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卫的民国:各位先生小姐,你敢不敢把当年记起?
丁红卫 《 我的民国.夜上海》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
找了好久,终于在电脑里的陈年文件夹里找到巴度的《梦回青河》。太好。这么多年一直舍不得删,特别适合在这样连绵的雨天,看丁红卫的画,听这样陶瓷刀一般的声线,划过我们的时光边缘,呲出一些血痕,这才是旧时光应该有的苦涩而又令人念念的味道。
今天要讲一个爱民国的画家:丁红卫。
“民国热”大概是一种范儿,流行于这十年,丁红卫却没把它的民国当做“热”,反而是冷处理。内里滚烫就行——他的民国有意思。
畅销作家野夫笔下的民国是“屐痕”,散淡、郁结,透着一股子令人着迷的伤害感。
白先勇笔下的民国是一种离乱,他从小对世界就有一种无常感,觉得世上一切东西,有一天都会凋零。白先勇在夜半时分翻阅父亲千张旧照的时候,他的愁,他的痛,他的苦,当也是不堪其听吧?
所以他写: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
1963年1月,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在松山机场的合影,父子一别,竟成永诀。这不是民国,但似乎给了我强烈的民国镜头感。
民国到底是什么国?民国应该是个时间概念,而非空间概念。
“忧乐歌哭于斯者四十余年”,这是台静农在《龙坡杂文》序言里的一句话。它让我们感受到读书人经历飞扬与挫折后的伤感。没有阅尽兴衰,没有人生体验,这话是说不出来的。丁红卫当然是年轻的,自然有些体验还需要时光穿过,以便接取,但他笔下的民国,显然是一种代替我们观看旧时光的方式和通道。这种方式和通道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并逐渐被更多人迷上与认可。他在画中必然会陈述一些他领略到的时光里的味道,街巷、女子、粉墨、茶馆、悲情或者戏谑,那一定是一个令人疯狂着迷又神经兮兮的梦幻年代。
丁红卫《我的民国•淡日》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6
为了记忆,需要一个艺术家站出来陈述,陈述真实的幻觉,陈述不可能经历的经历,这就像一场太过逼真的戏码,它的可爱之处,在于演本身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历史真相,只能无限接近,而有趣的也恰好是丁红卫自度的这个与历史真相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艺术表达的最迷人之处。历史和爱情一样,只有凝固成记忆,才能持久。我在想,艺术又何尝不是?
顾城-窗外的夏天
那个声音在深夜里哭了好久
太阳升起来
所有雨滴都闪耀一下
变成了温暖的水汽
我没有去擦玻璃
我知道天很蓝
每棵树都龇着头发 在那“嘎嘎”地锉着响板
都想成为一只巨大的捕食性昆虫
一切多么远了 我们曾像早晨的蝉一样软弱
翅膀是湿的 叶片是厚厚的
丁红卫 《我的民国·落花风》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6年
在造型上,他弱化了西画造型的体感,借用中国人物画及佛像雕塑的形象,让人物形象趋于完美的同时又进行模糊化处理,让形体显得更散一些。通过模糊人物形象以增强“我”的民国中“我”的东西。在模糊化作品人物形象的同时又强调线、色彩和光感的表现,特别是他的很多线条,先画,画了又盖,盖了又画,让线彻底沉下去。这种厚厚的堆积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带有淡淡的苦涩,也正是这种情绪下选择的技法,强烈地显示出画家对表达自我感受的极端重视。也是一个逝去的时代留给艺术家个人的痕迹。
丁红卫 《我的民国·夏日长》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6年
我们年轻 什么也不知道 不想知道
只知道 梦会飘 会把我们带进白天
云会在风中走路
湖水会把光亮聚成闪烁的镜子
我们看着青青的叶片
我还是不想知道
没有去擦玻璃
墨绿色的夏天波浪起伏桨在敲击
鱼在分开光滑的水流
红游泳衣的笑声在不断隐没
一切多么远了
那个夏天还在拖延
那个声音已经停止
丁红卫 《我的民国·故城秋夜》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6年
“很少有一个时代有着民国的味道,旗袍、留声机、喇叭里的新闻和歌声,马路上飞奔的扎着小辫的女孩,大上海十字街口的大戏院,某个斑斓的阳台伴着女声传下一串悠长的曲调,窗格里数着花落的女子,一群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热血青年......这一个个画面已经被定格,仿佛是为民国所定制。”
我始终认为,民国绝不是这种外在的表象的符号或者电影电视里风潮般过眼的场景。
它应该是“先生”、“小姐”们穿越过的一种风度。一种回味。一种自由。一种生活精神。
丁红卫 《 我的民国26》 纸板丙烯 22x46cm 2015年
对于民国的描绘太多、太杂,过于的学术或理论让那个时代充满了逻辑性,消减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调性。现在,或许,作为外来人的我们已无资格对其进行还原,最好是以自身感觉对其描绘,艺术家丁红卫便如是。
丁红卫笔下的“民国”只属于自己,正如他所言,自己对民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自身对民国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感受起源形成于丁红卫从小的生活环境中: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单位上的一栋老别墅中,房子是八角形青砖白线的建筑,非常漂亮。里面有许多类似于木质雕花、西式壁炉等民国风的装饰和物件,我也经常在房子边捡到一些战争年代留下的军章、碎玉等,那时我觉得这些总是带给我阴森的感觉。而这些就进入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对于民国最初的记忆。”
丁红卫《我的民国 一》纸板丙烯 23x31.5 cm 2014年
长大后,丁红卫在南京参观了孙中山的陵寝,当在中山陵拾阶而上之时,他却被深深震撼,曾经可怕和恐惧的感觉转变为了好奇与钟情。此后,民国书籍、民国家居、民国老照片、民国小物件都成为了丁红卫先生钟爱的玩意儿,他也时常幻想自己如果生活在民国年代会经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丁红卫 《我的民国·空镜子》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6年
久而久之,这些民国的幻想和经历渐渐融入了他笔下,没有对宏观的事物进行描绘,有的只是怀着一种闲情雅致对民国进行自我的表现。画很小,画中的人也很小,就连画所散发的气场也很小,这种小反映的是艺术家内心无欲的状态。
画中人物的动态很慢,好像在告诉急速得现代人是不是该放慢些脚步;神情以及画中色彩的搭配,也反射出艺术家对于民国的诠释——只属于自己,不管国破山河,无论风花雪月……
民国是一种文化特质,坚守和情怀的精神,实际上在我看来,民国是一种人性而自由的叙述方式。这一点,尤为重要。
当我们走进丁红卫笔下的民国故事,走进那份或许孤独、或许沉默的感受,走进某个瞬间的诉说......站在画前,触摸年代遗留的尘埃,不禁会问自问我的民国,你在哪里?
丁红卫 《我的民国·远方》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
丁红卫:乱想乱话
早上牵狗散步,阳光好!花木好!微风好!光线透过树林撒在草丛上,华丽而无声!
材料、技法、作品是‘用’,心是‘体’,有体才有用。所以艺术也应以修身为本。为艺不可不修心,作事不可不用心。
修行者修行过程中必定有着各种挣扎,挣扎越强烈说明其跨越的障碍越大。艺术是要触及人性和灵魂的,或说从灵魂和人性中生发出来的感悟将其生长开来的结果,便是艺术。以至诚的心、率性而发、与天地和而合乎道,这样的过程和结果将其记录和展示,便是“艺术行为”或说是有生命的艺术了。有一天忽然意识到:所谓的时间,就是变化。因着变化,我们感受到时间。如果没有变化,也就用不着有时间的概念,也就有了永恒。但这世界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的只是无尽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就逃不出时间了。
丁红卫《我的民国21》22.5x46cm 纸板丙烯 2015
是关注神还是关注人?是在神的身上发现人性还是在人身上发现神性?
艺术从业者对艺术只有态度,没有标准。
分清哪些是本来的、天然的,哪些是人为的、教化的,有利于明白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明白各种焦虑和压力是从哪来的。
艺术何为呢?它也许可作为破障的利器,也许可以成为见性后的抒发,也可作为意识流中的一小块停顿,而觉不是作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承载工具,或是为了某些“美”而作的伪造。
怀疑至深的人很难找到一块坚实的信仰土地供其停留,他的灵魂飘泊无依,在怀疑的漩涡中翻滚跌宕,既无自我的安放之处也不为世俗社会所接纳,忍受着双重痛苦,搞艺术的有着相似的境况。
丁红卫 《我的民国22》22.5x46cm 纸板丙烯 2015
“传统”是种趣味,就像人甜的吃太多时就想吃吃咸的来换换口味,反传统也是换换趣味而已。人的喜新厌旧是趣味转换的动力,其结果是大大拓宽了趣味的容量。
搞艺术需要使命感吗?非要捍卫什么反对什么吗?世界非要分成这块那块非即彼吗?如果非此非彼、非前非后、无古无今、所有的不分割不对抗融为一块,会是怎样一个状况?世界大同了么?
圣经传道书言:“日光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佛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听不进,悟不明,总是要抱着这玩意儿不放呢?
丁红卫 《 我的民国41》 纸板丙烯 22x46cm 2015年
丁红卫简历
1966年出生
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在成都画画
今日下午开幕的2016成都城市艺术博览会,大观艺术馆独家代理合作的丁红卫作品将在锦江宾馆0794呈现。
丁红卫《我的民国 六》纸板丙烯 23x31.5 cm 2014年
丁红卫 《 我的民国 .夜阑》 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
丁红卫 《旧山河16》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