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抢劫的乐趣》:法国新浪潮味道的纽约边缘人日常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一开始看起来像Dogma95的风格,手提摄影、粗糙画面、现场录音,连片头出电影名的手法也学足拉斯冯提尔的早期作品。不过看了一阵发现更贴近约翰卡萨维蒂的现实主义腔调,毕竟是以纽约为叙事背景的边缘人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很不准确,约书亚·萨弗迪这部处女作根本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通篇就是一部流水账,描述一个女贼的无聊日常,琐碎的生活片段,自说自话的对白,隔靴搔痒的幽默感。


种种迹象都让我联想到十年前Joe Swanberg、Jay Duplass、Aaron Katz等人兴起的Mumblecore浪潮。不过萨弗迪这部作品在刻画边缘人无聊日常的层面上却注入了不少独创的处理手法,令影片的趣味层出不穷。


首先,女主角漫不经心的演绎像极了法国新浪潮电影里的主人公:轻盈迅速的动作,率真乐观的脸部表情,以及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性格流露。让人吃惊的还有拍摄技巧,有好几个场景都让人难以察觉摄影机的存在,比如驾车上马路,以及在超市里的一场,根本不像在拍电影,像是偷拍下的真实记录,那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而导演亲自上阵与女主角在床上看书的一幕更是赤裸裸致敬特吕弗的经典作。这些借鉴新浪潮的手法提升了不少影片的可观度。


其次,从影片名字的设计可以看出导演的思考:the pleasure of being robbed而不是the pleasure of robbing,这分明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从女贼的视角去看,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与无聊的生活里,她只有通过偷窃的方式才能唤醒自己的存在感,由此也能跟“受害者”建立起一种关系。而从“受害者”一方来看,也因为被盗行为的产生,才有机会与感受到另一种人的生活态度。“施”与“受”存在着同等的意义,用导演的话来说,都是一种生活乐趣。


最大的惊喜无疑出现在结尾处女主角的幻想场景里,这个充满着恶趣味的幽默感与奇思妙想的北极熊场景将边缘人的性格与内心展现得逼真感人。这貌似神来一笔令这个平淡如水的现实主义故事焕发出梦幻般的新鲜感。不得不提,影片中反复出现Thelonious Monk的爵士钢琴乐以及慵懒的独立摇滚曲,都毫无私心地展现出导演对纽约的深厚感情。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