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有个邓奂彰,一片芳心只自知:你如何还能这样的温柔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 - “梅兰大家邓奂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画册
月上人归后。记得年后载一位前辈亲人去双流吃了一顿饭,她说自己从没想过现在双流变成这么国际化,她20年前来这里住过一家高级酒店,顶楼有一家洋气的餐厅,味道很好。当时街道还显寥落,可一晃,酒店已拆,地产商一屁股坐碎了我们记忆的白瓷。和很多爱书爱画的旧派人一样,我不喜欢过分的变革和过分的更新,有些集体记忆挺温暖,带着家乡般的亲切,走路说话,吹着的风,老的往往有趣。之前遴选的三篇追怀梅兰大家邓奂彰老先生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双流的好多熟人、朋友都在转发,据说连一些老领导都挂起老花镜细读,受宠若惊。历来不懂丹青的母亲甚至在问我要邓老的画作资料,说要是有画片剪几张给她当书签。老辈人对梅兰有特殊情感,“只因众芳寂寞久”,说得有道理的。
- - 1984年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来双流采访邓焕彰
双流的飞哥有心,看我发的稿子,说他那里有好几件邓老的原始文件,发来一看,竟是邓老之前的学历证明和工作函件等等,太珍贵,发出来给大家看看。从现时的热闹喧哗来看,老人之前定是很寂寞的。
蒋勋说他最早看到的银杏树是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堂,清朝末年中国政府送的礼物,百年常青,2003年他重访爱荷华大学,二十年前河边那几株银杏也还在:“没什么盟约,但是总有牵挂。”
这牵挂最难熬煎。现代人对旧日的牵挂更深,代代舍不得岁月留下的那几道皱纹。这好似时代流行病,邓奂彰许是最深的那一道——我翻看龚云兄提前寄来的“梅兰大家邓奂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画册,里面每一张黑白照片我都细读。李镭写了一篇长文纪念邓老,第一章“少年回顾”标题下,一张40年代邓老与夫人张佩芬及家人的合影好动人,40年后,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BBC)来双流采访邓奂彰,女儿邓婉霞邓婉燕、夫人、记者等一行人的合影,虽模糊,但越发感慨:一片芳心只自知。这芳心有这般重量,耐人寻味。如今,韶华已褪,作为“双流之光”的邓奂彰,成为老年月锉锉而生的明月星辉。龚先生随画册还奉上一套纪念茶杯,上印邓老的一梅一兰画作,“自然清清淡淡,何必重重叠叠”,倒让人舍不得拿来喝茶了。
- - 一杯新岁茶,两句故人诗
艺人多固执。梅兰也是固执的傲霜之物。邓老在《野梅坞题画诗集》里有诗“庭前一树老梅桩,与雪争春不肯降。满树繁花多秀丽,倩人点额试新妆。”写得清白。野梅坞是原四川省博物馆馆长何世珍为邓奂彰题写的斋名,由其子何永明刻匾。1999年与夫人在双流棠湖的留影也满眼梅影,我想起1994年,冰心老人为《邓奂彰画集》题写的书名,也是梅清兰秀的雅洁之气:深谷层岩皆可舍,清香习习布人寰。
邓老与龚云为忘年交。一件邓老题赠云兄的“梅兰知己图”老哥珍藏至今,我看到画册里印了,雅。让人想起我那久未来双流的亲人的话,“我当时在那餐厅吃饭,雪白桌布上插几枝蝴蝶兰,玻璃窗外街景潋滟得很。老年月的人,讲究。”
- - 龚云与邓焕彰先生合影
- - 邓焕彰题赠龚云先生之“梅兰知己图”
18日四川美术馆要做邓老的纪念大展,我与邓老在一个大时代里倏忽交错,可惜了。唯有看他留下的梅兰莲影,想念袅袅岁月里的画堂香事。梅兰有情,相对默默,欲言无从,感映这两心相同,可那回忆确也无穷。
这要与邓老的作品重相逢了,真是想听听各位老双流人的心语,当年这个可爱又真挚的老人家的趣闻轶事,多多益善,多多留言。老歌里唱得克制又动人:你如何还能这样的温柔?
我再度精剪李镭老师的部分文字给大家看,全本画册里有。40年前的1977年,邓老画了一幅“春在乱花深处”,现在读来都沁人心脾,堪称这次展览中我的最爱:寒梅冷香,读着读着,这春分也便来了。
1917年,邓奂彰出生于成都双流东升镇一个普通农家,原名邓官文。邓官文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成长于一块富饶的文化沃土上。旧时的双流,人才辈出,举不胜举。
- - 邓焕彰应邀出席《巴蜀情韵》首发仪式
到了开蒙时,父母把邓官文送入当时双流名士郑云卿开办的“萃英私塾”就读。在“萃英私塾”结束了启蒙教育,邓官文又拜双流清末进士彭余三门下,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在国学基础方面更进了一步。
离开彭进士之后,邓官文遇到了对他一生为人处世、学文探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恩师刘咸荥。邓官文拜师豫波先生后,开始跟随这位艺文大家按照刘门独特的理论路径,系统研习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重要典籍,日渐感受到槐轩思想的博大精深、槐轩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槐轩门人的品德魅力,对槐轩之道产生了笃深的情感认同。除了向豫波先生学文习艺,邓官文在老师身上更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像人的人。此后,行艺、从教、施善,便成为他一生的主调。
- - 邓焕彰《野梅坞题画诗集》节选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战火硝烟让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遭受重创,原先分布各沦陷区的多所美术高校先后内迁,多位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名声赫赫的大家良师仿佛一夜之间齐聚成都,这让奂彰先生以及其他生养在西南一隅的农家子弟赶上了聆听大家训导、领略大家风采的机遇。
- - 为邓焕彰颁发“特等功臣称号”
1940年,奂彰先生二十过三。这一年,对于奂彰先生,对于四川美术,都是值得记忆的时刻。在成都,一所具有国家级水平的艺术院校拔地而起、招生开课,这就是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奂彰先生决意报考,最终金榜题名,进入该校美术专业第一班。
三年艺专岁月,给奂彰先生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更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 - 邓焕彰受邀同创巨幅作品
艺专毕业后,经恩师罗玉君教授引荐,奂彰先生来到当时西康省雅安中学任美术教员,自此半生从教,辗转数校,直至退休。
1943年底,奂彰先生与双流老家邻村的张家小姐结缘定亲。返回双流,入职双流民众教育馆,任艺术主任。共和国成立、西南解放之后,奂彰先生转入双流中学任教,而后又调整到崇庆县第二中学。
- - 1990年 邓焕彰先生及夫人张佩芬留影于双流棠湖
1957年暑假,政治风向发生了变化。有几个敢于直言的资深中学教师也被划成“右派”。奂彰先生由于支持“择优培养”的观点,原本也被定为“右派分子”。六十年代后期,身背“罪名”的奂彰先生被下放到远离城区的龙虎公社小学任教,同时还要劳动改造。
1970年以后,他要求为自己平反,调回双流工作。不久,组织的调查结论出来了,当年的所谓“反诗”纯属子虚乌有,“罪名”不成立。就这样,奂彰先生于1974年调回双流职业中学任美术教师,结束了半生外地执教的生活,直至1978年退休。
- - 邓焕彰应邀参加“四川部分书画名家迎香港回归座谈会”
- - 邓焕彰《野梅坞题画诗集》节选
邓老是画家,也是诗人,更是一个喜欢思考、善于思维的艺术家。他的画,并非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对日常所思所悟的图绘。
邓老画菊,从不过分渲染花姿花色,而在质朴清雅中着力于凸显人们赋予秋菊的品性内涵和精神意象。邓老画画荷,则着力于显其清净。画家一生,阅世深广,阅人无数,始终秉持“出淤泥而不染”的为人准则。品完墨中百花,再赏笔下山川,方能略见邓老内心另一番心境气象。此外,如牡丹、凌霄、芙蓉、飞鹰等题材,邓老也偶有涉猎,并留下了佳作。
- - 1984年 邓焕彰先生在双流少年之家示范教学
- - 外籍门生与邓焕彰先生合影
就画风而言,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邓老给他的作品均赋予了浓浓的诗情诗境,诗情诗境之中又内藏了启人动心的生命哲理,追求形式之美,更崇尚意涵之美。多年修养的品性,长期历练的心境,日渐精进的画艺,终成一代“梅兰大家”。
邓老笔墨作梅五十余载,因梅自成一家,留名画坛。在纸上那一派壮观梅景、非凡梅相的背后,深深暗藏着画家与梅共度一生的地缘、心缘、文缘、画缘。
在他的题画诗中,梅是最主要的题材,咏梅诗也占据了最显著的篇幅。推赏古梅,本是梅花审美史的重要面向。与一般形态的梅花相比,古梅足以担当更为深刻的精神寄托。
此外,邓老在梅图技法上也是自成章法、个性鲜明。画家作梅,无论是画干枝还是花蕊,他对墨分五色的掌握都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地步,使墨梅图的层次充分表现出来,使人感受到梅花的高洁,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垠,清奇而又开阔的意境油然而生。
- - 137×68cm 暗香
- - 55×100cm 寒梅点点迎春晖
画家的内心往往蕴含着不同的面向。如果说梅代表了邓奂彰坚毅执着、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那么兰则反映了这位画坛俊才淡薄素雅、志趣高洁的人格品性。友人曾称他既有一副“梅骨”,更有一颗“兰心”。
邓奂彰画兰,首重格局。所画之兰,少见“孤兰”,而多与菊、梅、竹、石搭配,强化和丰富需要表达的象征意向。
- - 71×36cm 竹叶何青青
- - 95x39 山川留香踪
邓奂彰不仅倾心于本地的教育事业,更以一颗大爱之心帮扶着那些身在五湖四海、但因各种原因仍面临上学困难的孩子。
除了为教育事业出钱出力,邓奂彰常常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怀社会民生的博爱之心帮困济贫,为双流留下了一份闪光的人道主义记录和一种珍贵的慈善资源。
他曾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退休后过着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高雅的,才说得上是老有所为,才算得上是不负人生。自己做到了做好事尽力而为,以画养人不得闲,一生写得千万幅,留得清气满人间。”
- - 喜鹊
- - 138x69 春庭月
展览地点:四川省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3月18日至3月22日
展览开幕:2017年3月18日上午10:00点
1.邓奂彰艺术精品回顾暨捐赠作品展
2.《梅兰大家邓奂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画集首发仪式
文:谢礼恒 美编: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