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离劫》:自嘲的情书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记不得多少年前看过阿萨亚斯这部成名作,最近在法国电影节上重看时发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实在令我大感意外。首先不用说,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片子是导演与张曼玉当年的定情之作,却很少人知道为何阿萨亚斯要找张曼玉出演一部地道法国翻拍默片里的女主角。


我觉得很明显是受到关锦鹏《阮玲玉》的启发,两部影片都有类似的戏中戏结构,张曼玉都在黑白默片与现代彩色(翻拍)电影里扮演同样的角色,两部作品都有意抹去现实与虚构间的界限。张曼玉本身就很有默片里的韵味,这一点与其说是关锦鹏首度挖掘出来,倒不如说是她的前夫导演将她身上这种独特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片中导演失踪后,她与男主角在片场彩排一幕,脸部特写充分彰显出这种微妙的默片色彩,被催眠感与紧张恐惧感演得跟原默片里的丝毫不差。当然,雨夜偷项链那段就更似神来之笔,完全是默片的表现手法,没有一句对白却精彩展现出她内心的欲望,轻盈的动作搭配着流畅的镜头调度,再配上甘斯堡的bonnie & clyde,如梦似幻的氛围尽情在画面上挥洒开来。这完全是黑白默片的表现手法,却在阿萨亚斯的镜头下流露出现代感的优美姿态,令人艳羡不已。


跟《阮玲玉》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阿萨亚斯同样设置了一段访谈实录,法国记者向Maggie提出了不少关于电影的有趣/尖锐问题。不知道这段是现场即兴抑或剧本原有,我看得出她在回答时脸部的率真表情里夹杂着一丝尴尬。其中关于商业电影与法国作者电影的看法很有见地,“如果观众只能看到一种口味的电影,那样的话会没有乐趣”,我不知道这是她的肺腑之言还是剧本里的台词,但我敢肯定的是,阿萨亚斯当年因为她讲的这些话而义无反顾地爱上她是绝对有道理的。


除了致敬的默片色彩,阿萨亚斯风格化的摄影技术与场面调度依然让我着迷。开场时maggie在办公室报到,拍摄完后在女同事家中聚餐,这两场的调度实在值得一看再看。导演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了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虚焦与特写镜头的娴熟转换,利用镜子玻璃反射物,整个段落展现出栩栩如生的流畅感,而人物角色的情绪演变则在美妙的剪辑中历历在目,令外行的观众也渐渐对这个拍摄电影的团队兴趣倍增。


法式喜剧元素的运用可圈可点。服装师作为心思细腻的角色跟周遭人物的互动较多,幽默对白碰撞出较多火花,而最令我惊喜的是新浪潮元老让-皮埃尔·利奥德的演绎,将一位典型作者导演的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脾性展露无遗,特吕弗影片中的幽默感似乎穿越时空般地在这部作品里复活。


新浪潮元老让-皮埃尔·利奥德扮演一位反复无常的导演


尽管影片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电影拍摄过程的混乱,却依旧饱含着导演对法国传统作者电影的自嘲意味。这种自省的知识分子姿态在处处细节中都有所展现。而影片中关于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争,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边是广受追捧的《蝙蝠侠》系列、阿诺施瓦辛格的动作片,甚至成龙的港产片,另一边厢是法国人老爱拍一些没人看的艺术电影,实验电影。


阿萨亚斯并非借此批判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非此即彼的论调不是他思考的落脚点。其实用张曼玉在电影“访谈”里的话更容易得出结论:“如果观众只能看到一种口味的电影,那样的话会没有乐趣”。存在即合理,以法国为代表的艺术电影之所以能至今屹立不倒,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作品中难以言传的美感与吸引力。正如这部《迷离劫》一样,实验气息不知不觉就从现实风格的情节画面里渗透出来,那个超乎寻常的结尾实在是90年代电影里最令人难忘的结局之一。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