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国地云讲堂明天9点开播,线上线下约定你
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指导,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专题学术交流“2022国地云讲堂”明天即将开讲。
会议以“规划有形,智慧无境”为主题,开展“规划+”与“智慧+”两个专场的专题交流。“规划+”以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为立足点,探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等自然资源治理全生态链的学术发展议题;“智慧+”展望数字经济到元宇宙的未来演进进程,聚焦并有序推进数字孪生、实景三维、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智慧城市等集成技术的融合创新与多场景应用议题。已邀请多位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大家共同探讨前沿话题,把脉发展趋势,分享实践经验。
届时,将在【国地资讯】视频号、【国匠城】B站直播间以及【智慧城市大讲堂】直播间同步直播,欢迎观看。(公众号对话窗口回复“云讲堂”即可获取直播间地址)
黄贤金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周裕丰
广东省空间规划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
骆文标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规划师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库专家
城乡规划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城乡规划师
专家介绍
报告题目:《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林 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等研究。担任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雄安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专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专家等。曾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参编十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报告题目:《生态保护修复理论解析与实践思考》
金晓斌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地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担任《农业工程学报》《经济地理》《现代城市研究》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效应、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基础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7部,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7项,取得软件著作权 12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报告摘要: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修复涉及不同研究尺度和空间问题。厘清不同维度生态修复间的逻辑关系和关键问题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生态修复理念和优秀案例,结合相关研究热点和趋势,总结了目前生态修复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及其对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启示。进一步提出生态修复的三个维度,即面向可持续管理的流域生态系统修复、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和面向局部环境治理的三类空间生态修复。基于生态修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解释和论证。
报告题目:《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与价格》
谭 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成果奖励8项。
报告摘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功能和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土地的资源、资产和资本“三位一体”属性变化,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各类自然资源价值的显化,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这些都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体系和价格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如何理解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价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阶段各类改革试点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绩效。为此,讲座将分别以市场转型发展以来土地资源价值和价格显化过程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例,阐述各类定价机制的区别和联系,重点讨论不同定价或评估机制背后可能造成的价值扭曲的议题。
报告题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下的村镇空间智能化规划与管控思考》
周素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多份学术期刊编委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规划与地理信息交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多项。出版论/编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
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反思城乡二元化背景下村镇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村镇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反思传统以城市为主要应用场景的规划、管理和相关支持技术在村镇空间规划中面临的主要困境,立足当前信息化背景,尝试构建基于现实需求的村镇空间智能化规划与管控支撑规划与技术体系框架,最后,结合典型案例,介绍该框架下的部分关键技术思路和应用方向。
报告题目:《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与治理路径探索》
张鸿辉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东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文章90多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3项,形成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技术3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0多项,多项科技成果被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报告摘要: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背景下,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被赋予了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历史使命。本报告介绍了监管与治理方式相结合的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赋能“双碳”目标的新思路,以及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与碳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的内在联系,通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两条主线,阐述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助力“双碳”目标的路径思考。
主持人
刘 娜
中国土地学会专家库专家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常务副会长
高级工程师
专家介绍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与元宇宙》
张新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已主持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在内的科研项目70余项。主讲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数字城市》。截止2021年12月底,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其中有73篇被SCI或EI收录;公开出版的17部书中包括著作4部,教材13部,其中有2部获“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3和6);先后主持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省部级和全国学会科学进步奖19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7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6项。
报告摘要:智慧城市建设起步于二三维地图,从简单的几何相似,发展至情景模拟和实体脉动。依托于空间信息、虚拟现实、物联网、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城市为初始形态,智慧城市逐步成型;随后在虚拟现实中得到了全面展示;通过CIM平台和人工智能城市大脑,实现了实时状态、环境和条件下由本体到克隆体的全面复现映射,即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与人全面结合,实现最大限度的可虚拟性替代,虚实脉动,形成生命共同体,智慧城市将从数字孪生迈向元宇宙时代。
报告题目:《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
朱 庆
长江学者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008年入选国家级人才,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数字高程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地理环境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
报告摘要: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是国家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报告介绍了实景三维建模和数字孪生建模的关键技术内涵与主要挑战,介绍了自然资源三维管理、数字乡村和未来社区等典型应用场景。测绘技术亟需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突破天空地有机协同实时动态获取多细节层级实景三维数据,智能化处理多专业多尺度多模态时空数据,不完备数据条件下复杂场景的三维实体化精细建模,表征数据与机理模型结合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构建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通用地理空间智能。
报告题目:《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探索》
杨 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未来城市事业部首席架构师
国际空间句法指导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新城建专家、清华大学《城市设计》副主编。历任中规院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中规院雄安分院总架构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副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副研究员。承担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一期)、苏州城市信息模型CIM顶层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行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等;联合承担住建部《全国城市建设信息管理及城市信息模型(CIM)标准体系研究》等;参与住建部《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城市信息模型数据加工技术标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统一标准》。曾主持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理事会《跨学科城市空间数字化平台研究》。
报告摘要: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作为城市的时空操作系统,提供了城市全周期的数字化再现、模拟、预测、交易的服务,推动城市理论的范式创新,加速城市更新的模式变迁,引导城市运营的机制完善,引领城市数据的资产管理。基于此,以雄安、苏州等地CIM平台的搭建,探讨数据、模型、业务三条线的互动反馈,建构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
报告题目:《数字经济时代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融合与重构》
罗伟玲
广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库专家、广西及内蒙古国土空间规划联盟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规划与智慧自然资源。主持多个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参与新疆、湖南、南京、贺州等多项省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参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系统和CIM基础平台研发及应用工作。获得各级政府科学技术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和测绘科学技术奖十余项,其中《国土空间精准开发与智慧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城市空间扩张遥感监测与智能规划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报告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据要素市场化以及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将促进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的融合与重构。报告在梳理数字经济背景下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特征与趋势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融合重构的框架和路径,分享规划与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报告题目:《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龙 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
报告摘要:大数据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了更为精细深入和全面广泛的刻画,对城市设计特别是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和方案生成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报告主要围绕报告人2015年与合作者共同提出的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这一规划设计新方法论的内涵、外延、最新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行介绍。DAD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以数据实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激发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
报告题目:《从信息底座到数智融合,ABC技术体系赋能数字社会治理》
洪 良
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在BIM/CIM、时空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项目实施等方面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参与部、省级科技项目多项,主持CIM平台、智慧城市研发与实施项目多项,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
报告摘要:数字社会治理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主要应把握好政策制定与协同落实的政策维度和日常感知与事件处置的执行维度,关键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运行态势感知能力、政策制定与事件应对的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业务协同能力。基于“信息底座”构建“数智融合”的城市大脑,并对各治理业务需求进行“智慧赋能”,是提升数字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路径,AI、Big Data、CIM将成为关键技术支撑。结合数字社会治理当前的应用实践,对数字社会治理的特征、要求与趋势进行探讨。
专 题