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居风暴》:宗教信仰所发挥的作用最至关重要

Cine Touch-原创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从这部足以在电影史上铭记的作品里可看出,伊朗导演法哈蒂深受罗马尼亚新浪潮与波兰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响,处理家庭伦理题材的方式跟罗马尼亚新浪潮领军人物蒙吉很类似,而人物角色不断陷入两难处境的设置,则可以在波兰大师的《十诫》电视系列中找到不少出处。


影片开头描述一对中产夫妻在法庭上办理离婚手续,法官的诘问间接地揭示出整个故事的背景。由夫妻分居引发出的社会事件则不断折射出当今伊朗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政治、道德、法律、阶级、宗教、家庭和教育等等不一而足。表面像是纯粹的家庭伦理题材,却因人物彼此不同的立足点与意图目的,导致观众能在这部伪家庭伦理剧中获得不同的理解。比如伊朗的部分观众认为是政治电影,讲述着性别与阶级的政治问题;另一些观众则认为是讲述人际关系的道德剧,讲述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艰难抉择。而法国著名的《电影手册》则从绝妙的角度看出这是一出成长题材电影,讲述孩子在丧失纯真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人世界的真实与残酷。


由此可见,法哈蒂这个剧本可谓出奇制胜。一方面,几乎所有角色都深陷在两难困境里难以抉择(女儿要在父母间做抉择、父亲纳德选择是否透露一早得知钟点工怀孕的事实、母亲西敏选择是否移民还是留下来、钟点工选择是否透露自己已被车撞到胎儿的事实、钟点工的丈夫选择是否拿下纳德提出的赔偿金等等),他们在做决定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不断推动着情节向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无疑令故事显得张力十足。这种叙事手法说不上是法哈蒂首创,然而却在这部难得的佳作里用得恰如其分。


剧本中另一个叙事特点是,导演故意隐藏掉关键的场景,比如钟点工外出追回离家老人而遭遇的车祸,纳德在大厅偷听到钟点工与家教关于怀孕的对话(场景中并没展示纳德在场)等等,极其有效地保留着强烈的悬念,令这部家庭伦理剧变得扣人心弦。


其实这个故事跟蒙吉去年戛纳上获奖的《毕业会考》有不少相像,然而相比起蒙吉咄咄逼人的匠气,法哈蒂处理得自然而展示。据说导演在拍摄前专门咨询过法律人士,甚至走访警察局和法庭实地了解调查过,令剧本里的相关细节呈现出逼真感人的可信度。


另外,不得不提到影片的摄影技术,全程的手提摄影,令影片充满了纪录片般的生活感与节奏感。好几场室内戏的场面调度实在出色,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窒息的紧张气氛,远非国内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能比拟。加上演员们不着痕迹的表演,代入感极强,让我恍如身处德黑兰,跟随着主人公共同面对道德困境与信仰危机。


诚然,我最大的感触是伊朗人对信仰的执着,这对于一个无神论者的观众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不过我却很羡慕伊朗人的价值观里有信仰的存在,这能让他们在遭遇各类难题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而选择逃避。而恰恰是这一点足以令我重新审视甚至对伊朗这个国家与文化有了彻底改观。


在此前很多西方主导的报道和电影里,我总觉得伊朗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国家,女性地位低,只能对男性顺从和依附;而伊朗人对伊斯兰宗教信仰,一直在我看来只是盲目的忠诚。而我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来自两个不同阶级女性,为争取合理权益而做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其后面心理反省而勇敢坦诚错误的举动,实在让我敬佩不已。信仰在这部电影里所发挥的作用确实最为至关重要,也无疑是令这部当年横扫各大颁奖礼的电影最为触动人心的一点。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 用最感性的触觉来品尝电影, 与影迷一起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