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科技2020年代表性项目盘点之“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
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利用之道。
本文回顾了国地科技2020年度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建设项目咨询等领域的代表性项目,总结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并期待在新的一年不断精进和创新服务,探索新发展阶段下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的新模式,继续开创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智慧之路。
一、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是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重要支撑。国地科技紧紧围绕“政策研究——试点探索——平台建设”的工作主线,积极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
国地科技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监测、清查核算、考核评价、基础支撑体系等政策研究,形成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为承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编制业务工作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为研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而持续主动服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组织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探索建立符合广东省实际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制度,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国地科技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广州市白云区矿产和湿地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通过试点不断发现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契机,促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进监测和确权登记体系的完善,支撑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编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是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部署,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需要。国地科技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基础,按照全口径、全覆盖要求,以实物量报告为主,以国有自然资源为重点,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总体情况及其与上年相比的变化情况,高质量完成普宁市等地2019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编制工作,并通过编制说明对报告编制背景、编制意义、编制依据、报告框架、报告重点以及数据来源进行说明和解释,积累了全流程报告编制经验。
普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文本
4、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面向自然资源、统计、审计等政府部门,国地科技依托自主立项科技项目,开发覆盖自然资源资产数据体系、指标体系、模型体系等技术体系和资产一张图、委托代理、清查核算、资产负债表、考核评价、资产报告、专题分析、台账管理、模型管理等应用服务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资产一张图,资产核算一体系,资产负债一张表,资产统计一本账和资产监管一张网,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规范化和智能化。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业务链关系图
“三大信息化体系”基本思路图
“九大功能模块”基本思路图
系统界面图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已成为我国当前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和重大实践课题。国地科技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重要理念提供“国地方案”。
国地科技依托自主立项科技项目,在梳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围绕自然资源管理职责,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的实施路径,探索了由政府作为审批和监管者主导的,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为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提供理论分析基础。相关理论成果已发表于《中国土地》2020年第12期。
生态用地占补平衡实施路径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也被视为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利益关系、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新政策工具。国地科技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归纳总结国内外区域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实践案例和政策,并针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分区和生态补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建议,研究促进主体功能区之间协调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构建的思路和方向。
本项目重点拓展了面向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用地占补平衡项目等项目型生态保护补偿类型,探索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纵横联动区域型生态补偿机制,并基于以耕地、林地占补平衡制度,创新性提出构建基于“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的项目型生态补偿思路,为我国在生态用地占用补充的政策机制,利益调节的政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及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机制等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
技术路线图
三、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国地科技立足于地区特色,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促进耕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转变贡献专业力量。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1426亩,结合珠海市斗门区的农业特色,根据项目区的实际地形情况、农业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和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对项目区原有道路进行整修,修建涵管、箱涵等渠系建筑物,建设护岸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从而提高项目区农田的交通通达度和灌溉排水能力,对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项目建成后,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将得到较大提高,使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减少政府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前
项目建设后
本项目建设规模约1224亩,总投资约17000万,2019年9月开工建设,2020年6月份竣工,并于2020年的8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禅城区和佛山市的验收。项目实现了“政府主导建设、多级资金配套、科学规划设计”的模式创新,兼顾科学性和农户实际需求,有效推动了项目实施。
项目建成后鱼塘租金由2000元/亩提高到5500元/亩,加大了村民对未来耕种增收的信心,有利于耕地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于灌排水和机耕路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推动实现农田规划有序发展,有利于解决散乱污问题,改善村居环境卫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实地踏勘
专家评审
竣工验收
本项目立足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定位,紧扣耕地资源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基础数据,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项目以“三调”耕地图斑、标注“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属性的地类图斑为分类单元,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六个层面,构建分类指标体系。目前已实现建立基础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成果。
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可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土壤样品采集流程图
四、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
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是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技术保障,可为农用地估价提供基础,为实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改良、资源有效配置提供方向。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是国家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事关自然资源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国地科技为项目单位提前梳理存在问题、预先筹备外调工作、及时提供解决方案,顺利推进各地区的耕地质量更新评价工作,为不同地区提供了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的优质服务,下面以珠海市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为例。
本项目是国地科技实施珠海市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之一,是国地科技实施自然资源利用评价领域的重要案例。项目以上一轮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本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补充开发、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引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做到耕地质量动态更新,保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现势性。
五、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
面向新发展阶段下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既是应对自然资源紧约束常态化的根本诉求,也是自然资源管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国地科技整合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理论研究与项目经验,结合铁路周边低效用地识别提质、“三旧”改造土地整备等业务需求,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下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的新模式。
该项目范围包括东莞境内所有铁路沿线及站场铁路用地,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客货运量效益、周边用地的匹配度、原有站点相关用地功能等资料,对低效铁路及其周边低效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明确低效铁路用地范围,识别铁路站场改造条件成熟程度。
在结合国内外典型铁路低效用地创新改造案例的基础上,充分衔接相关规划,编制试点项目改造方案,明确铁路周边低效用地总体改造目标、改造方式,提出各类土地的整备策略。为探索推动低效铁路站场、货运支线改造开发,强化交通设施与土地开发的融合发展,释放了更多轨道空间资源。
工作汇报
东莞市“拓空间”拟收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拓空间”文件精神为指导,针对五大河流域、环同沙片区、市属土地资产七大重点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考量生产、生活、生态等重要因素,以强化规划管控为工作指引,综合运用总体规划、地理测绘、城市规划、土地评估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拟收储土地经济效益评价测算,基于充足的调查数据、遥感数据、统计数据、规划数据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收储意见和规划建议。项目成果实现土地收储整备模式和路径的创新,有效指导土地有序收储与出让,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项目组成员内部讨论会现场照
专家验收会议现场照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项目成果汇报
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新形势下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国家和省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以及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办理用地预审手续前的必需工作之一,也是国地科技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地科技充分发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经验,结合项目开展实施,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需求响应效率,打造“国地速度”。
本项目立足于深圳枢纽新建西丽站及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节地评价工作要求和铁路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系统论述了项目合规性和用地合理性,并着重论证了用地总规模、功能分区布局及规模的合理性,为项目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提供了充分的论证基础。
本项目实施过程始终秉承着高效响应需求的原则,8天内完成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完善提交,建立了需求高效响应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本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相关土地使用标准执行和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专家评审论证
七、建设项目咨询
1、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用地报批服务代理
本项目是国地科技实施的第一个大型跨地市级别的国家级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含永久用地、临时用地),是国地科技实施自然资源利用评价领域用地咨询代理服务的重要案例。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全线四个地级市的临时用地报批约2100亩,涉及四个地级市的永久用地报批材料已上报市级或省级自然资源部门。本项目建设线路长、涉及地市/区众多,国地科技为项目单位提前梳理存在问题、预先筹备用地工作、及时提供解决方案,顺利推进了各地市的用地审批工作。
本项目是跨越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和江门市的国家级重大铁路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多审合一”实施后,国地科技实施的第一个用地预审全流程(工作内容包括用地预审、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占用补划永久基本农田踏勘论证及规划选址评估)的大型跨地市级别的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是国地科技实施自然资源利用评价领域全流程服务的重要案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踏勘论证、材料上报省自然资源厅等阶段工作。
本文由国地研究院、土地整治事业部、城市更新事业部、中山珠海事业部、佛山事业部、报批事业部联合供稿,特此感谢。
往期推荐风向风向风向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自然资源、城乡发展、生态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