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尤卅日,可抵十年尘梦—刘朴:心手相应 山水交响

成都商报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4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7.02.10  |


晨星雾重,

17岁前往乐山乌尤寺的舟头,

矗立着一个懵懂的少年



总有一些他乡变故乡。那么幸运,过了几多年后,他遇到了那似曾相识的场景,阅读那方山水,古意盈盈。文字和画面都还原为他当初的声音,进入他的心象里,让他分享了那种“滴滴不已的回忆”和“陡然的感情”。他听见老师伍瘦梅对他说的话,他被唤去打酒所走的夜路,他在恩师冯建吴宿舍灶台上洗碗时救下来的画……如此真挚,如此诚恳。


人过七十,山水画大家刘朴担得起这份回忆:自己年少时遇到的因缘,受教几位老师:伍瘦梅、石鲁、李可染、冯建吴……那年第一次随老师出门旅行,见识山水,领悟画道。有机会阅读生命中的山水之诗,丰富灵魂。那记忆中的画面,不但其本身有鲜活生命,且与他自己的生命密切关涉。不难理解,他最终走上这山水画意,就拜那次青涩行旅所赐:晨星雾重,17岁前往乐山乌尤寺的舟头,矗立着一个懵懂的少年。


--西岭闲舍图 


--江上渔


/ / / / / /    / / / / / /



诗意修行

——


七十以后,他着意于诗意画的探索深研并致力创作。他对传统诗词的情感,三言两句难说清。传统国画以诗意立画是其重要初衷,中国山水画的内涵也显得特别重要。刘朴时常给学生们说,写生,素材是借以表达内心状态的一个介质,用以表述画家内在个性和新的绘画感、绘画面貌。“画作代言画家的内心诉求、想法和艺术设计。”



山水画必须要展示它个性的艺术效果。诗意画很适合画家去创作,画面感强,和诗意联结紧密。“我崇拜的画家石鲁,每年下雪,他就约画家一起去看雪,这些人去了就画稿子,他去了三次,刚开始都是观察,最后他画得最好。从看雪到画雪,是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过程,赋予了他内心想表达之情愫,个性之笔墨,个性表达,此‘画雪’已非彼‘画雪’,这才是伟大的作品。诗意画对中国文化、对传统内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越来越多。通过对诗的细读,能回到一种大文化的境界。这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也会抵挡一些现实的冲击。作为成都人,我能在诗圣的气场下,展开一场诗意的‘修行’。”刘朴提到老师伍瘦梅最好的作品,也许就是六几年画草堂的一系列作品。


-- 晨牧


--溪山夕烟 



心象表达

——


所有的中国画家,从中国画的原理上,是要把文字用文人的心理,通过笔墨表达出来。它并不表述此“对象”,而是表示一种“心象”。刘朴特别钟情诗意画,诗意带来想象,升华对环境的内在诉求,“陈子庄先生的画,很多人说看不懂,其实它的画已经不是在表达具体之事。同样拿交响乐做比喻,如果我是一个指挥,不管是谁弹钢琴,一定要达到‘交响’效果。某个乐手,无论技艺如何超群,都要为这个乐章服务,要的是整体,不是局部。山水之内涵,之抒情,要从美学角度去看待,当然其中也包含哲学意识。”


--高峡


要解决山水作品实用性和粗制滥造,必须从心境入手。时下中国正逢盛世,不愁温饱,慌什么?忙什么?最好用画十张画的时间(或更多)去画一张画。这样的作品或可使自己比较满意一点。最后也才可能有机会去感动别人。”


--山溪小诗


刘朴《砚边随想》在结尾处有道:中国的山水画绝不等同画风景,古人有可游可居之说,而我更看重其中的可读性。因为‘山水画’的目的不仅只是表现对象的形式或环境,可贵之处在于画家通过画面表达他们的个性。并且只有通过作者的独特理念和深厚绘画功力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手中之画最后成为一件具有新意的艺术作品。”



山水交响

——



生活取舍,哲学取向,山水感受。都可以在画面中找到。“比如我们听交响乐,实际是通过艺术旋律,让你感受大自然,再从听众的角度去创造音乐的美,山水画有很多成分,是让读者通过自身修养,与画家形成共鸣,去产生新的享受,从一张画可以读到很多东西,说不定画家本人还没读到:读者与创作者的修养和共识达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时空共鸣。它要求教养和生活经历到了某种境界才能达到这种共识。”


--西山幽居


山水画是缩小的景观,无论怎样画,都画不到山水本身那么大,山水包罗万象,画家的创作空间就大很多。黄宾虹之山水画,实际上就是一个韵律,用笔,看得到心性,构成起来就是一部交响乐,有些具象之局部,整体上是大象。画的房子都比较简单,大象之中如果再精心刻画,风格就不合时宜。大气象之山水,如配以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就太刻意了。这就是整体感。山水画之浑然一统,其整体风貌气势与感受,更接近乐曲。“中国最伟大的画家,都是整体处理得特别好。这些作品,就是一首首交响乐。石涛的字、包括金冬心的字,写得很‘板扎’厚重,金农文字的节奏和绘画完全是交织在一起的,字有动感,最接近交响乐。文字记载内心,表达思想……你看一些文人的写景诗,读起来身临其境,所看所想和我们的感受很接近。写一个对象就把他写开了,借对象来表达,最典型就是那些大的写景对象的散文,都在表达内心状态。



少年行舟

——



--乌尤寺外的春色(摄影:修房子的人)


回忆,是鲜活的,而作品,是有生命的。刘朴与伍瘦梅的师生情,也如同一阕诗意画,对他影响至今。少时刘朴的父亲引他去伍瘦梅先生处学画。私塾先生伍瘦梅当时还很年轻,只准他写字,不谈画画。他严格,当时在和尚街(现太古里附近)的小独院,成了刘朴经常去的学园。到了,先要喊门,得许后进去上课,总是写字,写得不行的,就被伍先生画个圈勾掉了。


记得一次乐山乌尤寺住持遍能法师邀伍先生去乐山。伍老师最终选择带刘朴一同前往。17岁的舟头,有了一位青葱少年的首次出游。随伍先生从眉山东门上船,经过青神,小游一些时辰,留宿一晚。第二日又上船,经过平羌小三峡,河道迂回,风光绮丽,他第一次看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动人景象。十七岁的刘朴内心终于也第一次荡起了山水的诗意涟漪。“那水平静温和,山水青绿,伍老师人不高,着长衫,立于舟头,颇有李白范致,他随性读诗,叫我记下这即兴之作,可我又记不住,老是打断他的诗意。”



到得乌尤寺一住一个多月,遍能法师的藏书、书法、修为、禅心给了他很大震撼。很多时候,一到下午,伍先生和遍能法师就会到寺庙最前面和僧人摆龙门阵,聊着聊着伍老师就说想喝酒了,要我去买酒。黄昏时分,刘朴要从乌尤寺下山,山底一条河沟,当时无桥,要喊渡船,那场景真是古意盎然。转到大佛崖,到篦子街打酒,回来在麻浩喊渡船。乌尤寺下有个半山亭,亭上有块碑,“一千年前骷髅君,自山门移封于此。灵山会食,亘古相招,惟尔有情,依然同穴,魂兮识否?”刘朴发问,法师答曰,庚申年(1920年),夜半时分,乌尤寺山门处常有怪叫声,僧众俱被惊醒,住持传度和尚乃决定于山门相对处建弥陀殿,以镇诸鬼,挖掘地基时,挖出一地穴,两具骷髅埋于朽坏之双棺中,传度和尚慈悲为怀,将这千年骷髅合装新棺,迁葬于后山,建化城亭,请大文人赵熙撰写铭文,刻石以祭。自此,寺门不复有怪声。


采访当日,刘朴想起自己当年的舟头,仿佛又听到启蒙恩师严肃的训导,回想起从乌尤寺山门到麻浩,翻大佛崖,去篦子街为老师沽酒的往事,更不会忘记回转路上经半山亭的心惊肉跳,在老师要求下熬夜背完诗文才能睡觉的漫漫星夜……刘朴的这一月“闲日”不闲,可抵十年尘梦:“我后来的山水情愫,多半来自这一月心境。”




师学生涯

——


--富春江渔图


伍先生为刘朴的发蒙堪称师学阶段,而后几乎在拜师冯建吴的同时,他又特别崇拜石鲁和李可染。1973年他拜师冯建吴,刘朴每天中午都去陪他,期间常听他说说家庭和亲人,“冯老师给我说写诗,可先从写打油诗开始,先求‘诗意’味道和内涵,再锻造文句。”冯建吴爱做红烧肉,每逢烧肉,都叫上刘朴,饭后刘朴洗碗,冯老师总叫他拿旮旯的纸去擦碗,他一看,是画啊,很多还是之前展览的作品!就这样,刘朴在灶台边抢救下来不少冯建吴的作品。那时艺术大家云集川内,学师方便。李可染处他也跑得勤,在写生上受益匪浅。“我更崇拜石鲁的创作性,表达很丰富。他的有些画简直太了不起了,擅用技法来创作,而不为展示技法,给我绘画本身的感觉,艺术境界非常高。”


--大庙古寺图







刘   朴

——


1945年生于四川成都。

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中国画学会会长、

四川蜀山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



/ / / / / /    / / / / / /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录音整理:李佳泽

摄影 张士博

排版 谢惠



  

END










这是理想中的城、会馆、居所、休养之地,藏在山里。


500多件藏品,8000平米,含多重文化与养生功能。


汇聚刘朴、叶瑞琨、吴绪经等当代一线艺术家和青年有潜力艺术家的作品。


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白八路庙坝              


邮编:611830


电话:028—61928999




人在名利中行走


心在江南忆听雨




江南忆庄园






本文全本将收录在谢礼恒艺文类访谈录《何不怜取眼前人》之中,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品。今春即将推出,敬请期待。(特别鸣谢合作伙伴:无际短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


听说酷的人都关注了艺术野疯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