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访谈)吴绪经:历尽千帆,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

成都商报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4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6.12.04 |

 




以 器 载 道 的 自 我 颠 覆 与 扬 弃






/ / / / / / / /        / / / / / / / /






                                              

吴 绪 经


——


1945年8月出生于成都

196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79年考取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1990年进入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教授讲习班深造

现任四川美术家协会顾问

四川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电影电视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去年5月30日,70岁的著名艺术家吴绪经在岁月艺术馆举办了自己入行50年来的首次正式个展。半年多时间创作,60余件作品,“算是对自己这个阶段的一个小结。”没想到展览效果空前, 堪称去年现象级的一次叫好叫座的大展。






-- 吴绪经、吴一箫、吴越 《科举考试》 430X333.1cm 

-- 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 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今年11月,吴绪经5年时间鏖战的成果:大型纸本设色创作《科举考试》参展11月2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这场历经5年完成的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国家美术工程”由全国146件(幅)精品大作组成,涵盖了全国几乎所有最著名的艺术大家,艺术工程投资高达1.5亿。每件作品表达一个中华文明历史题材,所有作品最后都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   *   *   *




吴绪经用这五年时间,完成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还是那句话:人到70,活得明白已是不小成就,要活得自如,又有令公众认可的代表作,则是更高境界。





*   *   *   *


       


-- 吴绪经在创作


历尽千帆,背后还是吴绪经的50年从艺磨砺。圈内一位重量级的艺术家评价吴绪经已然功成名就,何必还这么拼命。他回话还是冷静得出奇: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作,它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我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无论年龄多大,回望传统,找寻古韵之欢乐,并加以自我提炼,形成自我的创作风格。”









-- 工作室一角


/ / / / / /    / / / / / /




《科举考试》 集水准与心思之大成


  

显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本质上是一次国家行为的“艺术修史”。四川有吴绪经、高小华(《周易》占筮,油画)、邓乐(汤显祖与明代戏剧,雕塑)、梁时民(李冰与都江堰,纸本设色)等少数几件作品入选,这项浩大的美术工程让寂寞了多年的传统美术创作重新回到主流视线。 

   


吴绪经  《闺中乐-工笔重彩》  69x69cm 2015



* * * * *  * * * * *


《科举考试》是怎样的一件作品,能用艺术的方式重构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讲好了一个纯中国的延续了1300年的故事?从题材、尺幅上讲,《科举考试》一开始就定位博物馆级。三联作的形式(联屏)打破了时空并天然具备了转换功能。


所谓联屏的方式是古代中国卷轴画或扩大画幅或容纳不同时空的做法,《科举考试》显然属于“容纳不同时空”的代表,其作品显然已超越了简单“十年寒窗苦”的历史印象,而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际遇与考场百态、命途忧欢,同国家历史、文化记忆结合在一起,使这种主题性创作超越了个体化心灵、心绪抒写的以彰显主流价值观为目的的绘画创作。  



《惜别图之二》 62cm×62cm 纸本 2016年



* * * * *  * * * * *


作品分为几个局部,从最下方的“渔读耕樵”、对考生的层层搜身,到画面中心的“殿试策问”、“考场百态”,再到上方的“挑灯放榜”,数个空间由精心布好的云朵间隔,构图新颖又不失范致。技法上,他工笔深入,肌理效果独特,抽取了色彩的因素,更让画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这又增添了是时空交错的奇特景象。




-- 工作室一角



* * * * * * * *


一幅面,国家历史的一个侧影——作品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足够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原历史真相,加上工笔画本身没法修改,一错全错,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这类人物众多,布局要求精准别致的作品来说,吴绪经一开始就成竹在胸,在创作工程的初次送审中,他仅凭一幅小尺幅草图已打动诸多专家评审。

      



-- 工作室一角


《科举考试》不单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人生命途的集合,更是一种国家记忆的侧影,当然从绘画本身上来说,它是中国历史画传统中的一个独特的当代符码。令人印象深刻。

      

成都商报记者这两个月来曾与多位入选本次美术工程的艺术家访谈,了解到,由于评审主体的选材和评审调性偏向“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和“博物馆永久陈列”等因素,突出文化担当和历史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强烈“美术性”、“艺术性”的作品进行了适当调整和修改。




-- 访谈吴绪经


吴绪经透露,整整5年时间,他研读十一部有关科学考试的文献大著,包括《历代状元考》、《历代状元卷》、《中国科举制度》、《科考》、《科考趣闻》等等,对其中人物的服饰、神态、布局合理性、考场环境、考具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史料分析和对比,这和他之前创作《同舟共济图》、《李时珍行医图》、《虎门销烟》等历史主题作品时的态度一致:“用学者的心态对付每一件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



-- 12届全国美展 合作者 吴越 吴一箫

-- 《同舟共济》 2014年 190cmx160cm




/ / / / / /    / / / / / /




诗化,充满感召力


      

与吴绪经的访谈中,他多次提及“中华文脉”、“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个迷恋古韵并善于从中找寻新意和新趣的艺术家有着颇为严谨的创作经历和低调的为人。他的个展很少。除了2013的一场小展,去年举办的“古韵欢乐”算是其首场正式个展。画得慢,日日沉浸绘画,成品少,但作品娟媚,古意深沉。白描工笔非常费工,耐心与体力,一眼便从作品看得出功夫,这在当下的绘画界,难得。 

      


-- 吴绪经在创作


慢能促发清净心,也能激发欢喜心。


吴绪经看昆曲《长生殿》,看芭蕾舞《天鹅湖》,和交好的艺术家聊古趣音律,往传统古意的深处走,找到“古韵”的欢乐。比如他在作品中绘制了许多士大夫的生活场景,夜读、对弈、品茗、抚琴等等,人物旷达静穆,而画面却充盈着蓬勃喜悦与平淡谦和。


他说, 





中国文化绝不只有程朱理学,还有活泼生动,风雅内敛的多样性。比如‘王子猷雪夜访戴’率性至真;莫高窟所出的唐代离婚书洒脱无怼。





        


-- 吴绪经 《李时珍行医图》 200x200cm 2014

--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 * * * * * * * *


我注意到他包括《科举考试》在内的七件主题创作(《青年时代》、《虎门销烟》、《同舟共济》、《李时珍行医图》、《竞技图》、《国魂》),都有一个从宏大视野向私人领域的内在转向,






作品的情感、内容、人物关系、表情与细节都随之发生变化。整个创作过程对我来说,如同一场自我颠覆和扬弃,我很希望观者能够体味到我艰难创作与冒险后的喜悦。







-- 《虎门硝烟》1993年  绢本  180cmx180cm  

-- 中国工笔画第二届大展铜奖



* * * * * * * *


应该说,吴绪经在记者诸多采访过的艺术家中,对“历史文明”、“传统出新”落实得非常好,他诸多作品中所指代的文化记忆,需要借文明历史中的亦即先人所经验的“介质”来表达一种本质上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清醒历史意识。


比如,无论外界和历史资料如何对“科举考试”本身这一人才选拔方式的发明创造,有着多不一致的评价、论述,他始终从自我的学者型研究出发,借用自己在人物画领域的独特优势,对场面把控力、人物组合的超高技艺运用到创作中,成为一种全新的独特画风,诗化,充满感召力。        



-- 《青年时代》 1919年-1994年 纸本  180cmx180cm  

-- 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银质奖牌



* * * * * * * *


当然,要完整了解吴绪经的创作思路和作品面貌,去年的大型个展不可绕过。比如去年他推出的工笔重彩创作,是吴绪经多年积淀的成果。






一是运用了很多水彩画的技法;二是在色彩构成上,用大量对比和谐的高级灰色丰富画面,把控画面的通透与灵性。工笔不能是照相式的创作,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关系去拉开现实与艺术的距离,但又能呈现现场感和场景张力,是我考虑得比较多的。再者,技法还只是‘器’,将其转化为精神因素,‘以器载道’才是作品的追求和品格。这是一种艺术工作者的自我期许,我竭力地去实现它。 







残局 《重屏会棋图》之解构  62cm×62cm 纸本 2016年


* * * * * * * *


吴绪经的白描作品一直令成都商报记者有“光彩照人”的感觉,这类作品在吴绪经的藏家圈中也有颇多好评。他从2012年开始画了大批的白描,






画得越多,越感受到白描魅力和其在国画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期间有幸得观梁楷的《黄庭经神像图卷》,大受启发。除了持续性的用力之外,我对白描主题做了很多思考,因而在创作中做了大拓展。从题材上讲,增加了惜别、丽人行、仕女图等场景;从情感上讲,将各种人物关系和情绪糅合入场景之中;从细节上讲,尝试加入窥视、嬉戏、流涎等幽默化与人性化的表情。  







-- 《国魂》 1999年 180cmx180cm 

-- 第九届全国美展



* * * * * * * * *

吴绪经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宋代写意大家梁楷。






众人皆知,梁楷是大泼墨写意之鼻祖,却不知他线条造型上的精湛造诣,从现存于美国的《黄庭经神像图卷》即可得知。如果没有梁楷在皇家画院炉火纯青的细笔白描功底,怎么会有后来老辣的大泼墨用笔及如有神助的墨韵?







吴绪经的意思是说,梁楷有了之前细笔白描的“来龙”,才有后来大泼墨用笔的“去脉”,经脉一通,皆大欢喜。 



《七月流萤图之二》 58cm×58cm 纸本 2015年




/ / / / / /    / / / / / /




绘画“内功”的修炼


    

吴绪经从事过电影美工,凭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得过金鸡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奖。 

 





美院毕业后,我就进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随后被派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当时的电影界都是些修养深厚的文人知识分子,如桑弧、谢晋、吴天明等,他们很有才情,也很尊重我们美术专业对于电影画面的指导。我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分镜头、蒙太奇以及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







《兰舟催发图》 68cm×68cm 纸本 2016年



*  *  *  *  *  *  *

吴绪经说,

 





那时候拍电影很贵,必须先画好每一个镜头的底稿,再拍摄,不然太浪费了。但电影又是运动的画面,如何在每一帧里充分地表达故事的流动性,非常重要。所以成本和效果,磨砺了我的构图感,到了后来,我几乎成了自动的构图机器。所以,在电影界的沉浸,几乎是学院之外的另一场内功修炼与绘画训练。   







《惊艳图》 68cm×68cm 纸本 2016年



* * * * * * * * * * *


后来的吴绪经萌生退意。

 





电影再好,也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它的成功属于导演和编剧,不属于我,况且我已经领略过这一领域的最高峰,足够了。所以就调离了电影厂,潜心画画。







-- 吴绪经在讲述


虽然后来包括韩三平等电影大佬都曾力邀他重出江湖,但他还是在绘画路上一路前行。有了在电影世界的历练,连环画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而且绘制过程极其快乐。

 





一方面是创作被印刷出来,极大地满足了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工作外的另一份收入,这对于当时的我非常重要。但实际收获,并不限于此,因为在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中,我太快乐了,无形中又增强了绘画写实能力和对线条的领悟,技法上日趋成熟。







《山阴道中》 2015 纸本 68x68cm


上世纪80至90年代,吴绪经还绘制了20多部连环画,《汉宫秋》获得了当年两项国家级大奖,《猴拳》卖了300万册……总共拿了几千块版税的吴绪经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每次拿到版税他都会买样心仪的物件,作为纪念。“第一次买的是钢琴,第二次买的是摩托车……”   

        


《归去来兮图之二》 68cm×68cm 纸本 2015年



* * * * * * * *


1990年,他去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的讲习班深造,






加山又造说,中国人已经画得很好了。缺的是对自身创作的尊重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一方面,中国画家对待自己作品非常草率,随手搁置。加山又造却不是这样,仅是一张小小的纸条,他都妥善收藏,从不随意丢弃。另一方面,他很强调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没有艺术个性,就会泯然于众人,画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高精模仿。这两点感受最深。所以,我的画作坚持原创,保持自己的风格特点。






正由于有多年电影美学、连环画的创作经验和扎实能力,吴绪经才能对后来人物多达百人的大型创作举重若轻,1990年他的作品《竞技图》在获得十一届亚运会美展特等奖后更是低调谦逊,平静的心态一直贯穿他的创作。古韵悠长,吴绪经的繁华和寂寞都在娓娓道来。



-- 《竞技图》 120x150cm 1990 绢本

-- 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


     


/ / / / / /    / / / / / /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排版 王心怡



  

END










这是理想中的城、会馆、居所、休养之地,藏在山里。


500多件藏品,8000平米,含多重文化与养生功能。


汇聚刘朴、叶瑞琨、吴绪经等当代一线艺术家和青年有潜力艺术家的作品。


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白八路庙坝              


邮编:611830


电话:028—61928999




人在名利中行走


心在江南忆听雨




江南忆庄园





本文全本将收录在谢礼恒艺文类访谈录《何不怜取眼前人》之中,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品。明春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特别鸣谢合作伙伴


无际短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


听说酷的人都关注了艺术野疯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