
和曹乃谦的自认一样,蒋剑也认为自己是被边缘化的一个艺术家。实际上,在今年宽云的展览之前,大部分圈内人对他都不太熟悉,他就像一个遥远的孤星。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2
但首先他们应该都是一个土生的匠人,一个手艺人。曹乃谦那些言传口播的雁北哀婉民调,刺到脑胀血流的文字,如同深喉一样动人心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生动地描写了1973到1974年间,苦寒封闭的雁北农村生活)。而蒋剑那些纯都市里的或者说抽离了都市与乡村界限的,带着有实验色彩的风景或者“漩涡”系列(更多人把它们看作是对人头发的变体形象)则给了我浓烈的如临命运深渊的危险感。
布面油画 80cm×60cm 2014(局部,高密恐惧)
他要的是一种融合感,油画颜料、丙烯,或者黑白之间的一种融合与色彩渐变的中间灰。
他的作品和创作方式里,丙烯通常不作为绘画材料出现,更多地属于技术层面的材料使用。他迷恋油画颜料的呈现,它比丙烯慢,他需要那种慢的等待,要一个自然野生的时间差。
布面油彩 75cm×100cm 2015
每根头发都是他一手,一丝一丝画出来的。那一定是一种无比沉重而又享受的互相煎熬的过程。他煎熬画,画也煎熬着他。大尺幅的一年就是三张,小的一年就是六七张。
提到技艺,我很震动。
这些画作在6年间得到密码般的横生,它们充盈着奇妙的思维和可想而知的精力。
创作时,蒋剑首先要做一个特制的框子,绷得很紧,不能有丝毫塌陷的表面,特别大尺幅的作品对绷的质量要求更高。甚至下面要垫东西(可又不能垫木板,木板有弹性),随后可以去掉。要达到“镜面底”的效果。在底色颜料面上,有的作品需要喷一层丙烯,然后倒一层黑色,再做白色面层。然后进行融合、勾结、搅动等创作。作品待干时要始终保持平放。
布面油画 70cm×70cm 2015
蒋剑 《葛》
布面油画 70cm×70cm 2015
布面油画 70cm×70cm 2015
这些精致的画框的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他之前如同苦修的做过平面设计、印刷、包装等工作,使之对他而言,这些技术都变成他创作的一种材料符号。也打开了创作的思想维度。他的画框用亚克力过热处理,边加热边粘合,使之无缝包裹起来,手感也极圆润。坦率地说,这些作品让我有装置一般的抚弄感,和那些置之高阁而不敢触碰的作品不同,这种精良的工艺带着神经质一般的单纯和笃定,反让人有了一种奇怪的亲近感。
布面油画 80cm×60cm 2014
“艺术不见得就是我们传统的绘画那么狭隘,我认为,这些年来我的艺术心得就是:所做就有所得。全部做出来了,就全部得到了,我的能力就是把这种个人经验和感受力,用一种其他人没做过的方式,组合起来。至于选择的艺术表达对象,都是一种偶像。一种形式。比如,你们看到的这些类似于头发的东西。
我倒是没有想到,他的解释让人吃惊:“你都没法真切地关注、观察过你自己的后脑勺,你忽略别人,也忽略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漂亮的局部和细节,头发的漩涡,生命的漩涡,你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一个细胞的位置……”
我很喜欢这件作品
蒋剑的这些细线,有着太阳光线一般的辐射力,但又有着细微的语气,并非仅仅是视觉的爆炸,一切处于一种世界诞生之前的欲言又止之中。
文 | 夏可君
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开始于旋转与眩晕,如同文艺复兴开始于维纳斯出生的旋转与舞蹈,如同现代性绘画开始于马蒂斯的《舞蹈》与毕加索对球体眩晕的发现。这就要求每一个艺术家都进入自己原初的触感之中:面对世界的旋涡,保持最初的眩晕,并且生成出新的形式感,在眩晕中保持眩晕并获得生动的形式感。这也要求我们放弃日常现成的视觉感,重新打开被我们日常所忽视的那个视觉深渊,让新视觉从这个旋转深渊中生发出来。
艺术家蒋剑的新绘画就来自于对头发或者说人类头顶上头发旋涡的发现,这是我们人类所看不到的头部,这是一个盲点,甚至在中国文化的骨相学上,头发旋涡也是个体命运的某种密码。蒋剑抓住了这个不被人关注的盲点,这个命运沉默的形态,赋予其形式语言。
苏铁70x50cm 油画 2012
他把头发简化为线条,反复书写这些线条,任其保持纯然的变化,几乎看不出是是毛发,但又拟似毛发,颜料的触感以及创作手法都是一种流线的方式,被自然的涂画出来,整个画面保持天旋地转的旋转,画面似乎打开了一个深渊,要吞噬我们,似乎整个世界都处于如此的不确定性之中,画面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强力,好像宇宙大爆炸或黑洞边缘留下的一些边缘事件,世界向着一个混沌的中心聚集,但这个中空保持着悬空,保持着空白,似乎一切可能再次发生,绘画是让一个世界重新出生!
蒋剑的这些细线,有着太阳光线一般的辐射力,但又有着细微的语气,并非仅仅是视觉的爆炸,一切处于一种世界诞生之前的欲言又止之中,有着停顿,有着转折,仿佛一个隐含的头颅世界有待于生成出来,那是一个我们背后的世界,艺术就是去让我们去看我们日常所看不到的那个来临的世界。
蒋剑以细线辐射的方式,以细微的色泽变化,让这个被头发遮盖的脑袋——其实是我们潜在的思想,那种无言的默然,以视觉反转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并且有着线条的美感与力感,还有着线条的性别差异,让沉默炫目地传达出自身的力量。
随后,蒋剑还让这些线条更为保持内在爆炸的能量与活力,更为彻底四散开来,让线条成为碎屑一般,四散在有着丰富肌理的平面上,更为激发偶然性,破碎感,在视觉上更为迷离与迷人!而且还做成带有装置感的作品,拟似山水的形态,或者拟似雨淋墙头的线痕,自然而灵动,打破平面绘画的束缚,让旋转的发丝生长,蔓延,爆发,自身生成,建构出艺术家自己独特的语法。
同学 油画 80x60cm 2012
蒋剑的作品召唤我们的关注,也吸引我们的目光,并且改变我们的目光。
夏可君,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2001年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曾留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从2007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剑
生于四川成都
1998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
先后工作于四川交通学院,四川旅游学院
2010年至今四川旅游学院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展览:
2014
《不同看发》蒋剑个展 切尔西OZANEAUX艺术空间 纽约
2013
《这么近 那么远》 高迪美术馆 德阳
2011
《2011费家村国际艺术邀请展》 NOVA艺术空间 红门画廊 北京
《蒋剑绘画艺术教学讲座》 纽约PS184双文学校 纽约
《奔放的旋律》蒋剑个展 切尔西OZANEAUX艺术空间 纽约
公共收藏:
白兔美术馆 悉尼
OZANEAUX Art Space 纽约
“艺术野疯狂”,艺术野子的艺术野史,敬请扫码关注,给你更多野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