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葵的情境水墨新作:锦江旧梦浓 似是故园春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6.12.23 |
蓝姆我喜欢,小说文字冷幽,散着一股故园愁滋,他怀念故人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I am insensibly chatting to you as familiarly as when we used to exchangsgood-morrows out of our old contiguous windows,in pump-famed Hare Court in theTemple.Why did you ever leave that quiet comer?_Why did I?…
周作人致翻译家章衣萍的长信说:“北京也有点安静下来了,只是天气又热了起来,所以很少有人跑了远路到西北城来玩,苦雨斋便也萧寂得如同古寺一般,虽然斋内倒算不很热,这是你所知道的。”
蓝姆的怀旧调子是“像家人一样聊天,然后在挨着的老窗户之间可以交换生活之物。”而周作人的古寺,是他乡愁的中心,慨叹人生,只不过是寺的这头,走到那头。
魏葵 《大慈寺冬景》 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秋雨故园
——
我最近看到好朋友魏葵的一组水墨新作,取名《故园系列》,分成“锦江旧梦”和“大慈寺冬景”两个主题。魏葵言这是他今年创作计划外的一组作品,来自于内心突发的情感冲撞。魏葵称之为“情境水墨”。这组作品看似写生,有很强的氧气感、现场感,但实则这些景物早已不存,是魏葵心中梦中的记忆图像被情感唤醒。这缕故园清愁,浓得化不开。说是新画,其实也是今年中秋的起始。9月18日,大慈寺片区,在当年魏葵就读中学的上空,第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当年这广场挖开地基,才知这老中学的地下是宋代的官衙。”
偏偏是时间的薄情,使他回味无尽。今天就来说说魏葵的这组纸上“故园”。
魏葵 《大慈寺冬景》 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中秋后的雨一直下,雨天昏濛里看儿时旧地,太古里让人陌生感顿生。回家翻看11年前大慈寺片区刚开始拆迁时回到故居所拍的纪念。一个人的文化记忆是渺小的,时代改变一切。但纵使这记忆已粉身碎骨,在梦中也永不会忘记。随笔水墨自己的心情,致那时的空清。
中文造句有“吞吐”一法,指将说未说,欲放还收,所谓“今天天气哈哈哈”者也。大词家自是不同凡响,十五字颠倒众生:“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魏葵雅人深致,一场雨,透出好多心绪,奔向旧时明月。
月辉映纸。善纸笔水墨之人,一枝一叶都含秀。
魏葵 《大慈寺冬景》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他开始将这记忆中的老天籁落于纸面。
今天画了大慈寺故居。竟得感悟。情感的共鸣是这世间最强的联动波,人在内心无力感时所画的柔弱,却拥有强大的水墨韵律。黯然神伤的情绪和旧时风月皆有着清灰的惆色,这正是中国水墨精神的灵魂之色。情感!巨大的情感倾泻!是新的水墨精神与标准。魏葵记于9月18日酉时。
我原文照录他当时的发念,如同回到那场秋雨沥沥的摩登广场。
雨后,总似有什么会归来。
大慈寺冬景
——
魏葵的作品我看过很多,喜欢,他老画过去,笑言这也是一种超现实主义。“我是喜欢,它过去以后,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这是“老画”缘由,也是“画老”的动人之处。我能想见,魏葵在少时的居地踽行。
最草根的时空里也总能觅见一抹年味的亮色。这也是生活,这就是生活。再平凡的光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一个画人而言,无奇而有味的岁月,就是他待画的史诗。
故园荒败,很多人都曾亲历,百感交集的枝桠,丢失了翠绿的衣裳。失落是必然的,老成都的那股家风,依旧窜附在柔软的巷弄,该是很久没有以小步紧跑的心态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魏葵 《大慈寺冬景》 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那个人,一定是少时的魏葵——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可一回到故里,所有的傲气和自以为是,都被收陨。那矮矮的好像静待拆除的天线,放射着琥珀色的信息,收到的从前,依稀走远。
魏葵 《大慈寺冬景》 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魏葵一定是有院落情怀的,要不然他不会这样表达大慈寺冬天的黄昏。那时的晨昏,都有一种烟火气的诗意,衣服床单晾在门口,干净的风吹过,浆洗的味道就像含着爱的秘密。
魏葵 《大慈寺冬景》 水墨稿 16cmx10cm 2016
即使有雾也很快散去,单车也少上锁,随意靠在门板旁,这家的炊味不多时就传遍一条街,娃娃们“匍天撒地”地追来追去,偶尔打翻新开的白酒玻璃瓶,扎坏三轮车吆喝的进度,那股沉沉的安逸,划过缀满树枝窗棂的日头,第二天,再纷纷飘下。
魏葵 《大慈寺冬景1》 136x68cm 2016
我看到他这组《大慈寺冬景》,不由得想起我曾经拥抱的少年自己。我们都曾拥抱过阳光下温暖的街角,那里留存着对姑娘的最初记忆和离开的背影。古今中外,一流的艺术作品,莫不传达着深厚的情感,打动着观众的内心。这就是情到深处。
魏葵 《大慈寺冬景2》 136cmx91cm 2016
正如黑格尔所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
脱离了情感的艺术,只有艺术的外壳,而失去了艺术的内核。
自缅甸《莆甘阳光》那张作品完成后,魏葵猛然发现自己在水墨体系中的某种特殊能力,那就是用传统媒介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密集物像构成进行写意性刻画的能力。并在这件作品的过程中让水墨出现了新的纸面效果,一种在密集物像中的留白开始不断出现在他的各类水墨创作中,这种近乎自然形成的各种形态的留白,让本会满闷的局部画面透气而空灵,更在它的画面延展中使作品整体出现一种流动性。
魏葵 《大慈寺冬景3》 136cmx91cm 2016
他发现这种小面积多形态留白,可以运用到自己中国画创作的各个类型中,自我符号感极强又无丝毫装饰性痕迹。它也许会是魏葵创造真正意义绘画个人面貌的基石,他对我说,他将之命名为“莆甘流云”,以纪念缅甸之行对他绘画的影响。我看来,今后他会不断尝试它更多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技术语言。
锦江旧梦
——
十开的《锦江旧梦水墨册》,淡淡渺渺地画过。“不预成坏,只写心绪。远水繁花,鹧鸪飞过。现实冷然,惘幻难以成境,而未来从不可知。惟有当年旧梦真情,已成不灭的心痕。”成年的魏葵远远看着河对岸的少年,翻出那些遗梦,那时明月河岸处的少年,是他后退了的情感,是时光倒映于水墨中的清辉。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一天暮时,魏葵与朋友约餐,地点在一个多年没去的河湾处,少年时常在这处河滩玩耍。因在此地没找到一丝当年的景物印记,餐桌上和同行的好友就城市现代建设和城市人文记忆的理解产生争论……画一张对这个河滩残存的忆记。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中国水墨总能把某种荒渺冷远的意象表现的那么符合自我的心意,却无法对只余排洪功能的河文化和规准笔直的物象下手。是什么东西挥之不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身在故乡,却挥之不去一种乡愁。老舍写《济南的冬天》,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城市的乡愁不单在文学里,四合院是北京的乡愁,石库门是上海的乡愁,梧桐树是金陵的乡愁,这曾经的河滩,是我画中的乡愁。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我注意到他画里的河湾、拱桥。那是原始的少年时光。少年河滩,竖着很多“信号柱”,一个姑娘湿湿的吻,一次裸泳,一枚水果糖,和父母吵架后负气的一次河岸呆坐……记忆犹新,我们似乎都是靠河湾记忆的一群人,清婉的管音吹起,弦声从缓缓的河岸飘来,那是成年笛声的召唤,催促我们与自己告别。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魏葵说:
绘画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记载情绪并使之成为历史的印迹。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他热爱单纯的笔墨表现,喜欢用传统媒介寻找绘画体系中还没有出现的情境与效果。这很难,前人用一千年的光阴,似乎已玩尽了笔墨在宣纸上的所有变化,但这正是绘画的乐趣所在。
魏葵 《锦江旧梦》 43cmx29cm 2016
犹如从0到9可以有无穷的数列,而当实数无解时,虚数出现了。我以为可让中国画无限变化的笔墨方程,不是中和之道,而是人与人之间不一样的情感。 ——魏葵
- - 魏 葵 - -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成都画院特聘画师
四川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中国画学会理事
◆
成都商报 谢礼恒
排版 王心怡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