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画家”林泉重走梵高艺术之旅:从蒙彼利埃回到成都
艺 术 野 子 的
艺 术 野 史
| 2016.10.28 |
突破与创新 画回原点
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重新出发
@ 林泉
“老画家”林泉坐下来就说自己的创作遇到了瓶颈。他确实需要一个重要的变化。
与林泉在工作室聊天
今年4月到7月,他背着画架去了法国,选在蒙彼利埃,阳光城,浓烈而具有音乐感的阳光让他精力充沛,他甚至想直接把阳光泼到画布上。他是去找一个答案:我还能画成什么样子。
林泉工作室 局部
回来后就有了这样庞大规模的现场写生作品个展,这在成都并不多见。画面呈现法式风情,浓烈,欧范,却透着书写性。实际上他在法国期间就于6月底至7月初在蒙彼利埃举办过“从成都到蒙彼利埃”的小型油画展,一生活在蒙彼利埃的法国物理学博士第一次见他的油画,说从里面看到了书法。今天下午,这场具有“回家”意味的展览“从蒙彼利埃回到成都”在岁月艺术馆郑重开幕。主办方为展览定调为:林泉重走梵高艺术之旅油画作品展。
特别喜欢这两件林泉的纸上油画作品
林泉工作室部分作品
林 泉(孙 宁 全)
——
1963年出生
1983年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
艺术硕士(MFA),职业艺术家
21世纪东方表现主义油画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秘书长
太 阳 城 的 中 国 画 家
——
展览展出的六十余件作品皆来自林泉在法国的现场写生,分为布面油画和纸本油画棒作品。画了那么多年画,自然有某种“回归”的情结。过去只看展览,逛美术馆,法国、英国、德国去过很多次,但要真拿起画架在法国写生,需要的可不只是勇气。
旅法日记No.1 60x50cm
旅法日记No.6 50x60cm
我意图了解整个西方艺术的轨迹,从写实到杜尚,从巴黎到蒙彼利埃——绘画到蒙彼利埃就感觉消解了,平面化了,只有一些线条。我在想自己怎么画。三生有幸,二十多年前一个好朋友给了一个建议,到法国生活一段时间。
林泉选择了蒙彼利埃,法国南部不算大的城市,很多艺术家都法国南部作画,因为阳光很适合油画的表现方式。128年前,梵高就是顶着烈日在那里作画,“那太阳有一股绕不开的烧灼感。”蒙彼利埃称之为太阳城,阿尔勒称之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林泉的法国写生并不顺利。刚开始还没办法下手,蒙彼利埃满城都是十六、十七世纪的老建筑,在法国,上了一百年的建筑都不允许拆除,他当时去看梵高画画的教堂,镇所,都还原封不动。林泉从他租的房子开始,一张接着一张慢慢画,一边画一边去美术馆。时间也不长,一天画一张。他作品中有着追索和致敬的意味,带着文学的神韵,那段时间他读了大量的欧洲老文学,甚至有社会学的视野,有文化倒影,难怪法国当地的一画廊在为他办展时,选的那张招贴作品满目历史多情的呢喃。
旅法日记No.40 60x50cm
蒙彼利埃有个中国画家。那段时间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总有个被认作日本人的东方面孔穿梭街巷。那里有个面包店,号称“法国第二”,贴上他的展览海报,引了很多人注意。法国人当然懂油画,说他的“手硬”,大概是手上“有活儿”的意思。
旅法日记No.9 60x50cm
所有画材是林泉从成都带过去的,那边风特别大,吹起来需要把画布扶住。从4月26日出发,到7月26日落地成都,林泉大大小小画了七十多幅,回来本想再调,但后来考虑要保持现场的原汁原味,索性直接呈现。他刚在蒙彼利埃现场写生时还担心别人干涉,结果一路无扰,“即便别人想和你说话,也只在你停顿中来问你。分寸感很好。”林泉第一天在蒙市画画就遇到一位画廊艺术总监,邀请他去画廊坐坐,“后来我就在这‘卡拉特艺术空间’办展。全城贴了招贴。我当时感觉都融进当地生活了。”
重 走 之 路:从 致 敬 到 创 新
——
林泉画了很多年的画,感觉自己也到瓶颈期。
我不是观念性的画家,我重视绘画本身、绘画的平面化语言。我们早年也学苏派,明显感觉俄罗斯油画和欧洲其他地方比起来还是示弱,当然我们这些过来人,对前苏联那一套美术观和背后的前苏联烙印有情感。大学毕业时就喜欢表现性的东西。小时候的艺术启蒙是国画和书法,后来成立‘21世纪东方表现主义研究会’。这次去法国想改变写生的理念,想超越自己过去的东西。我热爱在画面上有更多语言的东西——回到画面原点。可能谈到‘观念’,年轻人吸收得快一些,而对于我,到法国去实际上是为了寻求突破,寻找一个答案。
法国这三个月我看了很多东西,就像山山说的,画画是为自己画,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内心想怎么流露就怎么流露。以前在学校画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教的,可能你把它拿到,很多年来你都甩不掉,这是很痛苦的过程,很多东西需要扬弃。就像毕加索说的,你要画画首先要清空大脑,因为如果不清空,你脑海中冒出来的又是以前的东西。
林泉的感悟简约又深刻。这次的展览名为“从蒙彼利埃回到成都”,实际上就是回到自己。青年艺术批评家李立说,林泉的重走梵高之路是从致敬开始,到创新结束。林泉抵达了梵高创作的每一个原点,用脚赶路,用手写生,用心领悟,在梵高曾经写过的地方驻足停留,像赶赴一场久别老友的聚会,一张一吸之间,呼吸回味着百年前一个孤独而又卓然于世的背影留下的味道。
林泉这次的展览就是从西方绘画回到东方——当然在膜拜和致敬之后,林泉的法国创作需要从梵高的技术世界里走出来,把现场感和情感体验、光照变化、外在实景转为结合为当下在场的艺术创作。
把属于教科书式的印象派放置在阿尔勒的早晨、蒙彼利埃的中午和路易十四广场的黄昏,于是,太阳变成了金黄,屋顶成了大红的面罩,窗户瞬间产生了反光,成了明度更高的金黄,远处的薄雾在日照和海水的交集中,变成了粉红的奇迹,空气透视下的实体变成了瞬间的自我感觉,刺眼,明晃,咄咄逼人而又富有生命激情刺激着你的视网膜,让人想看,又不忍去看。
林泉在蒙彼利埃认识了一个法国物理学家,叫“迪迪”,他是写书法的,中国迷。林泉和孙山山还去过他的庄园,据说庄园严格按照老庄哲学风水来选的。现在大学的工作也不要了,专心教书法。
“他就觉得东方中国的东西是他一辈子最想追求的。他说了一句话:中国人不能画油画,结果他看我的油画,说你的油画里有书法,有动感,觉得有意思。可能之前他觉得我们画的油画是步他们的后尘,特别是他看到我的纸本就觉得很‘神奇’。”
在法国和中国一样,很抽象的作品太小众化,难怪蒙彼利埃当地的美术家都挺喜欢他的纸本作品。法国人骨子里那股傲慢并不示弱,难得赞扬人,林泉这次去还带了一些宣纸油画,作品让法国人感到“不可思议”。
林泉工作室一角
欲 将 东 西 方 艺 术 界 限 打 通
——
林泉显然想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界限打通,作为油画这种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一个东方人在操弄、创作,怎样使其中的东方艺术的精髓来打通油画的内部。记者注意到他的这批法国创作,因为现场光照的充足甚至肆虐,林泉的笔触大胆而又灵活,线条充满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书写性的线条奔放不已,显然他被阳光折磨得够呛。颜色的使用上注定会让其他的艺术家感到震惊,刀笔结合中显出一种奇怪的通达和自信,他把法国的日常风景画出了中国美学中的元气淋漓,“潇洒”,恐怕是唯一准确的形容。难怪李立认为林泉的创作,“有了传承之上的创新,创新之中的变化。”
旅法日记No.47 37.3x26.3cm
林泉的这次艺术之旅与其说是重走,不如说是勘察,带着自我写作与创作的态度,拒绝统一整齐的艺术评价,排斥旅游观光的艺术创作,分享艺术及其赖以生存之土壤的呼吸。
东方的东西都是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写虚,像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跨度很大,精神层面的东西很打动人……东方文化的玄妙很难用语言描述。‘画实易画虚难,留白的部分不是没有东西,反而满目智慧与法度,充满能量与想象空间。油画也是这样,它的每一个点,不像我们以前的画面中心论,要突出主要的东西。它每一个局部都非常重要。这批画带给成都观众的感觉就是很浓的法国风,当然这只是我的体验。我还在不停感受与创作的过程中,也希望借此展览打通我今后的艺术方向。
旅法日记No.59 26.3x37.3cm
旅游日记No.59 26.3x37.3cm
林泉学戏剧出身,1980年,他从成都地区的5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上戏,师从陈钧德,而时任上戏舞台美术系教授的陈钧德,正是颜文良的子弟和刘海粟的关门弟子,也曾受林风眠、关良亲自点拨的现代风景油画家。林泉依然记得自己五岁起就随美术老师李勉之学习书法和国画,钢笔速写和写生,他寄宿学艺的十年间,老少二人或坐街头村角,画钢笔素描和油画写生,或悬腕于旧报纸上,临赵孟頫的书法和石涛的山水。——有了东方文脉的笑颜沉淀,其创作自然比山乡小河边的黄水仙还要柔曼,也好似阿尔勒明媚灿烂的向日葵一般充满冒险。
从 蒙 彼 利 埃 回 到 成 都
——林泉重走梵高艺术之旅油画作品展
◈
学术主持:吴永强
主办:岁月艺术馆
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法国蒙彼利埃市驻成都代表处
承办:岁月艺术馆
媒体支持:成都商报、雅昌艺术网
99艺术网、岁月艺术网、四川艺术网
开幕时间:2016.10.28 14:30
展览时间:2016.10.28--11.7
咨询电话:028-86787718
展览地址:岁月艺术馆
( 成都市锦江工业园区三色路38号博瑞·创意成都B座2F )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录音整理 李佳泽
排版 王心怡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