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是世界尽头》:特写镜头的运用成功摆脱掉原作的戏剧味道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如果说多兰在《妈咪》中的变形画幅为电影叙事带来新变革的话,那么这回在新作中的特写镜头运用就算得上另一种有益的尝试,令这个剧本摆脱掉原作的戏剧味道,增添了一定的电影感。其实跟前作中窄小的正方形画幅一样,几乎全片的人物脸部特写无非就是要营造出一种无法喘息而难以逃离的压抑感,而这种感觉正是这部新作的核心,也是多兰众多作品中一直探讨的话题:在破裂的家庭关系里如何维持亲情与爱。


片中充斥着许多看似毫无意义的争吵,家庭成员间充满了由来已久的矛盾,在男主角12年后回家的一天之内全面爆发出来。其实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无法让我喜欢,或多或少都带有自私的心态,包括男主角。在我印象中西方人最讲究坦诚相见,有话直说毫不隐瞒是我一直仰慕的优点,如片中母亲、妹妹、哥哥三人毫无顾忌在餐桌上坦率对骂的情节,全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反而是男主角那种隐忍地收藏心事,不愿跟家人坦白的性格让我不解。不知原作中是否如此,我觉得导演对男主角采用这种东方式的塑造是推动叙事及制造张力的一种手法,以至于最后他也没有跟家人透露自己病情,这个处理令我对影片改观不少,之前看时还担心沦为那种故意制造家庭矛盾而最终大团圆结局的心灵鸡汤。


配乐与摄影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精准美妙。开头与结尾的歌曲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结尾处蹦出Moby的那首Natural Blues又突然让我忍不住眼泪,这跟《妈咪》结尾那首Born to die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摄影则更为讲究,自然光、高光甚至是逆光,统统都成为烘托人物心理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高潮部分逆光的处理,精准地契合了影片名字。


不过,这部在戛纳上获得评审团大奖的作品有不少缺点,最为“瞩目”的自然是对白设计。也许是导演忠于原作的关系,很多人物对白啰嗦重复,不够自然,这种让人生厌的倾向在《妈咪》中已出现。如果精简掉部分对白换上空镜头,效果必定更佳。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 用最感性的触觉来品尝电影, 与影迷一起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